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为中国当代艺术重建精神价值-王刚:何以黄河研究展跨界学术对谈

2023-03-08 10:23:04       来源:搜狐

《中国美术报》第300期专题

【编者按】近日,由郑州美术馆主办的跨界对话:“王刚:何以黄河—— 当代黄河主题创作研究展”学术对谈活动在郑州美术馆新馆举行。本次学术对话活动由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馆长罗鸣担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担任学术主持。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佩甫,美术批评家、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学者、策展人柴中建及参展艺术家、中原工学院教授王刚参加了对谈。

专题学术对谈现场(从左至右:傅军、柴中建、张晓凌、李佩甫、王刚)

罗鸣:“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是郑州美术馆历经两年的时间,精心组织策划的一个当代本土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展,也是我们三年来开展黄河文化美学研究项目的重要活动。王刚的作品磅礴沉郁、厚重高远,是黄河两岸农耕文明哺育下的人民群众的精神肖像,更是一部华夏民族千百年来血脉传承的壮丽史诗。为了全方位和多角度地阐述艺术家王刚的作品内核和意义,以及王刚艺术个案对于黄河主题艺术创作的启示,我们邀请文学界、哲学界和艺术界领域专家学者,召开跨界对谈。

王刚 正月 综合材料 260cm×750cm 2012年

张晓凌:郑州美术馆“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精神祭祀空间,展览本身已经超越美术展览的范畴,更像一个精神的殿堂。黄河主题在王刚的笔下,延伸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层面,也延伸到了艺术本源的层面。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近40年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当下的艺术,绘画、装置、影像艺术,只是学了西方的形式、皮毛。只有形式的外壳,没有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丢掉了中国的魂,还能叫中国当代艺术吗?可以说,当代艺术丧失了两个基本价值:第一,艺术的形而上价值;第二,艺术的现实批判性。

王刚几十年置身在主流艺术体系之外,像个圣徒一样在自己的信仰世界里坚守,创造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逻辑,坚持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讽刺的是,在现有的艺术史文本中,却找不到王刚的名字。所以,我们应该擦亮眼睛,要从历史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判断。

王刚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试图回答当代艺术的本质问题——重构当代艺术的精神信仰。30多年来,他一直遵循着这样的逻辑,通过持续不断的盛大仪式——几千人的行为艺术、新疆巨型大地艺术、黄河图像绘画创作,将艺术的探索延伸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艺术本源、艺术何为的问题层面,通过盛大的仪式为中国当代艺术招魂。“魂兮归来”就是他艺术的根本指向。

要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的话,首先要重建它的精神核心,重建它的灵魂,把丢了的魂魄招回来。从这个层面上,更能看清楚王刚作品的艺术史价值:王刚的艺术弥补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超越性和现实批判性方面的缺失,重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灵魂与价值。

艺术诞生初始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沟通天地,即通神。这个神是决定人类万物的“道”。所以我看这个展览很激动,就像看到一个完工的巴别塔一样。王刚把巴别塔完整地呈现在郑州美术馆的空间里。

王刚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盛大仪式,和他的话语体系建构,来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的魂魄,再次回到艺术的原点,恢复最朴实的人性——这就是王刚的艺术。王刚引领我们回到艺术的原点,他的作品中有一种远古气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黄河主题创作都有这种感觉。他的作品是超视觉的,从民工到黄河,到大地艺术,到那一批土疙瘩似的中国人形象,王刚完整地打造了自己的话语逻辑,弥补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缺陷。

王刚 老万们 雕塑(铜铸) 18cm-22cm 2001年-2005年

中国艺术的魂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只不过近现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而引入西学体系,逐渐把这个体系抛开了,这值得我们反省。“何以黄河”主题展重申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并以此重新定义了中国当代艺术。王刚的艺术让我们再次返回到艺术的精神层面。通过默默无闻的努力,王刚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话语逻辑,为中国当代艺术重建魂魄和精神价值。这就是王刚作品的艺术史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说,我们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回来。从现在开始,当代艺术应该重新书写,其创作应回到自己的本土、回到人民、回到我们的母亲河。王刚的油画首先是学西方的,这个没有问题。我们通过跨文化的对话和吸收,最终不是复制这个母本,而是在对话的基础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出发点,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

