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宁夏回族自治区各族群众热烈期待和厚望的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6月11日上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宁夏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固原市博物馆广场火热启动。
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的统筹指导,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固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区文旅系统联动,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线,紧扣"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风采"主题,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多方协作互动,集中立体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文化遗产保护丰硕成果,宣传宁夏独特的文化魅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致力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人民共享,展现当代价值。
宁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缩影。深入挖掘阐释利用好宁夏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和时代价值,对于讲好宁夏故事、增进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宁夏贺兰山岩画、古长城等文化遗址享誉国内外,其中距今4万年左右的水洞沟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彭阳姚河塬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见证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慷慨馈赠。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黄河儿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绚丽华章。宁夏非遗资源总量有5667项,"花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公布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8个、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224个,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76名;建立95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立自治区级非遗工坊15个,其中8个获批国家级非遗工坊。
据了解,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重点打造“云游非遗·影像展”、“享传统文化·购非遗好物”2022宁夏非遗购物节两大品牌活动,还将陆续开展非遗手工作品展览展示,传统服饰展演、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技艺、文化遗产保护全民打卡、文物咨询及普法宣传、非遗项目健康生活义诊等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全区五市、二十二个县(区)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0项非遗项目,150多名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固原,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以精彩绝伦展演展示,独具匠心的互动体验,惠民利民的产品展销,亮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绩。银川市的贺兰砚、石嘴山市的民间雕刻、吴忠市的刘三朵八宝茶、固原市的魏氏砖雕、中卫市的振玲蒿子面等众多非遗项目吸引了不少群众和游客驻足体验,争相购买。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多项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深入开展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不断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增强市场转化发展活力。以"非遗+扶贫"“非遗+旅游”为重要抓手,反哺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销售、线下工坊销售,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实现“家门口”赚钱的好生活。近三年,全区非遗工坊累计培训农民2.3万人次,销售非遗产品4万多件(套),带动从业者年均收入2万多元,涌现出巴鸟麻编工坊、海原县刺绣(剪纸)工坊、隆德魏氏砖雕工坊等一批带动能力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秀非遗工坊。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非遗展示体验场馆纳入乡村旅游线路,推动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融入旅游景区,丰富文化旅游业态。重点支持固原市打造黄河流域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及体验基地,原州区大原古建结合传统古营造技艺开展研学游;隆德县盘龙山庄建成非遗展示体验馆,陈靳乡新和村高抬马社火表演成为吸引区内外房车游客的最新亮点;西吉县龙王坝将各类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六要素,形成特色乡村文化IP;砖雕烟灰缸、泥塑福娃、刺绣挂件等成为线上线下颇受青睐的旅游商品……多元融合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思路,也为其他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成为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动能、放大产业价值的新引擎。
今后,全区文旅系统将通过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实施更多生动务实的文化富民实践,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展现文化遗产在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让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成为宁夏的靓丽名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