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下午,北京稷下智库联合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数字普惠金融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品牌领导力研究中心共同成功举办“移动通信大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闭门研讨会。这是2017年2月北京稷下智库成立以来举办的第六十四期月度论坛。会议由北京稷下智库创始人、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数字普惠金融委员会执行主任崔长彬博士主持。
——引导发言——
北京移动平台部副总经理 丛 丽北京移动平台部副总经理丛丽就通信大数据助力金融行业进行了主题分享,近年来移动依托自身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推进算力网络建设,以算力为中心,网络为根基,实现“云、网、数、智、安、边、端、链”的深度融合,为产业深度融合及转型提供保障。北京移动大数据于自身海量数据优势,以应用创新为驱动,构建了平台、中台、产品、应用、行业的完善大数据服务架构,打造了多元服务能力,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城市管理效率提升,保障和服务民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尤其在金融领域,通信数据作为行业数据的纽带和桥梁,具备数据真实、连续、可靠的优势,是对金融信用体系是有效的补充。北京移动结合行业需求充分挖掘大数价值,探索与金融领域数据融合,实现对金融机构用户多角度、多层面、深度大数据剖析,构建了洞察、风控、融合等多条产品线,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数字化、科学化的决策提供支撑,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移动也将积极深耕大数据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持续丰富金融场景,下沉金融服务能力,面向中小微企业、个人用户等普惠金融对象创新应用场景,实现移动大数据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将持续构建协同、开放的合作生态,从数据融合、行业应用、平台能力等多方面整合资源,孵化出更多新模式,服务数字普惠金融。
——专家发言——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程 瑞
数字普惠金融的四个发展阶段
程瑞副院长认为,普惠金融与科技、数据应用不可分割。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移动技术应用阶段,移动终端的使用逐步取代了传统纸质材料,解决了金融服务的效率问题;第二,移动+大数据阶段,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化风控模型,在效率提升基础上大幅提升了风控能力;第三,移动+大数据+AI+云计算阶段,即当前阶段,又在第二阶段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高成本问题,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
针对当前疫情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存在的经营困难,结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显现的趋势,程瑞副院长指出,数字普惠金融的第四阶段,主要任务应是进一步聚焦场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小微企业精准画像、细分,真正实现对“千人千面”的把控,筛选出适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保证贷款的适当性,避免过度授信给小微企业带来更多的压力。唯如此,才能真正服务小微企业开源,提升小微企业收入。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导 何 婧
移动通信大数据可解决农村地区数据分散和难交互问题
何婧教授指出,不同于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特点:第一,农村地区数据更加分散,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将线下数据搬到线上,使线下数据成为可分析、可判断、可处理、可运用的数据,这一变化相较城市更为明显;第二,正是由于农村地区数据分散,数据交互验证难度高,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线下数据和线上原有数据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客户判断和产品设计的效率;第三,未来,移动通信大数据与县级行政数据、农业产业数据的融合将更加充分,也将更好服务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但是总体来看,农村数据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也是制约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实践难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黄 迈
加快数字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性
黄迈博士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是一个系统、一个生态,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不同的参与主体要明确自身定位,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重点是城乡的长尾弱势群体,但难点主要是农村客群。宏观层面,要站在推动共同富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高度,从系统角度、战略角度,进一步思考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改进优化,更加主动、更加友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和农户发展。微观层面,要加快数字技术应用,通过科技赋能重构金融服务流程,在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的精准性,真正实现“千人千面”。
工银科技有限公司总监 唐 爽
数字普惠金融的阶段、实践、未来重点和关注问题
唐爽总监指出,数字金融先后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4个阶段,当前在数字普惠金融云上银行、数字农贷、智能营销和数字产业金融等4项实践中持续向前发展。他认为,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应当围绕三个重点:即金融服务更加普惠、客户体验更加友好以及智能产业数字化金融。同时,还应关注三个问题,包括数据隐私与安全防护,金融与科技的适当解耦以及数据维度和广度的持续丰富。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张正平
移动大数据赋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和障碍
张正平教授从多个维度分析了移动大数据赋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首先,在供给端,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移动大数据优化业务流和服务方式,实现降本增效,更好地服务小微客户;其次,在需求端,小微企业利用移动大数据优化经营决策实现更好地发展,也会因此留下更多数字足迹便利获得金融支持;再次,在监管端,可将移动大数据应用于征信体系建设、日常监管等很多领域;最后,在市场端,移动大数据可以服务于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和市场分析机构,促进资本市场提升透明度。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障碍,张正平教授指出,数据安全、数据标准建设仍有待加强,还要关注数据盲区(弱势群体、乡村)、数据孤岛问题。
此外,北京光华路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刘敬副总经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吕汉阳研究员、CCTV17王滨斯、平普科技集团王波副总经理、广西交易场所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吴智闯董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品牌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刘慧副教授、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数字普惠金融委员会凌志主任、稷下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华金研究员等学界和业界专家,分别围绕移动通信大数据与征信、数据安全治理、数字产业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地方金融组织辅助监管等的关系发表了见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