欧美免稀释药剂是主流,国内为何却没有免稀释杀菌剂?

来源:实况网 2023-06-16 11:11:12
A+ A-

目前国内市场上绝大多数用于花卉病虫害防治的药剂,是以颗粒剂、稀释剂为主,使用前往往都需要计量、兑水稀释。那么,为什么这类产品明明使用很不方便,却成为主流产品呢?

日常闲暇之余,打理一下花花草草,是闲情,也是雅致,赏心悦目,又修身养性。然而很多爱养花的人都抱怨过一个问题——花一旦生病了,不治很膈应,治又很麻烦。

想治,就得先打听用什么药,怎么用,用药往往又得先稀释;要稀释就得先要换算稀释倍数,量取相应剂量药剂,再量取相应分量的水,然后兑水稀释,搅拌、摇晃均匀......这一整套下来,才能给花上药。这个过程中还很容易撒漏,弄得手上、家里沾上药液,心里就会很膈应。而一旦某一步出错,算错了稀释倍数或者稀释不均匀,轻则影响防治效果,重则伤花甚至导致爱花死亡。

为什么就不能有稀释好、直接就能用的药来造福养花人呢?厂家直接兑水稀释好,不就没有撒漏或者稀释错误的问题了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简而言之有四大原因:

时间上的历史惯性,监管上的政策惯性,供给侧的生产滞后,消费终端的市场规模不足。

根源则是,花卉药剂作为一个细分垂类,消费潜力远远未被挖掘,市场体量过小,导致行业影响力和行业存在感过低。

实际上,在家庭园艺消费充分发展的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花卉药剂早已是免稀释产品的天下。国内家庭园艺花卉药剂目前虽然已以颗粒剂、稀释剂为主,免稀释产品也已经开始出现。

先说历史惯性:长期以来,国内家用花卉药剂一直没有农药类目中独立。

家庭养花所使用的花卉药剂,脱胎于农药,也一直归类为农药。从产品属性、成分功效和技术视角而言,这一归属并无不妥。因为同属植物用药,绝大多数花卉药剂从成分和功效来说,实际上与农业用药相通,或者说,就是来源于农药。

但是,从应用场景、消费人群、使用习惯来说,则对养花人非常不友好。

首先,农药适合于大田场景,需求量大,每次用药都至少要按亩计算,稀释剂更加适合大田场景使用。买一瓶两瓶农药,可以稀释成几十升几百升药液,这样才能满足几亩、几十亩甚至更大面积的农业用药需求。同样的用药需求,免稀释剂可能就需要动辄购买几百升才行。

而养花用药则不然,绝大多数养花人只不过是在阳台、卧室、庭院养几盆、几十盆花,养上百盆花的资深花友反而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免稀释药剂已经足以满足需求。传统需要兑水稀释的农药,花友买一瓶,可能几年都用不完,反而很累赘。

更重要的,是药剂的适用人群差别巨大。农民朋友、农业技术工作者,在长年累月的农业工作中,往往都积累了丰富的农药使用经验,他们对农药兑水稀释并不觉得特别麻烦,对药液撒漏问题的容忍度也更高。

然而养花人群则以退休居民、城乡结合部富裕居民或者城市年轻白领人群为主,其中多数人在药剂使用上经验不足,加上卧室、阳台、庭院场景对药剂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因而在药剂兑水稀释这个环节上的痛点也更加凸显。

然后是监管政策惯性:审批门槛高、安全性要求严、渠道端难以取得正规资质。

同样的,因为花卉药剂脱胎于农药、农业,农业监管政策事关“国本”,三农问题历年都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开年1号文件的重中之重,相应的对农药的监管也非常严格。然而具体到养花用药,农药监管的某些规定,实际执行中上就出现了一些不便。

以农药经营资质来说,相关部门对农药经营监管非常严格。小小一瓶农药,关系到农业安全、农民健康和农村稳定,马虎不得。所以,从事农药生产、流通、销售等相关领域的企业,以及各类农药产品的研发与推出,均需经过严格审批流程,提供完备的运营资质,必须经过相关登记批准以后,才可以经营。

