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9日,由钛媒体集团与ITValue联合主办的“2023 ITValue Summit 数字价值年会”于三亚顺利举办。本次年会以“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图谱”为主题,不只关注数字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更聚焦于企业从数字化向数字经济迈进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具体场景。
会上,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低代码原生头部厂商奥哲创始人兼CEO徐平俊发表了“低代码+AI,驱动企业数字资产保值增值”的主题演讲。
“低代码已经走出了质疑,数字化领先的企业率先完成了低代码落地的第一步。”徐平俊指出,低代码是企业数字化的核心引擎。AI的到来,将进一步促进和加速低代码的发展。
徐平俊以客户实践案例为主,分享了低代码在数字化领先企业中实践出的“新”价值:从老旧系统的重构到研发资产的高效复用再到人力资产的职业再生,甚至数据资产的最大化利用,低代码为企业数字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让企业摆脱运维成本高、用户体验差、数据孤岛化、IT交付缺口大、应用不匹配业务等困扰,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省资源,并能扩展新的业务场景,更具创新力。
以下为徐平俊演讲内容,经钛媒体整理: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借助钛媒体数字价值峰会这个平台跟大家交流。
了解奥哲的朋友知道,奥哲是国内第一家官宣聚焦低代码领域,并且以低代码定位获得融资的数字化企业。
过去两三年,低代码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在此想跟各位分享下我们在过去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发现,就是低代码+AI,驱动企业数字资产保值增值。
进入正题前,先简单地回顾下过去几年低代码的快速发展。我们是2019年上半年完成B轮融资时官宣我们看好低代码,认为低代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数字化的核心引擎,公司全力围绕低代码发展。
随着2020年低代码快速出圈,很多新型低代码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彼时,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低代码还只是个概念。
到了2021年,媒体助推加资本市场投资火爆,几乎所有的软件企业都号称自己拥有低代码产品或者其能力。这时候,绝大部分企业认为低代码还只是个“玩具”,只能做一些边缘长尾的应用。
而从去年开始,国内头部企业开始积极研究并引入低代码,部份数字化领先的企业已经进行了更深入的应用。
我们来看看低代码应用得比较深的几个行业,分别是金融、零售、高端制造、建筑与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大家应该知道,这些行业本身就是以前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较高的行业。
可以说,低代码已经走出了质疑,数字化领先的企业率先完成了低代码落地的第一步。
发展到2023年,低代码遇到了全人类都面临的一个问题——AI。ChatGPT横空出世后,所有人都说AI可以写代码了,低代码没有存在的必要。
还好,经过过去几个月的深入研究论证,最终行业还是得出了统一共识的结论:低代码仍是企业数字化的最优解,而AI将极大的促进和加速低代码行业的发展。
为什么?
首先,当前的AIGC基于概率模型,对真实的业务还没有理解,不像低代码是真正对业务做过建模。低代码的核心是模型驱动,具有确定性。AI跟低代码非颠覆性关系,反倒是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其次,低代码本身的商业价值也在加强。低代码存在的底层逻辑有两个,一是提升开发效率,让企业能更加敏捷的应对市场和业务的变化;二是降低数字化的门槛,促进人人开发,让业务人员也能深度参与到业务系统构建,最终实现业务与数字化的零距离,即业务数字原生。
低代码跟AI结合之后,其存在的两个底层逻辑实际上是被加强。所以,我们说AI再一次掀起了低代码热潮。低代码仍是企业数字化的核心引擎,AI在进一步加速它的发展。
我们说低代码是企业数字化引擎,因此我们看到了低代码在企业的实践应用中,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应用类别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我们也观察总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发现:低代码在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历史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个历史资产不是实物资产,而是企业很多无形资产,包括老旧系统、研发资产、人力资产、数据资产等。
接下来,我将通过几个实践案例来给大家介绍下。
首先,实现老旧系统的保值增值。
国内的头部企业大都拥有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套系统,而很多系统是多年前开发建设,或多或少出现了没人维护、需求不满足、体验差、出现安全漏洞、不符合合规等问题。怎么办?
