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志浩
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一方水土几代人》一书,是一部来自江南浙北水乡的田野报告,真实地记录了这方水土之上几代人的劳顿困厄的苦难史和艰苦奋勇的创业史,从中体现的是他们不折不挠的担当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担当,超出了他们自身的能力。
贫穷时代:极度匮乏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从小就被告知,万恶的旧社会是暗无天日,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又是自古以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水乡是富庶之地,天华物宝,人文荟萃,也许对这块土地的描述都有各自的依据和目的。但是打开《一方水土几代人》,对于其反映出来的贫穷、匮乏,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杭嘉湖水乡平原腹地,桐乡紧邻德清的农村,人们的生活竟会是这般的贫穷、凄苦。卫阿五(1889-1953),地道的农民,原配妻子生育不顺,母女双亡。后与陈阿伏和一哑巴儿子,组成一户人家。因无子嗣,1930年(民国十九年)领养邻村吴家女孩金娜(1929-)。
吴家同样贫穷不堪,吴四官和兄三官以船匠为业,日子十分艰辛,兄弟都难以娶亲成家。四官中年时领养一女儿阿凤,后入赘一女婿,生育七女两子,只存活四个,金娜是吴家的活下来的二女儿。即便这样,还是吃口多,养不活,阿凤忍痛将金娜送给卫阿五做养女。
金娜在卫家渐渐长大,到婚配年龄,招附近一孤儿陆和生(1919-2003)入赘为婿。
陆家也是穷得叮当响。和生和高俩孩子,年幼时父亡。因贫穷,弟和高送人做长工。兄和生陪母亲艰难度日,后有一男子“接碰”进陆家,与陆母生育一女。因陆母病重,男子携女儿出走,撇下孤儿寡母。不久陆母患肺病离世。
图片说明:2018年12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一方水土几代人》,章云祥著
家破人亡,是悲惨生活的极致。他们,包括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样的极度贫穷悲苦之中,缺医少药,寿命很短,公共服务几乎为零。人们的活着就是繁衍子嗣维持香火。就这样由卫阿五娶妻带子,领养女儿入赘女婿,五个姓氏为河山卫氏家族延续上了香火,那一年已经是1948年。
成婚之日,“卫金娜凭自己手巧,用土布缝制了新郎新娘外套婚服和婚床蚊帐,卫家办了几桌酒水,那时都是八仙桌,菜肴有些荤菜就是了,简简单单,算是把婚事办成了。”那时,卫家有0.8亩田,后来又买进两亩。
1949年的政权更替,对江南水乡农村的卫家是波澜不惊。卫金娜连生两个女儿都先后夭折。1951年生育第三个女儿根仙,两年后大儿子松根生出。二十世纪进入后半叶,穷苦的人们依旧穷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足以令我震惊!
土改,把地主富农的土地及生活用品分给穷人。实际上卫家属于自耕农,不进不出。而后合作化,土地交给了社里。1954年,遭遇大水灾,已有六口之家的卫家(卫阿五于1953年病逝)日子每况愈下,只有靠吃水草野菜艰难度日。
大跃进大食堂,人们开始相信宣传的“白米饭喷喷香,不要钱任你装”谁知道不久就只能喝粥了。“从那时起,农民有个舔碗的习惯。把粥喝光后,先是用手指捞一下,然后用舌头一舔再舔,把碗底舔得干净着亮为止,根本不用洗碗。”这还不是苦难的尽头,“到后来连碗都舔不成,卫金娜像生母陈阿伏解放前因饥荒讨过饭,这时她也讨过饭,但大多农家多缺粮,也难于要到饭。”
富裕的生活有多种多样,而贫穷的生活只有一种,花费所有的精力寻觅食物。为找吃的,苦命的‘哑子姆伯’从小随母亲入赘到卫家,现在爬上树杆摘柚树叶吃,不慎摔了下来,摔伤后不医而亡,年方四十二岁;为找吃的,年幼的松根去摘地里的蚕豆,被处罚扣工分;到1959年,卫家第三个儿子出生,家境却更加贫困。像卫金娜这样倔强坚韧的女子为了四个孩子不致饿死,去邻村地里找吃,被发现追打摔倒在地……
这边是农民们炼狱般的痛苦生活,那边是浮夸风盛行,报纸、墙画、宣传队假话谎话满天飞,把牛皮吹上天,而老百姓说句大实话却要受批挨整。金娜生父吴成贵说了句俏皮话“种田闹忙多割割,采叶闹忙多接接”就被“管制劳动”。
日子这么苦,家里又有四个孩子,况且,“又已进入蚕桑季节,轮到卫金娜将被派到离卫介下不到二里地的泥沙下去养蚕,晚上也要住在蚕室喂蚕。这样,卫金娜再无精力、也无粮食养活四个小孩了。卫和生、卫金娜夫妇毅然作出了一个‘狠心肠’的决定,将三儿子送养他人。”