然而,这样一来,对很多养花人来说,就很难找到符合农药经营资质的商家:发现爱花出现病虫害,花友往往第一时间想的是去买花的花卉市场、花店求助,可花店老板这时候往往也很无奈,他们大多都没有农药运营资质,具体到爱花究竟生了什么病,改用什么药,用药时该怎么用、稀释倍数怎么算......等一系列问题上,花店、花卉市场无法为用户提供有效帮助。

线上电商渠道同样受制于政策特别是准入资质困扰。花卉垂类电商运营企业很多,但是拥有农药资质的很少。个别花卉药剂电商团队还存在无资质违法运营、无稳定生产供应、无专业售后服务等严重问题,未来电商平台必然会加强监管规范。

所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正规的拥有合法农药资质运营团队过少,养花人们最后发现自己只有两个尴尬的选择:

要么,看着爱花一天天病倒,最后无奈放弃,重新买一盆新花;要么,自己打听到可能应该用什么药,自己通过各种渠道买到的是农药,好药自己摸索怎么稀释兑水,自己试着去打药,结果可能因为没有用对药或者使用方法不对,最终无力回天。

第三是供给侧的生产、研发、设计滞后:绝大多数生产厂家仍未摆脱“农药思维”。

花店、花卉批发市场等渠道虽然知道很多用户的痛点问题,例如药剂稀释的麻烦,却因为没有农药相关资质,最终爱莫能助。那国内拥有农药资质的生产企业为什么也无动于衷呢,他们总不存在政策限制了吧?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其一,生产端距离消费者太远,难以倾听消费者使用中的不便。

其二,绝大多数的农药生产企业,面向农业的农药生产是主营业务,对花卉用药的关注程度不足。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国内家庭园艺场景的需求还很小,未来潜力还远远没有表现出来,自然也没有被大多数农药生产企业重视。

最后,则是消费端市场规模不足:养花种草产业潜力远未释放。

花卉药剂本应是家庭园艺的刚需产品,国内养花人群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但因为历史的、政策的、行业的惯性问题,加上长期以来国人对养花这类精神娱乐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不足,国内花卉药剂市场一直很小。2019年,阿里天猫花卉药剂类目销售额仅1亿元左右,家庭养花场景的药剂消费潜力还远远未被发掘。

对比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像美国美乐棵、德国拜耳、日本住友等与花卉药剂、肥料相关的企业,相关类目的年营收动辄数十亿美元级,可见国内家庭园艺药剂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国内区区亿级的细分市场,自然也很难引起监管层面、行业层面过高的关注。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花卉药剂绝大多数都需要稀释?

其实,这个现象,也只是在国内成立。

在发达国家,经过市场的长期选择,适合家庭养花场景的免稀释类产品早已占据主流,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70%至90%,甚至在一些国家已经达到了95%以上。

在欧美、日韩、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适用于家庭园艺场景的花卉专用药剂,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产品可以直接在大中型商超直接售卖,药剂生产品牌很容易触达消费者,也更加了解用户使用痛点。

不过,近几年,国内花卉药剂、肥料领域也开始涌现出很多优秀企业。其中既有美乐棵、拜耳、HB 101等国际品牌,国光施奇、史丹利等传统农药企业也开始关注家庭园艺垂类,还有一些从传统农药企业转型、从花卉垂类电商切入的本土电商团队。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一些本土新兴品牌,如千百季、马雅、摩登农夫等,在产品设计、功能体验和使用痛点创新上多有亮点,已经开始在垂类花友人群中有了一定影响力。

目前,有养花的朋友注意到,千百季2023年已经将产品重点转向免稀释产品,3月新推出的一款免稀释杀菌。这对广大养花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免稀释的花卉专用药剂,未来市场表现究竟如何,距离成为国内花卉药剂产品主流还有多远?这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