第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案例是一家头部的外资车企,他们是BBA中的一家。这家外资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很高,他们很早就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系统非常全面。但很多系统已使用十余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使得发展到当前阶段出现了明显的瓶颈。
第一,运维成本高。因为该企业在华拥有多家企业,包含中国总部、生产商、金融公司等,以前各家都有很多零散的系统,现在需要统一管理,导致运维工作量大且复杂;第二,随着市场变化,老系统灵活性缺失。很多老系统需要调整迁移,综合成本极其高昂;第三,用户体验差,十多年的系统,移动端体验可想而知。
当然,这些问题一直都有存在,最后让他们下定决心的是在整体的数字化规划下,公司所有系统需要迁移到云平台,采用云原生架构,全面的微服务化。但是这样一来,原来的系统改造成本极高,甚至很多系统都已找不到人维护,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他们选择了用奥哲低代码构建创新应用中心,把这些零散的老旧系统通过低代码进行完整重构。最后,我们帮助他们3家企业,4大业务领域,重构了100多个应用,统一了用户体验、实现不同系统数据打通,统一简化了运维,并且还在继续扩展更多的应用。让这些十余年老旧系统,重新焕发生机,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是一家外企,当下我们很多国企要实现国产替代,人们普遍认为仅仅替换系统可能业务价值相对有限,但当我们加入统一用户体验、实现数据打通、简化运维并实现可持续扩展时,这是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理由呢?通过低代码,我们是否成功地实现了对老旧系统的保值和增值呢?
其次,实现研发资产的保值增值。
数字中国的建设热潮下,很多企业的数字化部门发展的越来越庞大。当企业的研发团队超过50人以上,特别是现在很多的数科公司,如果不精细化管理,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同一个控件在不同团队间反复开发,甚至在不同分公司内出现了多次重复开发类似应用的情况。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我想分享的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一家国有四大行的做法。由于银行组织庞大,他们普遍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数字化困境。
第一,无论是集团级还是各省市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成本高;第二,企业内技术标准不统一,系统开发人员拥有几千人,涉及不同团队,不同外部供应商,导致系统架构、数据定义和数据指标口径各异,管理起来相当复杂,安全性也难以保障;第三,业务系统多,但孤岛化严重,数据也相对隔离,难以实现端到端的业务协同;第四,银行特定业务的应用开发,易导致系统的不断叠加与技术资源的浪费,研发与技术资产无法沉淀和复用。
针对这些问题,这家银行以低代码为引擎,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开发平台,打通跨应用、跨组织的统一资产流通通道,目前已有1000余位生态开发者入驻,打造了100余个业务应用并覆盖全国20家分行,同时沉淀了400余个研发可复用资产,它包含了200余个前端组件、100余个内部的常用公共服务,100余个可以在各分行推广的应用模板。据他们统计评估,研发效率至少提升了70%
想象一下,当400余个研发可复用资产,现在通过统一的开发平台,可以非常方便的被1000多个开发人员随时调用,这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个乘法关系,可以彻底激活研发资产的价值!