王刚的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意识的建立这一命题做了非常有力的支撑和注解,因此,王刚的艺术不仅要在艺术史上重新解读,同时要在世界当代艺术格局中有自己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王刚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世界级大展。建议王刚以郑州美术馆为出发地,走向威尼斯、卡塞尔等世界级美术殿堂。那些从沙土峥嵘而出的造型,那些盛大的行为艺术,以及巨型的大地艺术,对西方观众来说一定是一场东方精神的洗礼。

我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像王刚一样,能给中国当代艺术重新植入魂魄,让它成为一个精神性的艺术,这才是当代艺术的根本。当代艺术不仅是视觉之美,它更是精神之美、观念之美。王刚做到了,向他致敬!

王刚 老万们系列头像 泥塑

李佩甫:我与王刚相识20多年了,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个性特征非常鲜明的画家。几十年来,他不计名利得失,以大地般的丰厚艺术,让人们看到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苦难中走来的,彰显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包容力、同化力和生生不息的发展轨迹。

20世纪90年代,我看未经修饰、被时间侵蚀的云冈石窟,非常震惊。后来看王刚的“老万系列”,震惊程度是同等的。前年我去看现代化的中国煤矿,当代矿工就坐在玻璃房里,完全自动化采煤。小浪底大坝建成后,黄河岁岁安澜。王刚画的矿工、黄河,让我们的子孙在千百年后,仍然会看到这个民族是在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走过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留住了时间。

当代河南画家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李伯安,他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山》是向天空的、神性的;第二个是王刚,“老万系列”“黄河系列”,是走向大地、走向泥土的,他的作品里写着昂扬的四个字:生生不息。

王刚 天地间的老万系列 综合材料

张晓凌:看王刚的画,会想到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息的原因。为什么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成为世界最大的族群,因为我们的民族性格中有天然的同化力和包容性。所有的文化到中国,都要进行在地化改造,包括当代艺术,一定是在地化以后,形成中国的当代艺术。油画、版画、雕塑,基本上都从西方过来的,现在基本上完成了在地化的改造。所以,王刚的画一定要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去考察,才能体验到他的价值所在。

王刚 矿工群像系列 综合材料 220cm×180cm 2002年

傅军:王刚气势磅礴的个展,横跨油画、雕塑、装置、行为、大地艺术,最后还有数字艺术方式的呈现,对我视觉和心灵的冲击非常大。

我来自上海,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城市之一,平日谈论很多的是NFT、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最近又出现了ChatGPT,大家都有一种被时代、被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淘汰的危机感,生活越来越碎片化、虚拟化,让人感到很虚空。但走进这个展厅,我却落地了。现在的生存有一半时间是虚拟化的存在,尤其是年轻人,这当然是今天的现实,但是我们毕竟是一个肉身的存在,我们需要面对物理空间,需要面对像王刚这样有物质感、肌理感的物质性的存在。这个展览对我们的视觉、心灵都有一种很大的冲击和震撼。

我们为什么要走进美术馆?因为它会提供一种不同于日常的特殊体验,我们才会去反思。这是艺术的魅力。这个展览与其说有500多件作品,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件作品,它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媒介诉说同样的故事,只是这个艺术家的能量太大了。很多艺术家都会被媒介所禁锢,但王刚完全不会。他服从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表达的需要,一切拿来为我所用、帮我表达。油画不足以来表达,就用雕塑;雕塑不足以来表达,就用行为艺术、大地艺术。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现在全国各地兴起建设美术馆的高潮,很多地市的美术馆动辄两三万平方米,但是这样的展厅对艺术家是非常大的挑战,有多少艺术家能够驾驭这样的空间呢?我觉得王刚做到了,他占领了这个空间。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黄河就是艺术家热衷的创作题材。陈逸飞当年进行黄河创作也非常投入,但是,作为一个外来者,他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任务。王刚则完全是发自肺腑地画这个题材。相比其他的人可能都是布莱希特式的,王刚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艺术家和题材、角色、自我合而为一,达到了忘我之境,体现了主题性创作的当代性。柴中建一直强调王刚是“根性”的艺术,正因为这种“根性”,才与这片土地结合得特别紧密。当代艺术不执著于媒介,各种形式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重要的是表达什么,艺术媒介和艺术手段、艺术表达之间是否贴合紧密。

