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青年文学奖”走过十年:爱国心、故乡情与文学理想

来源:财讯网 2023-08-13 21:42:03
A+ A-

2023年,“於梨华青年文学奖”走过了第十个年头。在今年“宁波文学周”期间,第五届获奖者名单揭晓并进行了颁奖,青年作家赵挺以持续的写作、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广泛的影响力获得大奖。

其实,赵挺在之前的第三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上,曾获得提名奖。近年来,他出版了《寻找绿日乐队》《南方,慢速公路》等作品。新近出版的散文随笔集《外婆的小吃店》也已发行,赵挺已然跻身国内有影响力的青年作者行列。

而本次提名奖获得者王轲玮和姚丽,前者为“95后”儿童文学作家,也是该奖最年轻的得主;笔名“姚十一”的姚丽,从事小说创作,弃医从文,亦是宁波新锐小说的创作中坚。

在历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获奖者名单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宁波青年作家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张忌、高鹏程、张巧慧、紫金陈、钱利娜、徐海蛟、西维、吴新星、夜森、樊中泳……

许多年之前,他们还是文坛的初出茅庐者。如今,他们大多成为我市文学创作的中坚,浙江乃至全国的“文学新力量”。

在这些名字和成绩背后,我们最不能忘记的一个人就是“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创立者、祖籍宁波镇海的旅美作家於梨华女士。正是她,以真挚的爱国之心、真切的爱乡之情以及执着的文学理想,让她的文学生命,以另一种充实饱满的姿态,在故乡延续和生长。

1、

在海外华语文学圈,於梨华是标志性的人物,她誉为“现代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和华语文学“海外华人无根一代的代言者”。

1931年11月,於梨华出生于上海。抗战期间,她返乡就读,曾在镇海读了2 年小学,后又在鄞县县立中学(今宁波二中)、镇海中学等就读中学。艰苦而愉快的故乡求学生活在她一生中留下深刻回忆,也启蒙了她的文学天分。

1947年,於梨华一家迁往台湾地区,就读于台大女中,后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不久转入历史系就读。1954,她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求学,后转入新闻系。1965,於梨华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任职纽约州立大学,讲授比较文学和现代小说课程。

作为作家的於梨华,1966年创作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她的成名之作,1980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随后在中国内地引起广泛关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当时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旅美华人作家的长篇小说,它入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於梨华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留美学人的生活。其它作品《梦回青河》《傅家的儿女们》等也蜚声海内外,展示了海外无根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1980年,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出版《於梨华作品集》14卷,杨振宁为之作序,钱钟书先生题写书名。

凭借着对文学理想的不懈追求,於梨华海外执教30年、文坛深耕40年,成为上个世纪海外华人的代言者和海外华文文学第一代领路人,其文学成就与卓越影响,已载入20世纪华文文学史册。

虽然在海外漂泊了大半辈子,於梨华一直心系着祖国和故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后的1975年、1977年和1979年,她三度到访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促成中美高校校际间的合作。

作为宁波二中校友的於梨华对母校怀有深切的情感,毕业以后始终和学校保持着密切联系。上个世纪70年代,她曾回到宁波二中所在地月湖竹洲探访母校。1997年,宁波二中建校85周年,她在校庆纪念册上题词“源远流长”,寄托了对母校和故乡的一片深情。她的不少作品里都带有宁波二中竹洲岛的印记。在她创作的小说代表作《梦回青河》中,她把母校以及二中教师都写了进去。

於梨华海外飘零六十年,笔耕不辍,心系祖国,不局囿于书斋和校园,总是关心社会发展,希望以文学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台湾大学外文系校友余光中评价她说:“她在下笔之际常带一股豪气,和一种身在海外心存故国的充沛的民族感,在女作家中,她是少数能免于脂粉气和闺怨腔的一位。”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开路人之一、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教授从1975年开始连续三年在上海接待於梨华,并由此促成复旦大学与纽约大学开展高校合作,他说:“我敬重於梨华,她写中国人,为中国人而写。国族情怀,是她精神之根,妇女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是她创作的不懈追求。”

2、

於梨华与故乡发生密切的关系进而设立青年文学奖是在2013年的夏天。当年,当时在宁波大学工作、研究华语文学的任茹文老师受王宽诚基金会资助,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学,她在旧金山访问了於梨华。