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母子离别那是割肉之痛。为了以后不致遗忘,父母用针在婴儿的右耳划了一道口子。便搭乘队里小船到附近的闹猛小镇新市,把婴儿放到了大街上……婴儿被章家抱走,而章家尽管是新市镇上人,但也和农村一样,生活坎坷,是拼凑组合的苦人家。
关于贫穷生活,我从长辈的口述中,从点点滴滴的回忆文章里,甚至从文艺作品里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因为贫穷而形成广大百姓普遍窘迫的生活底色,表现如此之赤裸、清晰的,真还是第一次。穷困,并不是因为这块土地贫瘠、荒芜,也不是他们不勤劳、不智慧,那是因为什么呢?
创富年代:围绕做强做大,不断投资扩张发展,几乎成了这一代企业家的标配的行为方式
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对于卫家来说,也是悄然而至。那年,大儿子卫松根成婚了。家境依旧贫穷,他们买了一条破木船,用船板为前几年建的楼房铺上了地板。
但毕竟政策开放了。在农村,土地以“联产承包制”的方式回到的农民家里,有了一些耕种自主权。公社、大队开始投资办厂。已成家的松根、松奎兄弟先后进企业工作。由于他们为人正派厚道,工作认真仔细,而且又虚心好学,在企业里不断得到重用,从普通员工开始,到成为厂长、总经理,再后来改制,又成为私营企业家。
通读《一方水土几代人》全篇,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断技改、投资、扩张、创业。从1991年水泥厂土窑改立窑技改开始,到2007年水泥公司被收购后投资太阳能电池板,大的投资、扩张、解困、联营有11次之多。
1987年,浙北水乡的乡镇企业也已村村冒烟家家点火。卫松根调水泥厂当主办会计,1990年任副厂长,次年任厂长。立即投资上马2000余万元、年产8.8万吨水泥的技改项目。那时是“不技改等死,技改找死”,但卫松根的水泥厂却从市场中突围了出来,生存发展了。紧接着,与上海合作,组建年产10万吨的申河联营水泥厂。第二年,又上马年产12万吨,全微机控制的生产线。1999年,水泥厂完成改制后,又要上马日产1000吨的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马不停蹄不断做大。
与此同时,做砖瓦厂的卫松奎也调整产业,做起了炼染项目。
2006年以联合经营2500日产吨熟料项目,获得3900万元,建成了印刷公司;第二年国家发起水泥企业联合重组,全资出让“申河水泥”,换来资金投资25兆瓦太阳能电池企业。
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情,书中波澜不显,几乎是一笔带过。但是我分明感到简洁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企业家经受的重大考验和磨练。一个改制。1999年4月,集团公司调整了经营机制,调整申炉水泥厂经营机制,组建了改制后的股份公司——桐乡市穗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卫松根真正有了自己掌控的公司,也迎来新的挑战。
另一个2007年夏天,作为央企的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在中国南方实行水泥企业联合重组。重组后,卫松根二次创业,向技术含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广的光伏产业进军。
读到这里,我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卫松根们如同一匹不知疲倦的奔马,率领群马从一个草场奔向另一处更大的草场……奔跑,已经成为他们企业家最常见的标配姿态。
是的,诚如书中所说,“卫松根一班人做项目从来没有喘息的机会。”
不断投资扩张是企业家成长的一个过程,那企业家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呢?我读过介绍欧诗漫集团的书《一生只为一颗珍珠》,同样在经历了投资扩张多元发展的风风雨雨后,创始人沈志荣晚年重归初心执着于“一颗珍珠”,当可以给人以启迪。
三、担当精神:由于时代的缺陷和急补,他们担当了超乎他们能力的责任与重担。
在贫困年代,人的所有活动就是为了有吃有穿,能活下去,撑起一份人家。在那个创富年代,企业家的活动是为了企业发展、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其背后有一种相同的精神实质,就是担当。不致生命、家庭被厄运击垮,不致企业被市场淘汰。
图片说明:江南古镇新市,是《一方水土几代人》作者章云祥生长的地方
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是卫金娜和卫松根母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卫金娜早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责任。书中写道,“到了1941年,养母陈阿伏不幸病逝,时年51岁,那年卫金娜才十二岁。此时,聪明的卫金娜学起了针线活,以后家里的缝补刷洗由她代替了母亲。”