以罗馆长、朱馆长为首的美术馆同仁,在两年前决定做这个展览,这种学术判断力是需要勇气的。美术馆是一个艺术家的影响力得以放大的平台,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希望得到美术馆的青睐,这时学术判断就变得非常重要。郑州美术馆倾力做一个艺术家的个展,不但注重学术性,而且展览做得非常大气,展陈设计做得很当代、很精致、很考究。展陈设计一直是上海引以为傲的,但是现在我们反过来要向郑州美术馆学习,包括策划大量公教活动。其实,展览一方面是艺术家和这个地域的文化语境建立联系的渠道和平台,同时也是提供公众和专业人士之间进行头脑风暴、思想交流的机会,美术馆对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当然,关于这个展览,还有非常多的话题,几乎每一个小话题都能引申出很多的讨论,因为它涉及到生命和生存的话题以及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揭示。我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深度表达,这是不管哪个时代都会关注的命题。

以前,我们的当代艺术大多是对西方的移植,后来我们开始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之所以强调文化身份,还是以外在的眼光在看待自己。我觉得,中国通过这几十年当代艺术的发展,开始关注自我、寻找内在的力量。依靠外界评判建立的自信是脆弱的、是不可靠的,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内在自信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找回了自信心,也逐渐找回了方向。

虽然在今天的美术史书写中我们没有看到王刚的身影,但美术史是一个不断修正的历史。对于未来王刚能否进入美术史,我抱有非常乐观的心态。

王刚 老万——大地浮雕 行为艺术

张晓凌:在技术革命新浪潮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趋势。王刚也用了数字化表现手法。但总体讲,他还是以油画和雕塑为创作主体。绘画是人类艺术的母体,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都是从美术史里生成出来的。作为一种最高级的艺术形态,绘画永远不会灭亡,因为它和人的本性相关。科技对于艺术永远都是手段,它丰富、支撑艺术,但不会取代艺术,因为艺术和科学要解决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科技解决的是形而下的问题;艺术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通过艺术的方式,寻找到人类精神的出路。

为什么一进展厅,有种圣殿般的感觉呢?是因为各种艺术样式在这里汇聚成了特有的精神氛围,令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圣殿般的感觉。郑州美术馆以罗馆长为代表的策展团队,精心策划了一个完整的展览叙事,让每一个空间洋溢着特有的精神气息。建议以后有机会,王刚也可以到北京、上海去展出。

王刚 老万——大地之子的婚礼 行为艺术

柴中建:郑州美术馆展出的“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以问话式“何以”来介入恒久的主题“黄河”,用艺术个案的表达方式,展现华夏源头的母语叙事。这种以艺术作品方式的根源性追溯,让人们共感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内涵在黄河叙事中的隐喻。艺术家王刚用其近一生的执著——从20多岁学艺到如今70多岁的光阴,在梦牵魂绕的根源性主题之中,充分表达了“根性”艺术的特质。

展出作品涵盖了王刚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从传统的油画、雕塑,到当代探索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大地艺术,以及数字图像化沉浸式体验等,但主题始终如一:“追根寻梦”,铸成王刚心灵中的图像。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就像如今展现的“何以黄河”的根性背后,是王刚在不停地追问——“何以艺术”。艺术始于梦想,陪伴他在黄河、黄土、黄沙、农民、民工、矿井、矿工、地下、天上……这些可感悟的要素中凝练。就如刚才张晓凌院长所讲的,对于天、地、人一体性本原的感悟,是艺术发生的根本性原点。从王刚的艺术探索中,我感受到他对此“根性”持之以恒的用心追索。

艺术展场中,我习惯了从站在远处的“观”,到走近作品乃至贴近作品的“看”的体验。“观法”感受场境、感受作品中无形的意义延展;“看法”注视作品发生过程,以及独具匠心的笔法和材料的混合运用。艺术的观与看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就如在天地之间。《易经》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即在天虚空无形,在地万物有形,而人在天地之间不可分的存在性,就如艺术在有形无形之间不可分的感悟与表达。王刚作品形式的有形性中可以见到质感的物,如黄河浪图像中黄沙与颜料、与透明胶的混合,但作品的无形性让所有的形都不陷入物像,而让心象充盈画面。他画的黄河并非摄影所能抓取的画面,而是在天与地、空与有、意象与实像、心灵与身体的交融里,由他丰厚的艺术经验所呈现的图像。这是心与物、灵与肉不可分的一体性,是中国文化之根的本体论在艺术家王刚个案中的实践。也是王刚以“何以艺术”的探寻,来追问“何以黄河”在此呈现的作业。

