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曝光

OLED能否成我国迈向显示强国突破口?

2016-10-31 16:10:20   中国电子报

OLED技术

还没有进入成熟期

徐征:

目前AMOLED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方案,其中三星采用低温多晶硅、蒸镀、RGB OLED技术路线;LGD采用金属氧化物TFT+半幅蒸镀+WOLED+彩色滤光膜的路线。印刷显示技术被认为是解决OLED高成本和实现大面积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项技术要达到生产阶段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开发。

近年来,OLED显示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OLED技术还没有进入成熟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和提高。AMOLED电视之所以一直没有形成主流趋势,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今天主流AMOLED生产技术采用真空蒸镀方法。整个工艺非常复杂,制造精密程度要求很高。因此,不仅生产成本高、良率低,更主要的是无法大面积制备。而印刷技术还没有成熟到生产阶段。并且由于AMOLED是电流型器件,所以TFT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性能。

胡春明:

目前已经实现量产的是白光OLED+彩膜,尚未实现量产的是喷墨打印OLED。白光OLED+彩膜的技术路线目前相比LCD无成本优势,也无法根本克服寿命、烧屏等问题。喷墨打印OLED理论上相比LCD有成本优势,很多企业如三星、TCL等都在这种技术路线上有投入,因此可以认为是比较适合大尺寸OLED的技术路线。

徐晓光:

大尺寸OLED上市面临的两大主要困难,一是成本,二是显示寿命。未来器件中,RGB单独像素会发光,但通过印刷还是蒸镀,就要看两种技术的成熟度哪个更高。比起有机发光部分来说,背板工艺的稳定性和针对画质劣化的补偿电路也是大尺寸OLED的关键。工艺上实现印刷制造OLED目前已经是事实,而要器件效能达到蒸镀的水平还需要材料厂商、面板厂商和设备厂商的通力合作。

Jerry Kang:

当前有机发光材料蒸镀的加工能力仍然有限,尤其是OLED电视面板。现阶段LGD生产大尺寸OLED面板,采用的是白光的技术,已经做得比较好,但是仍然被热蒸镀处理消耗了许多发光材料。同时由于白色OLED面板必须加上彩膜,因此损失了透光率。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许多面板厂商及其合作伙伴正重点开发可溶性发光材料喷墨打印技术。目前大家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过去很多中国面板厂商可能是热蒸镀加工的追随者,但是未来中国面板厂可能也会成为喷墨打印加工的领导者。

我国工艺制程控制

仍缺乏经验

徐征:

国际上主要是三星公司和LG公司在OLED面板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小尺寸方面三星采用低温多晶硅、蒸镀、RGB OLED技术路线,处于领先;而大尺寸方面LG公司采用金属氧化物TFT+半幅蒸镀+WOLED+彩色滤光膜的路线,处于领先。我国企业主要是在产品良率方面与之有一定差距。

胡春明:

在产品规格与质量上,我国OLED产品虽然差距在缩小,但依然存在。主要问题还是在工艺制程控制上缺乏足够的经验。还有就是产业链配套上不健全的问题也制约着产品向更高规格发展。潜在的忧患是将来可能出现的专利纠纷。

Jerry Kang

:在此情况下,似乎对于大多数积极尝试建立AMOLED制造厂的中国面板制造商而言存在较高的风险。BOE (京东方), EDO(和辉)、GVO(国显)、Tianma(天马)、Royole(柔宇)、CSOT(华星)都在近几年宣布了对AMOLED制造厂的投资,同时,AUO(友达)、 CPT(华映)以及Foxconn(富士康) 等等也都尝试在中国建造AMOLED厂。他们都希望在2018年实现小型柔性AMOLED的规模化生产,从而尽快有足够产能可以和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或LG显示(LG Display)竞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星还拥有许多生产AMOLED显示屏的专有技术。三星发展AMOLED技术和其供应链有将近10多年的时间,有许多稳定的AMOLED显示屏设备和材料供货商,这是其他厂商无法比拟的。例如,FMM(精细金属掩膜板)供货商和三星的合约规定不能向其他面板厂商供应QHD分辨率的FMM面板,类似情况在有限的供应链中广泛存在。

张德强:

OLED技术看起来很神秘,实际上可以分解成很多普通的技术,例如蒸镀设备要求真空度高、对位精度高、蒸发均匀等,但是对相关技术进行分解后,每一项技术都是很普通的,但每一项技术及其整合,都需要面板厂家用“工匠精神”去潜心研究。所以我们不要太迷信“非谁的设备不可”的说法。如果面板厂商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OLED技术和工艺的话,即使买到了相对成熟的生产设备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产品。设备厂商所掌握的生产工艺技术终究是有限的,面板厂商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团队,才能顺利地实现量产。

我觉得只有掌握了基础研究技术,进而在中试线和量产线上研究生产、工艺技术,才能够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要你掌握了技术,不一定非得选择哪一家设备,可以找一家水平还不错,同时有一定合作意愿的厂商,也能够造出一台适合你用的生产设备。其实选择已经有业绩、但不愿意对设备进行定制化改进的设备厂家,还是选择一家尚无量产业绩、但愿意与客户合作进行定制化创新的设备厂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挑战风险的决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 2 页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爱上海信H55E72A就是这么简单
培养一名航天员到底有多难?
印度全国贸易商联合会反对沃尔玛160亿美元收购
为视频而生 松下GH5S微单相机开箱图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