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正蒙》明代诠释的创新成果——邱忠堂著《<正蒙>明代三家注研究》简评

来源:看点时报 2024-09-18 15:36:39
A+ A-

张载是北宋理学的共同创建者和关学宗师。他的代表作《正蒙》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历代研究者诠释,尤其是明代的多种注本构成了蔚为大观的《正蒙》诠释局面。2023年3月,邱忠堂博士所著《<正蒙>明代三家注研究》(简称“邱著”)由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明清关学思想通论”的阶段性成果,邱著熟练运用古文献学知识和哲学分析能力,从《正蒙》明代二十多种注本中,择取佚名撰《正蒙集释》、吴讷撰《正蒙补注》、刘玑撰《正蒙会稿》这三家注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览之下,我认为邱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第一,对《正蒙》历代注本的考辨比较翔实。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林乐昌著《正蒙合校集释》,该书“集释”使用了《正蒙》宋元明清的十九种注本,均属存世旧注,但尚未对《正蒙》历代旧注的散佚情况进行考察。邱著在对《正蒙》明代三家注展开研究之前,首先运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正蒙》宋元明清各家注本的存、佚状况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和考辨。这就把明代三家注研究置于《正蒙》宋元明清历代旧注存、佚考察的背景下,使得《正蒙》明代三家注的研究具有了全局视野。除了对《正蒙》历代注本的存、佚进行全面考察之外,邱著还对《正蒙》明代二十六种或存或佚的注本进行了重点摸底调查,考察的一个结果是附录于邱著的“《正蒙》宋、元、明、清注本简表”。这一“简表”的内容包括:书名、注者、存佚、版本等信息。“简表”的编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是对研究者学术态度和考辩功力的考验,也是对《正蒙》诠释史研究的贡献。

第二,对《正蒙》明代注本的特点把握准确。邱著是从《正蒙》明代三家注的不同诠释模式和作者的多元立场这两方面揭示其特点的。首先,就《正蒙》明代三家注的诠释模式看,邱著把佚名撰《正蒙集释》的诠释模式概括为“太虚即太极”,把吴讷撰《正蒙补注》诠释模式归结为“以太虚为气之体,太和为气之用”,把刘玑撰《正蒙会稿》的诠释模式总结为“天即太虚”。可以看出,这三家注对《正蒙》的诠释模式是各有特点的。其次,就《正蒙》明代三家注作者的立场看,佚名撰《正蒙集释》进行诠释的学术立场是朱子学的,吴讷撰《正蒙补注》进行诠释的学术立场是气论的,而唯有刘玑撰《正蒙会稿》进行诠释的学术立场更贴近张载关学。邱著对《正蒙》明代三家注本特点的准确把握,能够为张载《正蒙》和关学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多种学术参照。

第三,对《正蒙》明代注本的思想诠释到位。对于《正蒙》明代三家注,邱著基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学术方法,深刻分析了这三种诠释模式的理学思想内涵,认为它们是有高下得失之别的。首先,关于佚名撰《正蒙集释》的诠释模式,邱著认为其思想倾向是以朱熹理气观解读《正蒙》的,对《正蒙》中的张载思想存在偏见。其次,关于吴讷撰《正蒙补注》的诠释模式,邱著主张它在思想上力图以元气解读《正蒙》的太虚概念,这对《正蒙》的原意有所偏离。最后,关于刘玑撰《正蒙会稿》的诠释模式,邱著从张载所用太虚概念的思想内涵入手,兼顾程朱对张载之天与太虚的批评,然后通过与明儒高攀龙和徐必达思想诠释的比较,从而凸显出刘玑“太虚即天”的思想真意(第111-113页),认为这与张载《正蒙》的思想最为契合。

总之,尽管《正蒙》明代三家注撰写者的学术立场多元,诠释模式各异,但这几种注本毕竟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张载《正蒙》的巨大思想影响。邱著对《正蒙》明代注本进行集中研究,这在学术界是第一次,因而可以视作《正蒙》明代注本研究的创新成果。邱著的不足之处是研究对象仅限于《正蒙》明代的三家注本,希望今后修订时能够扩大注本的范围,使研究更加完整和系统。(魏涛,郑州大学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