由天、地、人一体性凝聚的“道”与“理”,是人生实践、探索创新的普遍基础性的本基,生成为贯通古今的文化与艺术。显现于当下,正处在全球化多种文化摩擦的处境,我在观展中,更感受到中国式寻根与世界多样化文化在根源上的比较所显现的“何以”?

以“轴心时代”概念,来比较世界重要文化的归因性——在遥远的时代,约距今2500年,在世界不同地区,几乎同时代出现了重要而相异的文化形态,以各自独特的根源性显现了独有的智慧。即使到了今天,人们还会时常提起并以此为准绳来指导今天的作为。

2500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承前启后的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们的观点归结起来叫做“‘是’论”。用“是”的方式来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万物是什么?灵魂是什么……用“是”之问带来无尽的思考,并探究世界何以为真,使西方文化的重心从哲学的思辩转移到科学的实证,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影响到全球每个角落,成为如今世界性的科学时代。

2500年前的古印度是佛陀影响下的时代。佛陀以“离苦得乐”来探究人生存在的意义,证悟到“真如空性”的恒常,通过去除无常性的对一切有的执著,从而获得的觉性之道。这一道路是用“如”的方式,探究世界在内在心性中的显现,与西方以“是”的方式截然不同。

2500年前的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代,孔子、老子继先贤智慧,成为中国儒、道圣人。我想华夏古国地处远东,与世界交往的开放性较晚,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形成了自足的文化。古老《易经》的卦爻用法,卦为大象,从天之气象引出并发展成为无形之道的智慧;爻为小象,是以阴阳数术的算法来判断事情吉凶的方法,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思维判断的技能。“象”构成中国形而上的基本用法。

如果说西方文化之根依于对“是”的追问,导致对物理世界的深入探究,而发展出以物理为特征的科学;印度佛教以空为根本,依于“如”的证悟,发展出以内在觉性为特征的心性科学;那么,中国则是以“象”为基本用法的科学,在心物之间对一切的二元分立保持中立,在一切存在不可分的交互之玄妙中,领悟不可见的妙门、妙法、妙用。如艺术之“形象”是说在有形无形之中技艺妙法的呈现,中医之“症象”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的把握,乃至天、地、人不可分的感天动地、以天心比人心的心象喻示……中国文化之根的特性如何与世界不同文化在根源上的差异性形成互补而非对抗,乃是中国之“中庸、中道、中观”的包容性所具有的品性。王刚作为艺术深耕的实践者,从世界多样化的艺术语言的吸纳中,尝试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手法的运用,都表明了一个具有华夏根性品质的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中各种可能性的接纳、创新和融合。

故乡应该给王刚的艺术一个空间,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艺术馆,因为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河南。

展览现场

罗鸣:在河南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浸染非常深厚的地方,王刚的作品是质朴的、淳朴的、直指人心的,具有黄河文化那种质朴性,冲击人的灵魂、激荡人的情绪。王刚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当代性,具有前瞻性和现代视角,让我们思考和回到传统中来,重新审视中华文明。

王刚 老万群像 综合材料 440cm×540cm 2009年

(请横屏欣赏)

王刚 黄河一号 综合材料 440 cmx 1260 cm 2012年 河南美术馆收藏

王刚 何以黄河二号 综合材料 150cm×440cm 2019年

王刚 黄河六号 综合材料 300 cm×1080 cm 2015年

王刚 大地艺术新疆沙湾县 290米×420米

王刚 大地艺术 新疆沙湾县 300米×440米

大地艺术“大地生长”局部 新疆木垒县 2016年

大地艺术“大地浮雕”局部 中原工学院弘德广场2007年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商业快讯

