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中女校长的人生大事

来源:财讯网 2024-05-22 19:02:02
A+ A-

董慧蕴,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二级岗),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名校长,河南省首批一级校长。从事教育事业34年,现任郑州市扶轮外国语高级中学校长。经过十数年深耕运作,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曾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无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安校园等荣誉。

董慧蕴个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首届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委员,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科学专家,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安建设先进个人(省委、省政府),河南省爱国拥军模范(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等,享受郑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作为一名高中女校长,她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教育界闻名遐迩、影响深远。

从教数十载,董校长时刻以“责任担当”投身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悔无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句话时刻鞭策激励着她,用自己的责任担当做好教育这件人生“大事”。

师者家风 一脉相承的内生动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的思想、热情、激情的大树”,“培养“有责任敢担当”的有用人才的想法也不是一闪念间就出现的,是董慧蕴在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从教生涯中一步步思考、探索、磨砺出来的切身体会,凝集着一个普通教育者的深沉思索和纯真理想。

从董慧蕴的爷爷董燦章从教开始,教师的情怀与梦想便在这个家族扎根。最早的“责任担当”意识,是父母给予的。他们每天为了学生费尽心力,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敬业和坚守。当时董慧蕴的父亲以高尚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担当学校高考学科研究重任,成绩出类拔萃,远远超出其他学校。后来父亲积劳成疾去世,在他的灵堂前自发前来哀悼送别的学生竟达千人之多。沉浸于失去父亲悲伤中的她,震撼于一个普普通通中学老师的灵前那长长的队伍和堆积如山的花圈,那一刻,父亲对教育的责任担当得到了肯定和慰藉,也深深地触动了她的灵魂。

“有责任,敢担当。”秉持着这一家风传承,高考时,董慧蕴放弃更好大学的保送资格,毅然选择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郑州市第十二中学、郑州市第四十九中学、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郑州市第一零一中学、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郑州市扶轮外国语高级中学等7所学校任职任教,不论在哪个学校,不论担任何职务,她都牢记“有责任,敢担当”的宗旨,精心研究、大胆管理。2011年,董慧蕴与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结缘,如今她已经在这所学校干了13年。

五代人的师道传承,身边亲人一致的选择,董慧蕴的父母、兄长、丈夫等均耕耘在教育天地,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担当,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动人故事。代代接力,耳濡目染,让董慧蕴的女儿深受感染,也立志加入教师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能够接力教育使命,董慧蕴倍感欣慰。她想要为教育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不只是传承家族使命,更是责任之心的使然。”

责任担当 一往无前的开拓创新

2011年,初到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的董慧蕴,映入眼帘的是因积年风雨侵蚀而破旧的教学楼,老化落后的硬件设施,校区占地只有24.1亩,却承载着60个教学班、2700多名学生、216名教职工,教学硬件资源不足,环境异常艰苦。

“扶轮外国语学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条件虽然艰苦,但仍无法阻挡一代代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扶轮人前赴后继,为扶轮学校的发展壮大贡献着力量,”董慧蕴说,“时间流逝,精神永存。这种流淌于扶轮人血脉中的责任担当的精神基因,正是我寻觅已久的、为未来奠基的力量的源头。”

基于学校现状,董慧蕴潜心研究、大胆创新,以培养责任担当精神为宗旨,立足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家长层面设计了“4-3-4-3”的培养策略。在教育思想的实践和探索中,为了将责任担当能力的培养落实于学生日常学生活中,学校聚焦“有长”、“有为”课程,以体艺特色和德育特色体系为突破点,以课堂、文化、活动为依托,拓宽责任担当意识激发的媒介,丰富责任担当能力培养的方式。

董慧蕴另辟蹊径,带领全体干部和老师克服困难,发扬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精神,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四有”乒乓育人课程,成立管乐团,以乒乓特色精神文化、管乐特色艺术文化的构建辐射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劳育,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丰富着素质教育的形式,逐步形成了新时代改革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行动方案。

2017年7月,在全国中学生乓乓球锦标赛中,扶轮外国语荣获全国高中男子团体冠军,初中男子团体亚军,高中女子团体第八名。

“在全国的大型舞上,看到孩子们成功后高抛起球拍和教练相拥而泣的喜悦,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不只是喜悦、激动,更多的是董慧蕴在特色发展中一路艰辛、步步坚持的感慨。从不是名校、缺乏资源、硬件简陋、阻力重重的起点出发,从筚路蓝缕走向星光闪耀的路途,是扶轮人始终把责任扛在肩头,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之旅。2021年,学校代表河南省参赛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得到通令嘉奖,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我们师生在经历和收获中所沉淀的,远非简单的成绩数据,更多的是‘以球立德、以球益智、以球健体、以球育美、以球融劳’过程中坚毅果敢、奋发有为、责任担当的精神生发。”

2018年,扶轮外国语学校管乐团赴上海参加了“中华杯”中国第十二届国际管乐节演出,成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参与者和见证者。2021年,参加第十四届国际管乐节演出,被评为最高奖“示范乐团”。

“展演中,当孩子们参与万人齐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激动地热泪盈眶,在场的孩子告诉我,经历这场展演,我们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了我们以责任担当报效祖国。”据董慧蕴回忆,这次经历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地面向未来。