闲聊间,於梨华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谈及华语写作理想,少年成长记忆以及家乡、祖国百年历程之时,她饱含深情地说:“我在美国,只能落叶,不能归根。”在关于文学与故乡的深入交流中,任老师建议於梨华何不在家乡宁波设立以她名字名命的文学类奖项,以此鼓励和奖掖喜欢写作的宁波本土文学青年。於梨华听后欣然接受。

其实,在於梨华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代也获得过一个文学创作大奖。当时,大学期间就读的她,参加了米高梅艺术奖征文赛,创作的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得一等奖。作为一位华人,她以英文写作,却打败了所有的美国同学。这也成了於梨华开始文学创作的起点。也许,这也是她设立“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埋藏于深处的感恩之心吧。

2013年的那个夏天,於梨华带领她从未回到过家乡的长子和4个孙辈,开始了到访宁波的寻根之族。

在故乡宁波,她去了宁波人的精神家园天一阁,除了了解宁波的书香文化,她与偶遇的正在阁中游玩的宁海老妇家长里短、嘘寒问暖。

在母校二中,师生们被这位年过八旬却依然妆容精致、神采奕奕的“时尚”老太所惊叹。而这位老校友语重心长地鼓励后学们:文学创作天分、勤奋和机遇缺一不可--这么多年笔耕不辍,她每天都是从子夜零时写到凌晨3时。

当然,这次寻根之旅最大的收获就是与宁波市文联和宁波市作家协会确立了设奖细节。当时,於梨华明确提出青年文学奖的评选宗旨,那就是以推动和促进宁波的文学繁荣发展为目的,以尊重文学的艺术精神为根本评奖原则,以为青年作家的成长搭建有效平台为宗旨。评选规则是每2年评选1次,评出1位大奖获奖者,2位提名奖获得者。

现任宁波市作协副主席、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任茹文仍记得2012年,在於梨华旧金山附近枝头挂着金黄橘子的临时寓所里,回忆起战时在北仑乡下衣食不周的艰难生活,於梨华饱含深情的一番话:“希望祖国越来越好,老百姓都过上好的生活。希望家乡的年轻作家们能有写作理想,不放弃,不气馁,写出有价值的好作品。要多激励年轻人,我愿意为此做点事情”

对於梨华来说虽然旅居海外多年,但她担任是大学教职,积蓄无多。设奖的奖金是从她历年辛勤创作获得的稿费中支出。为使“於梨华青年文学奖”办成一个永久稳定的文学奖项,需要设立一个文学奖励基金。镇海籍企业家,也是於梨华镇海中学校友的严国荣鼎力相助,严总当时参与宁波市博士联谊会的活动,他是一位企业家,热心公益,日常生活中对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一定研究和艺术修养。他慨然应允共同出资,按1:1的配比共同出资,以於梨华之名设立,成立一个永久性的宁波青年文学奖。

3、

2014年11月,在“宁波第二届文学周”的活动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举行首次颁奖。於梨华特地从美国赶来,亲自为文学奖得主张忌等人颁奖。

多年后,以小说《出家》《南货店》蜚声文坛的张忌回忆道:“那次,於梨华先生亲自来颁奖。在一般人的经验里,在这样的场合,她应该会跟我叮嘱几句什么,她写了那么多优秀的小说,这又是以她名义设立的奖项”,“但於先生没有,她显得很低调,似乎中说了祝贺这两个字,然后又按照程序合了一张影。可能是几十年的国外生活生涯,让她和国内热闹的颁奖活动稍稍有些分隔。她没有夸夸其谈,与我们保持着很好的距离感。这样的一个印象,让我心里更敬重她,我觉得这才是作家应该有的样子。”

在我市许多青年文学创作者眼里,能获得於梨华青年文学奖,既是一种因缘际会,更是他们创作之路上的一次激励。著名诗人高鹏程曾获得首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提名奖。现在,他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奉化区的作协主席。

他以“昔日手植一株雪,换来满园梨花香”,精到地地概括了“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意义。他说,”於梨华青年文学奖“,像一支蜡炬,烛照着一代又一代宁波的青年才俊。这棵由於梨华先生亲手种下的文学之树,会开枝散叶,迎来一树繁花,而且会结成累累硕果。