为中国当代艺术重建精神价值-王刚:何以黄河研究展跨界学术对谈

2023-03-08 10:23:04   搜狐

《中国美术报》第300期专题

【编者按】近日,由郑州美术馆主办的跨界对话:“王刚:何以黄河—— 当代黄河主题创作研究展”学术对谈活动在郑州美术馆新馆举行。本次学术对话活动由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馆长罗鸣担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担任学术主持。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佩甫,美术批评家、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学者、策展人柴中建及参展艺术家、中原工学院教授王刚参加了对谈。

专题学术对谈现场(从左至右:傅军、柴中建、张晓凌、李佩甫、王刚)

罗鸣:“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是郑州美术馆历经两年的时间,精心组织策划的一个当代本土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展,也是我们三年来开展黄河文化美学研究项目的重要活动。王刚的作品磅礴沉郁、厚重高远,是黄河两岸农耕文明哺育下的人民群众的精神肖像,更是一部华夏民族千百年来血脉传承的壮丽史诗。为了全方位和多角度地阐述艺术家王刚的作品内核和意义,以及王刚艺术个案对于黄河主题艺术创作的启示,我们邀请文学界、哲学界和艺术界领域专家学者,召开跨界对谈。

王刚 正月 综合材料 260cm×750cm 2012年

张晓凌:郑州美术馆“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精神祭祀空间,展览本身已经超越美术展览的范畴,更像一个精神的殿堂。黄河主题在王刚的笔下,延伸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层面,也延伸到了艺术本源的层面。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近40年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当下的艺术,绘画、装置、影像艺术,只是学了西方的形式、皮毛。只有形式的外壳,没有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丢掉了中国的魂,还能叫中国当代艺术吗?可以说,当代艺术丧失了两个基本价值:第一,艺术的形而上价值;第二,艺术的现实批判性。

王刚几十年置身在主流艺术体系之外,像个圣徒一样在自己的信仰世界里坚守,创造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逻辑,坚持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讽刺的是,在现有的艺术史文本中,却找不到王刚的名字。所以,我们应该擦亮眼睛,要从历史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判断。

王刚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试图回答当代艺术的本质问题——重构当代艺术的精神信仰。30多年来,他一直遵循着这样的逻辑,通过持续不断的盛大仪式——几千人的行为艺术、新疆巨型大地艺术、黄河图像绘画创作,将艺术的探索延伸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艺术本源、艺术何为的问题层面,通过盛大的仪式为中国当代艺术招魂。“魂兮归来”就是他艺术的根本指向。

要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的话,首先要重建它的精神核心,重建它的灵魂,把丢了的魂魄招回来。从这个层面上,更能看清楚王刚作品的艺术史价值:王刚的艺术弥补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超越性和现实批判性方面的缺失,重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灵魂与价值。

艺术诞生初始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沟通天地,即通神。这个神是决定人类万物的“道”。所以我看这个展览很激动,就像看到一个完工的巴别塔一样。王刚把巴别塔完整地呈现在郑州美术馆的空间里。

王刚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盛大仪式,和他的话语体系建构,来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的魂魄,再次回到艺术的原点,恢复最朴实的人性——这就是王刚的艺术。王刚引领我们回到艺术的原点,他的作品中有一种远古气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黄河主题创作都有这种感觉。他的作品是超视觉的,从民工到黄河,到大地艺术,到那一批土疙瘩似的中国人形象,王刚完整地打造了自己的话语逻辑,弥补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缺陷。

王刚 老万们 雕塑(铜铸) 18cm-22cm 2001年-2005年

中国艺术的魂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只不过近现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而引入西学体系,逐渐把这个体系抛开了,这值得我们反省。“何以黄河”主题展重申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并以此重新定义了中国当代艺术。王刚的艺术让我们再次返回到艺术的精神层面。通过默默无闻的努力,王刚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话语逻辑,为中国当代艺术重建魂魄和精神价值。这就是王刚作品的艺术史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说,我们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回来。从现在开始,当代艺术应该重新书写,其创作应回到自己的本土、回到人民、回到我们的母亲河。王刚的油画首先是学西方的,这个没有问题。我们通过跨文化的对话和吸收,最终不是复制这个母本,而是在对话的基础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出发点,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

王刚的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意识的建立这一命题做了非常有力的支撑和注解,因此,王刚的艺术不仅要在艺术史上重新解读,同时要在世界当代艺术格局中有自己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王刚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世界级大展。建议王刚以郑州美术馆为出发地,走向威尼斯、卡塞尔等世界级美术殿堂。那些从沙土峥嵘而出的造型,那些盛大的行为艺术,以及巨型的大地艺术,对西方观众来说一定是一场东方精神的洗礼。

我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像王刚一样,能给中国当代艺术重新植入魂魄,让它成为一个精神性的艺术,这才是当代艺术的根本。当代艺术不仅是视觉之美,它更是精神之美、观念之美。王刚做到了,向他致敬!