三封家书 一以贯之的教育温度

2020年寒冬,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牵动所有人的心,董校长经常连续坚守校园一两个月,每晚睡在办公桌上。走在校园里,看着空荡荡的学校,她常常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此时学校的温度和担当、校长的使命和思考显得尤为珍贵。

面对疫情爆发,除了措手不及,更多人陷入了紧张和焦虑。作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董慧蕴深切明白面对师生、家长,需要传递的不是一组组冷冰冰的数字、一份份硬邦邦的文件,她更多关心的是人。此时,她以一个大家长的姿态,坚定而温情的对话全体扶轮人,首次发声《共克时艰,校长和你在一起》,心语引导温情化冬寒,带着教育人的家国情怀陪伴师生、家长,慢慢驱走心里的阴霾。

2020年2月8日,第一封家书《按下“暂停”健的此刻,我想对你说……》学生篇,犹如阴霾中的一缕阳光,“寄”到学生面前。在家书中,她告诉学生面对疫情要敬畏生命、遵守规则、学会感恩、勇于担当。

2020年2月15日第二封家书《做好引路人,“重启”再出发》教师篇如约而至。在这封家书中,她是老师们相濡以沫的家人,从育人责任担当、课程深度架构、反思中求改变,提升中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引领老师积极应对疫情下的教书育人,引起老师们的强烈共鸣。

2020年2月22日,不忘家校共建,又再写第三封家书《变身做“老师”,按好“播放”键》家长篇与家长分享。用这封家书告诉家长,要在关爱、责任、用心、期望中专业护航,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校协同,共促学生发展。

三封家书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学生、老师、家长的热烈点赞,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三封家书背后的育人情怀引来了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和专刊发布。

学生家长王海燕女士说:“身为一名普通的家长,在这个特殊时期看到董校长致家长们的家书,心中倍感温暖,仿看到了往日老师们温情的目光,听到了老师们亲切的话语。疫情之初,我也为孩子的学感到焦虑,也为被封闭在家感到急躁,而董校长的指导彷给了我一粒定心丸,我开始珍惜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学时光,也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不易。”

“双拥”文化 一如既往的爱国信念

“用教育的力量让‘拥军优属’走进千家万户。”这是董慧蕴始终坚守的信念,在办学过程中,她不断锤炼经验,将“双拥”工作与学校育人紧密结合,打造校园独特的“双拥”文化。

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致敬新时代中国军人”主题活动,连年开展“八个一”活动,邀请军人到校开展讲座,与学生们面对面沟通,距离感受军人精神、感悟军人思想、同时积极践行拥军理念,实施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创业、主动帮助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及就业问题等举措,营造浓厚拥军氛围,培养学生践行强身报国意识,激励不少学生走上从军之路,用实际行动表达爱军之心和报国之志。

“通过构建双拥文化,对培养学生们乐观向上、坚毅勇敢的格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董慧蕴常说,如果不能够如军人一样冲锋在前,那就竭尽所能为他们解决后方困难。他们把最优质的保护给了我们,我们也要回报给他们最深的爱。

在这种浓厚的拥军氛围影响下,学校毕业学生王玉玺同学参与拍摄撰写的新闻《红色基因代代传——93岁抗美援朝老兵送19岁孙子参军》被“人民网”报道,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争相转载,登上博热搜。他说,“我从未忘记过母校的教诲,喜欢把镜头对准‘最可爱的人’”。

在长期的躬耕实践中,扶轮外国语学校的“双拥”工作取得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评为首批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董慧蕴个人也获得河南省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亦师亦友 一诺千金的大爱情怀

“母亲节快乐,董妈妈”,这是董慧蕴资助的学生程某某在母亲节当天发来的,“刚参加完创新创业大赛回来,如果好的话,应该能进省赛”。“好的乖女儿,不断奋斗,我是你的坚强后盾”,这是一段再凡不过的母女对话,但这对于2020年12岁的程某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每次想起这个孩子,我都特别心疼”,董慧蕴回忆,“她的家人包括她父母重男轻女,年幼的她在家里根本不受重视,家对于她来说就只是她住宿的地方,就像一个宿舍,没有人管她的吃穿,在她12岁时,家人让她退学,我知道后立即跟他的父母沟通,只要让她上学,所有费用我全包,最终她的家人才同意让孩子继续读书。”

这一资助就是4年,如今程某某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考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在董慧蕴的关爱和帮助下,她阳光自信,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原生家庭带来的阴霾已经逐渐消散。

“我看着好的文章或者有启发意义的短文句子,都会分享给她,不断的鼓励她,就是希望她不要失去奋斗的动力,给她正向的引导,”董慧蕴很欣慰,“某某是一个好孩子,她并没有沉迷于现在的享乐,在学校申请了勤工俭学,虽然工资不高,这对她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我很支持”。

董慧蕴有着独特的育人理念,物质上给予程某某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精神上也要给予她积极地引导,强调的是物质精神双丰收。知命不惧,日日惧新,“希望程某某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董慧蕴说道。

除了程某某,董慧蕴还资助了一名新疆女孩,这名女孩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因家中困难无法继续上学,董慧蕴知晓后,义无反顾伸出援助之手,一直资助至今。

对于学生来说,她亦师亦友 ,每天会利用休息时间挨个与学生们交流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竭尽全力帮助学生们答疑解难。她的办公室很小,小的只装得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但她的办公室又很大,大的能装得下所有的学生的求学梦。

人生为一大事来,董慧蕴的人生大事就是教育。(李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