2016年,作家西维获得第二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提名奖。那年冬天,她带着刚刚半岁的“二宝”去领奖,儿子在哺乳期,离不开她,她上哪都得带着他。

她记得,当颁奖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是於梨华先生对几个获奖者的勉励:文学是一条辛苦之路,坚持不易。

“颁奖当天,总有前辈来恭喜我,他们看我抱着娃,都说不容易。而对我来说,做母亲和坚持写作是一样的,都源于心底的爱,不存在为了谁放弃谁。而这次获奖,不仅给了我文学创作上的认可,更让我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将人生两个重要的身份合二为一。”

作家徐海蛟坦言,“於梨华青年文学奖”是一个很纯粹的奖项,它已经成为宁波这座滨海城市的一个文学符号。

“获奖时,我正值三十多岁年纪,那样一个年纪对写作者来说,正是要想明白一些事情,确定自己更持久更漫长的写作旅行的时期。这个奖无疑给了我一份温暖的鼓励,让我更坚定地想在文学路上走下去。”

而对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吴新星而言,她把自己比作一个农人——哪怕这片土地再贫瘠,也还要一如既往地刈草、浇灌。她说:“当时,我获得的是第三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提名奖。获奖就像人们评论农人的瓜甜蔬鲜,给予他们以肯定,以前行的动力;自然,这次获奖,对我也是一种督促,督促我趁春华、莫闲身。”

2020年的第四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大奖颁给了网络作家紫金陈。而在颁奖前夕,故乡的人们却收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於梨华先生,因新冠疫情溘然去世的消息。

紫金陈回忆道,当时。他捧起奖杯,心情却变得极为沉重。那时的紫金陈已写出了推理小说《无证之罪》《坏小孩》《长夜难明》等大部头作品。这几年,因为小说被改编成网剧《沉默的真想》《隐秘的角落》而大火,紫金陈在当今文坛也炙手可热,成为国内网剧票房和影响力的保证。

他说:“我一直致力于写作社会派推理故事,讲述普通人平凡的困境,对他人保持关注和善意能让我们平凡的生活变得更有温度,也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广阔和公允。将来,我将仍然秉持写作初心,坚持创作,向於梨华先生学习,努力写出让读者,让社会满意的作品。”

对于“於梨华青年文学奖”,共同出资人严国荣先生说:“愿这个纯粹的文学奖能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勤于思考、长于观察的年轻人喜欢上写作,以他们非凡的才华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写出有家国情怀的好作品。”

在宁波市作协主席、著名诗人荣荣眼里,一个城市未来的文学希望在青年,青年人的创作姿态在当下是否饱满,决定了该地文学未来的高度。

“宁波这座城市,历来有一个清晰的文学源流和脉络:那就是前辈提携后辈,梯队建设从不断代,前辈文学的光辉与后辈迎头赶上的势头完美衔接。在这个层面,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设立,恰恰解决了青年文学创作人才登台亮相和后续储备问题。曾被这个奖项的光辉照耀过的青年作者,业已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文学的中坚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获得过“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宁波作家,最近几年,已斩获人民文学新人奖、茅盾文学新人奖、京东文学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等国内重要文学创作类奖项;他们出版各类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儿童文学作品等千万余字。任茹文教授说:“‘於梨华青年文学奖’将一个海外游子的写作之路无限延伸到远方和未来,尽力生长到高处,以文学,以文学奖,以青年作家接过文学理想和信念的方式,将於梨华的爱国心、故乡情和文学理想,深深地扎根生长在宁波这片灵秀深情的土地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与於梨华敢为天下先的努力和寄深情于故国故土的真挚是完全一致的。”

对“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的过去和未来,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劲充分肯定、充满期待:“作家於梨华在我心里不仅仅是一个知名的乡贤,更是一种海外游子故土深情的象征。她在现实和文学中的游子形象是一种经典,深深印刻人们的脑海里。她对青年作者的这份关爱和扶持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奖项上,更是长久和持续的动力和理想,激励宁波的作家们,写出内心最深最真的体验和情感,让宁波这座城市出现更多文学的精品力作。”

归根之木,再次落地长叶子;花繁叶茂,永远惠泽绵长----回顾和纪念“梨华青年文学奖”走过的美好十年。

(文/汤丹文  赵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