王刚 老万们系列头像 泥塑

李佩甫:我与王刚相识20多年了,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个性特征非常鲜明的画家。几十年来,他不计名利得失,以大地般的丰厚艺术,让人们看到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苦难中走来的,彰显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包容力、同化力和生生不息的发展轨迹。

20世纪90年代,我看未经修饰、被时间侵蚀的云冈石窟,非常震惊。后来看王刚的“老万系列”,震惊程度是同等的。前年我去看现代化的中国煤矿,当代矿工就坐在玻璃房里,完全自动化采煤。小浪底大坝建成后,黄河岁岁安澜。王刚画的矿工、黄河,让我们的子孙在千百年后,仍然会看到这个民族是在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走过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留住了时间。

当代河南画家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李伯安,他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山》是向天空的、神性的;第二个是王刚,“老万系列”“黄河系列”,是走向大地、走向泥土的,他的作品里写着昂扬的四个字:生生不息。

王刚 天地间的老万系列 综合材料

张晓凌:看王刚的画,会想到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息的原因。为什么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成为世界最大的族群,因为我们的民族性格中有天然的同化力和包容性。所有的文化到中国,都要进行在地化改造,包括当代艺术,一定是在地化以后,形成中国的当代艺术。油画、版画、雕塑,基本上都从西方过来的,现在基本上完成了在地化的改造。所以,王刚的画一定要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去考察,才能体验到他的价值所在。

王刚 矿工群像系列 综合材料 220cm×180cm 2002年

傅军:王刚气势磅礴的个展,横跨油画、雕塑、装置、行为、大地艺术,最后还有数字艺术方式的呈现,对我视觉和心灵的冲击非常大。

我来自上海,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城市之一,平日谈论很多的是NFT、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最近又出现了ChatGPT,大家都有一种被时代、被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淘汰的危机感,生活越来越碎片化、虚拟化,让人感到很虚空。但走进这个展厅,我却落地了。现在的生存有一半时间是虚拟化的存在,尤其是年轻人,这当然是今天的现实,但是我们毕竟是一个肉身的存在,我们需要面对物理空间,需要面对像王刚这样有物质感、肌理感的物质性的存在。这个展览对我们的视觉、心灵都有一种很大的冲击和震撼。

我们为什么要走进美术馆?因为它会提供一种不同于日常的特殊体验,我们才会去反思。这是艺术的魅力。这个展览与其说有500多件作品,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件作品,它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媒介诉说同样的故事,只是这个艺术家的能量太大了。很多艺术家都会被媒介所禁锢,但王刚完全不会。他服从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表达的需要,一切拿来为我所用、帮我表达。油画不足以来表达,就用雕塑;雕塑不足以来表达,就用行为艺术、大地艺术。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现在全国各地兴起建设美术馆的高潮,很多地市的美术馆动辄两三万平方米,但是这样的展厅对艺术家是非常大的挑战,有多少艺术家能够驾驭这样的空间呢?我觉得王刚做到了,他占领了这个空间。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黄河就是艺术家热衷的创作题材。陈逸飞当年进行黄河创作也非常投入,但是,作为一个外来者,他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任务。王刚则完全是发自肺腑地画这个题材。相比其他的人可能都是布莱希特式的,王刚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艺术家和题材、角色、自我合而为一,达到了忘我之境,体现了主题性创作的当代性。柴中建一直强调王刚是“根性”的艺术,正因为这种“根性”,才与这片土地结合得特别紧密。当代艺术不执著于媒介,各种形式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重要的是表达什么,艺术媒介和艺术手段、艺术表达之间是否贴合紧密。

