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人才难找,近年来,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两难”局面越来越严峻。“人找不到工作,工作找不到人”,症结何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给出了答案,关键是经济转型与人才培养匹配度太低。
5月30日,在对三亚学院毕业生的视频寄语中,李书福表示,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级向高级转型,中国必须走出一条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道路,应用技术研究与基础科学研究都很重要。他希望,三亚学院在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相匹配方面继续带好头,把相关学科建设好,“比如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等三电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医养健康等新一代技术的人才培养,即使不能培养更多的基础科学人才,也可以下大力气培养更多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如今,人才强国战略已成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人才”,不光指基础科学人才,也指应用技术人才。眼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全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倍增。这显然需要人才供给端的同步转型升级。
人才供给跟不上,产业转型不顺畅。前些年,珠三角主要城市的“招工难”现象不时曝出,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低端劳动力比例过高,技能型工人较少,无法满足产业升级之需,所以岗位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出现严重错配。鉴于此,秉持需求导向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配性,已迫在眉睫。
置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框架下看,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需求升级之间有着链式逻辑,高质量人才供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有了人才作支撑,经济结构转型才会实,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才能稳。
就此看,“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加高质量就业,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有的放矢,极具针对性。而今,随着工业4.0浪潮在全球掀起,随着数实融合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多地被技能密集型产业替代,国内市场对劳动者素质需求的升级态势愈发明显:体现在企业招用工中,就是需求侧重点从招普工向招技工转变。
无论是航天工业、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高精尖”的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还是涉及缝纫工、刺绣、陶瓷、车工、焊工等手工技能工种较多的行业等,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人社部认可的多批新职业中,从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到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无人机驾驶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也都呈现出与技能密切相关的特征。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劳动力素养也在不断提升。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目前已经超过了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比例为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28%。但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总量和结构仍然不足,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已长期保持在2以上。以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为例,人社部的报告就预计,未来5年中国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到125万左右。
着眼长远看,我国要想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得一席之地,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从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整体优势。这需要扭转“重学历、轻能力”的社会观念,也建立更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与薪酬待遇机制。
从人才培养维度看,关键还在于打通人才供需对接的通道,关键中的关键则是深化产教融合,用产学研深度结合去解决产教两张皮的问题。那,产学研又该怎么深度结合?作为企业家、教育家的李书福所说的“产学研结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大纲上,落实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上、落实在培养体系上、落实在教材上、试验实训上、教师与时俱进上”,无疑点明了要害。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之势,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由于产学研的话语体系隔膜与集成化壁垒,对产业价值链认知差异带来的供需错位,还有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只是“分界合作”、无法“跨界一体”的掣肘,产教融合的浅层次、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也切实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供给。这里面,有不少职业院校做得并不到位,产学研结合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无法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而李书福掌舵的吉利的办学史,正是一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探索史。吉利深耕教育23年,追溯起因,就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填补国内汽车人才缺口,到了后来,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它又持续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层次,形成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为制造业、服务业等不断培养输出人才,并探索出了产教融合的可行路径和有效模式。
拿连续多年问鼎中国民办高校的三亚学院来说,办校17年来,它积极服务海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积极链接头部企业,以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形式深挖产教融合内涵。2021年,学校先后成立了“传化供应链产业学院”“京东智慧物流产业学院”“康养产业学院”“复星旅文智慧旅游产业学院”“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等六个现代产业学院,以共建产业学院的方式,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优势和大学人才培养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满足行业头部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它还与数百家知名企业、区域头部企业及行业建立战略合作,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实习、实训、就业平台。
通过与行业企业密切衔接、有机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夯实产教深度融合的“共生”“协同”基础,吉利模式无疑有助于消除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能完全适应的痛点,更好地满足很多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时至今日,它编写出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密码”,业已得到市场验证,也为特色化职业教育的构建提供了样本。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而吉利办学的经验表明,撬动人尽其才的根本性路径在于,顺应国家和时代需要,顺应未来趋势和产业大势,在产教融合上积极深入探索,最终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内置的要求就是:经济转型,人才培养也要跟着“转”,最终切实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的匹配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