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雪域高原上,藏文化历经千年传承,藏族妇女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将生活百态、藏文化缩影以藏绣的形式呈现。7月20日,湘潭大学商学院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联系到了香格里拉藏绣文化艺术院院长孙青松以及非遗传人卓嘎,前往香格里拉藏绣文化艺术院对藏绣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对藏绣以文旅形式发展壮大进行调研,提高藏绣知名度,让藏绣在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作用。
实践团在孙院长的带领下参观场馆,各种的精美的绣品映入眼帘,孙院长介绍到藏绣文化最初是来源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唐卡、房屋装饰品和藏族妇女的服饰、鞋帽等用品。后来日渐从工艺品发展成为了艺术品、收藏品。藏绣作品的表现手法多样、针法独特百变、线条细腻流畅、色彩光鲜灿烂,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实践团成员们叹为观止。在孙院长的带领下实践团找到了非遗传人卓嘎,听她诉说她与藏绣的故事并向实践团展示了藏绣的些许针法。卓嘎说,绣一幅作品需要耐心和专注,沉浸绣制就像进行长久的修行,人和绣品之间的仿佛形成情感的勾连;绣一幅作品也像在进行一场倾述,诉说着时间的脚步和文化的步履。藏绣与四大名绣针法特点存在很大的区别,以白描、盘金、打籽绣和堆绣为主,平绣和乱针为辅。藏绣需要经过上绷、构图、配色、分线、绣制、装裱等诸多流程,只有摆脱杂念,保持专注,不与时间争锋,沉浸在针脚毫厘之间,在自律中涵养清正,一针一线方能历练出内心的从容,一幅完整的绣品才得以呈现。卓嘎在学习藏绣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工艺技巧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初见成效,指尖被扎破是常有的事,长时间的伏案刺绣对身体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是由于对藏绣的热爱,老师、学徒对她的关爱以及对藏绣未来充满信心最终让她坚持了下来。在藏绣作品前凝望着最初的凝望,跨越时空,望见文化传承的脉络。
图为藏绣传人卓嘎绣制场面
实践团在于孙院长的交谈中得知,艺术院采取与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专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相合作的方式,提供免费藏绣培训,对于愿意长期学习和想要学一门技艺谋生的学员还会给予补贴。文化艺术院还会将聋哑人等弱势群体绣制的作品进行统一售卖,赚取的资金会如数返还,让其能够自力更生,帮助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藏绣文化艺术院不仅向游客宣传藏绣文化,而且培养了更多的藏绣传承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缺乏资金以及国家项目的支持,该文化艺术院不得不想办法筹集资金以维持运转。藏绣与现代市场相结合,推动了藏绣的市场化、创新性发展。为了拉近年轻一代与藏绣非遗的距离,藏绣顺应消费的深层需求创新了产品样式设计、开发了诸多文创产品如藏绣书签、藏绣宫扇、藏绣背包等极大激发了文旅活力。实践团建议到可以通过丰富的内容玩转藏绣非遗文化。如微电影、纪录片、创意短视频、综艺、现场直播等,用最直观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非遗的现代化形象,让千年非遗文化"活"起来,从而改变人们对于非遗的"刻板印象",更好地了解藏绣文化和工匠精神。无论是为非遗藏绣产品买单,还是贡献注意力资源与流量经济的年轻人,都将和接棒非遗藏绣的传承人一起挖掘文化的宝藏,讲述一个个乡村振兴的独特故事。
图为藏绣文化艺术院的文创产品
文化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枝繁叶茂。因此开掘好传统文化的富矿,用好先进文化的活水,是文化振兴的重点。通过挖掘优秀民俗、节庆、技艺等文化资源,创建景区、艺术院、文旅产业等载体,这些文化元素成为让游客印象深刻的焦点,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与产业、旅游等的结合让乡村注入文化活水、焕发生机,助推乡村振兴。(指导老师:郭海洋、林晨 尹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