以罗馆长、朱馆长为首的美术馆同仁,在两年前决定做这个展览,这种学术判断力是需要勇气的。美术馆是一个艺术家的影响力得以放大的平台,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希望得到美术馆的青睐,这时学术判断就变得非常重要。郑州美术馆倾力做一个艺术家的个展,不但注重学术性,而且展览做得非常大气,展陈设计做得很当代、很精致、很考究。展陈设计一直是上海引以为傲的,但是现在我们反过来要向郑州美术馆学习,包括策划大量公教活动。其实,展览一方面是艺术家和这个地域的文化语境建立联系的渠道和平台,同时也是提供公众和专业人士之间进行头脑风暴、思想交流的机会,美术馆对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当然,关于这个展览,还有非常多的话题,几乎每一个小话题都能引申出很多的讨论,因为它涉及到生命和生存的话题以及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揭示。我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深度表达,这是不管哪个时代都会关注的命题。

以前,我们的当代艺术大多是对西方的移植,后来我们开始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之所以强调文化身份,还是以外在的眼光在看待自己。我觉得,中国通过这几十年当代艺术的发展,开始关注自我、寻找内在的力量。依靠外界评判建立的自信是脆弱的、是不可靠的,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内在自信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找回了自信心,也逐渐找回了方向。

虽然在今天的美术史书写中我们没有看到王刚的身影,但美术史是一个不断修正的历史。对于未来王刚能否进入美术史,我抱有非常乐观的心态。

王刚 老万——大地浮雕 行为艺术

张晓凌:在技术革命新浪潮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趋势。王刚也用了数字化表现手法。但总体讲,他还是以油画和雕塑为创作主体。绘画是人类艺术的母体,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都是从美术史里生成出来的。作为一种最高级的艺术形态,绘画永远不会灭亡,因为它和人的本性相关。科技对于艺术永远都是手段,它丰富、支撑艺术,但不会取代艺术,因为艺术和科学要解决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科技解决的是形而下的问题;艺术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通过艺术的方式,寻找到人类精神的出路。

为什么一进展厅,有种圣殿般的感觉呢?是因为各种艺术样式在这里汇聚成了特有的精神氛围,令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圣殿般的感觉。郑州美术馆以罗馆长为代表的策展团队,精心策划了一个完整的展览叙事,让每一个空间洋溢着特有的精神气息。建议以后有机会,王刚也可以到北京、上海去展出。

王刚 老万——大地之子的婚礼 行为艺术

柴中建:郑州美术馆展出的“王刚:何以黄河——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以问话式“何以”来介入恒久的主题“黄河”,用艺术个案的表达方式,展现华夏源头的母语叙事。这种以艺术作品方式的根源性追溯,让人们共感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内涵在黄河叙事中的隐喻。艺术家王刚用其近一生的执著——从20多岁学艺到如今70多岁的光阴,在梦牵魂绕的根源性主题之中,充分表达了“根性”艺术的特质。

展出作品涵盖了王刚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从传统的油画、雕塑,到当代探索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大地艺术,以及数字图像化沉浸式体验等,但主题始终如一:“追根寻梦”,铸成王刚心灵中的图像。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就像如今展现的“何以黄河”的根性背后,是王刚在不停地追问——“何以艺术”。艺术始于梦想,陪伴他在黄河、黄土、黄沙、农民、民工、矿井、矿工、地下、天上……这些可感悟的要素中凝练。就如刚才张晓凌院长所讲的,对于天、地、人一体性本原的感悟,是艺术发生的根本性原点。从王刚的艺术探索中,我感受到他对此“根性”持之以恒的用心追索。

艺术展场中,我习惯了从站在远处的“观”,到走近作品乃至贴近作品的“看”的体验。“观法”感受场境、感受作品中无形的意义延展;“看法”注视作品发生过程,以及独具匠心的笔法和材料的混合运用。艺术的观与看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就如在天地之间。《易经》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即在天虚空无形,在地万物有形,而人在天地之间不可分的存在性,就如艺术在有形无形之间不可分的感悟与表达。王刚作品形式的有形性中可以见到质感的物,如黄河浪图像中黄沙与颜料、与透明胶的混合,但作品的无形性让所有的形都不陷入物像,而让心象充盈画面。他画的黄河并非摄影所能抓取的画面,而是在天与地、空与有、意象与实像、心灵与身体的交融里,由他丰厚的艺术经验所呈现的图像。这是心与物、灵与肉不可分的一体性,是中国文化之根的本体论在艺术家王刚个案中的实践。也是王刚以“何以艺术”的探寻,来追问“何以黄河”在此呈现的作业。