金娜结婚时19岁,面对比自己大十岁的丈夫,还有养父母以及哑巴哥哥。家庭的重担压在了柔弱的金娜肩头。“卫金娜虽然小丈夫十岁,却要像做大姐那样,关照丈夫。每当回忆起这些,她总是说:‘做人难啊!上门女婿,亏待不得;养母留下的哑巴儿子,得罪不起;养我长大的养父,又要尊重他、听从他。我好像生在夹缝里,叫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处理人情世故,真的好难好难。’”在农村像卫金娜这样的勤劳吃苦坚韧又贤惠的“座家女儿”并不鲜见,大到农田里干活、采桑养蚕,小到带孩子管全家的吃喝拉撒缝缝补补,她们忍辱负重,整个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
卫金娜所有的愿望就是儿女能好好长大,成家立业。而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家连饭都吃不饱,甚至亲生儿子都要送人。更多的担当,换来更多的痛苦,作为主妇的卫金娜心里的难受可想而知。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又能够延续至今,我想和家庭中有卫金娜这样的“机器”有关。这种担当是民族意义的,也具有人类的意义,《联合国人员宣言》开明宗义指出,“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卫金娜正是以任劳任怨,践行着这样普世理念。但是她的含辛茹苦、隐忍坚韧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瘦小的身子。在非常时代,卓越地实现了超出自身能力的人生价值。
卫松根长得像母亲,也继承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性格。尽管历史已进入“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创富时代。他说,一百万是自己的,一千万是企业的,一个亿就是社会的。市场无情,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确只有不断向前,才能不辜负投资者、合作伙伴工人和领导的关注关切。十六年11场重大投资扩张,就是11次成败考验。这其中的艰辛磨难可想而知。
——在1994年底,水泥厂上立窑项目时,卫松根胆囊炎发作,“手术第八天,在他(卫松根)的强烈要求下出院了。第十天,就出现在厂里的工地上……”
——在治理申炉水泥厂时,“一个半月的时间里,25公里路程,每天摩托车进出。一个月高温,就搭地铺睡在厂里。”
——在上新型干法回转窑项目时,“有年春节只有放了四个小时的假,也就是回家吃年夜饭的时间。”
——在光伏项目遇到困难时,卫松根咬着牙说,“不能等死,要撑到死,可能还有活路。”
创富时代的企业家们尽管是财富的创造者、拥有者,他们也把创富当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但他们依旧被时势所操控。起伏沉沦、淘汰迷失。用卫松根的话来说,就是光伏企业比我大的,死掉的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在创富时代,作为个人的企业家,依旧是在承担他们难以承担的使命与重任。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和交通网的普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流动。我们正面临新的时代形态。新生代的人们将更加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财富将不再仅是物质的累积,而是能够引爆人的本真、潜质和自由,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更多的可能性。同样,人们也只能承受担当他自愿分工所带来的的那一部分责任,享受幸福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卫金娜、卫松根们真的辛苦了,为各自的年代所累,担当了超乎他们自身的历史责任和重担。
他们是各自时代的英雄!
《一方水土几代人》作者简介:
章云祥,出生浙江桐乡,德清新市人,从事文字工作40余年,现已退休。供职过集体、乡镇、民营、国有企业和机关的文宣工作。2018年12月出版记事体传纪《一方水土几代人》一书,2021年1月采写编辑河山镇《峥嵘岁月——来自河山老兵的战斗故事》一书,2022年承担“河山民营工业发展史展馆”的文字采编,2020年5月至今参与编纂《桐乡市河山镇志》。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