由天、地、人一体性凝聚的“道”与“理”,是人生实践、探索创新的普遍基础性的本基,生成为贯通古今的文化与艺术。显现于当下,正处在全球化多种文化摩擦的处境,我在观展中,更感受到中国式寻根与世界多样化文化在根源上的比较所显现的“何以”?

以“轴心时代”概念,来比较世界重要文化的归因性——在遥远的时代,约距今2500年,在世界不同地区,几乎同时代出现了重要而相异的文化形态,以各自独特的根源性显现了独有的智慧。即使到了今天,人们还会时常提起并以此为准绳来指导今天的作为。

2500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承前启后的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们的观点归结起来叫做“‘是’论”。用“是”的方式来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万物是什么?灵魂是什么……用“是”之问带来无尽的思考,并探究世界何以为真,使西方文化的重心从哲学的思辩转移到科学的实证,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影响到全球每个角落,成为如今世界性的科学时代。

2500年前的古印度是佛陀影响下的时代。佛陀以“离苦得乐”来探究人生存在的意义,证悟到“真如空性”的恒常,通过去除无常性的对一切有的执著,从而获得的觉性之道。这一道路是用“如”的方式,探究世界在内在心性中的显现,与西方以“是”的方式截然不同。

2500年前的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代,孔子、老子继先贤智慧,成为中国儒、道圣人。我想华夏古国地处远东,与世界交往的开放性较晚,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形成了自足的文化。古老《易经》的卦爻用法,卦为大象,从天之气象引出并发展成为无形之道的智慧;爻为小象,是以阴阳数术的算法来判断事情吉凶的方法,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思维判断的技能。“象”构成中国形而上的基本用法。

如果说西方文化之根依于对“是”的追问,导致对物理世界的深入探究,而发展出以物理为特征的科学;印度佛教以空为根本,依于“如”的证悟,发展出以内在觉性为特征的心性科学;那么,中国则是以“象”为基本用法的科学,在心物之间对一切的二元分立保持中立,在一切存在不可分的交互之玄妙中,领悟不可见的妙门、妙法、妙用。如艺术之“形象”是说在有形无形之中技艺妙法的呈现,中医之“症象”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的把握,乃至天、地、人不可分的感天动地、以天心比人心的心象喻示……中国文化之根的特性如何与世界不同文化在根源上的差异性形成互补而非对抗,乃是中国之“中庸、中道、中观”的包容性所具有的品性。王刚作为艺术深耕的实践者,从世界多样化的艺术语言的吸纳中,尝试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手法的运用,都表明了一个具有华夏根性品质的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中各种可能性的接纳、创新和融合。

故乡应该给王刚的艺术一个空间,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艺术馆,因为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河南。

展览现场

罗鸣:在河南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浸染非常深厚的地方,王刚的作品是质朴的、淳朴的、直指人心的,具有黄河文化那种质朴性,冲击人的灵魂、激荡人的情绪。王刚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当代性,具有前瞻性和现代视角,让我们思考和回到传统中来,重新审视中华文明。

王刚 老万群像 综合材料 440cm×540cm 2009年

(请横屏欣赏)

王刚 黄河一号 综合材料 440 cmx 1260 cm 2012年 河南美术馆收藏

王刚 何以黄河二号 综合材料 150cm×440cm 2019年

王刚 黄河六号 综合材料 300 cm×1080 cm 2015年

王刚 大地艺术新疆沙湾县 290米×420米

王刚 大地艺术 新疆沙湾县 300米×440米

大地艺术“大地生长”局部 新疆木垒县 2016年

大地艺术“大地浮雕”局部 中原工学院弘德广场2007年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金融科技下,金融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主播雨化田们再接新活,这次让网友们下载的是交管12123APP
深圳看到科技发布Kandao Meeting S 180°超广角智能视频会议机
QQ音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让这些孩子听见“听不见”的音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