我们看到,对于企业大型开发团队、数科公司,通过低代码实现研发资产的保值增值,将成为低代码平台极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第三,实现人力资产的保值增值。
人力资产是公司经营中的一个重要资本。当下的数字化系统确定能帮助企业去沉淀公司各项业务知识和经验,但坦率的说,基于业务和IT存在的天然鸿沟,其助力显得还很有限。
第三个案例,我们来看一家国内最早成立的头部证券公司。它的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IT交付缺口巨大,IT团队疲于应付来自业务大量零碎长尾需求,导致核心应用开发不断延期;第二,应用不匹配业务,业务部门协同靠喊,流程靠跑,数据报表靠“求”;第三,监管颗粒度变细,报送量大、周期短,但IT和业务割裂,难以形成合力。
他们通过低代码构建了一套业务驱动的应用开发平台,再加上一套COE机制,同时解决了简单、普通和复杂应用的需求。对于简单应用,部门的业务人员可以直接基于平台进行搭建,如用车、食堂管理等应用;对于普通应用,如一些部门级业务系统,先由业务人员进行构建,再跟COE的开发人员进行联动解决;而复杂的系统,就交给COE团队。
在这样一套平台和机制下,他们已经有60多位业务人员参与进来,目前已经开发了100多套业务系统,几乎覆盖了公司所有的业务领域。
在与他们的CIO交流后,他们反馈说,公司以前的IT部门总是会绕着业务部门走,现在却能够挺起胸膛,甚至跟业务部门说事情没做好,是因为业务没有认真去做。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他们河南分公司有一位临近退休的50多岁阿姨,她在公司呆了20多年,对业务非常了解,刚好在公司推广低代码时对其产生兴趣,并认真学习了一下。结果,整个河南分公司绝大部分业务应用由她一个人通过低代码配置完成了。后期她被调入了COE部门,支撑了公司很多系统辅助建设工作。本人坦言找到了职业第二春,表示自己还有很大的发挥价值,希望能再干上五十年。
回头再看这60多个业务开发者,低代码让闪耀的不仅是新星,还有老员工的职业再生,让企业人力资产得到增值保值。
最后,实现数据资产保值增值。
“数据是时代发展的新石油”“数据是新型的生产要素”这些说法早已不绝于耳,而且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到了今天,还有很多企业面对海量数据不知道怎么运用,都是先保存起来再说。
最后一个案例,我们来看一家中国石化旗下的头部炼化企业。他们面临的困境:第一,企业部门众多,各部门专业性强,都有各自的管理体系;第二,数字化效率不高,信息中心无法为每个部门建系统,成本和速度都是问题;第三,企业级系统无法与部门级系统集成,部门系统建设希望能在架构与企业级系统之上,但又不能影响企业级系统。
石化企业管理制度复杂,各项制度执行成本高,如何更高效实现制度数字化,避免制度与执行两层皮?
他们通过低代码构建了部门级应用搭建平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零代码平台或者公民开发者平台。另外,为了简化各部门应用构建工作,将低代码平台和与数据湖进行了打通。
基于上面的两项工作,各部门现在纷纷自行开发应用,目前已构建200余个场景应用,覆盖60余个一级部门、2000多名用户,其中有22个应用深度利用了数据湖的数据。可以认为,企业应用开发的范式得到改变,数据湖上低代码开发,实现了部门级数字化自由。
数据湖是由中石化总部统一构建,旗下的下属单位很多在过去只做了常规数据分析,没有做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利用。这样一套平台搭建以后,数据湖的数据才真正得到了的激活和利用。
以两个核心场景的应用进行举例。一是质检场景。过往的质检数据仅用于出厂管控,如今通过数据沉淀,工艺部门拿到质检数据后,可以建立相应的工艺优化改进系统,数据得到了持续应用,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
二是检维修场景。以往数据没有打通,检维修发现的问题以及维修记录不能系统化呈现。现在检维修员工可以自主构建工单管理系统,实现检维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原来的数据湖只是一潭死水。现在数据给到部门,由部门实现自主治理,整个业务链条形成协同闭环。
通过低代码,数据价值被最大化,让数据不再是资产,而是真正变成资源、变成金矿。
刚刚都是我们过去的一些案例,前面的故事可以说已成为过去,今天AI的到来,企业数字化将进一步加速,我们相信新的故事即将拉开帷幕。
将AI融入低代码已经成为了所有低代码厂商的共同认知。奥哲也制定了3-5年的AI发展规划。
第一阶段,Copilot阶段,AI作为插件,插件嵌入表单、流程、报表等模块,应用仍以低代码配置为主;第二阶段,Pilot阶段,AI作为辅助手,胜任50%开发任务,重构应用开发范式;第三阶段,Agent阶段,AI将成代理者,授权主导完成任务。低代码成为构建企业AI应用的引擎能力,重构应用形态。
我们在快速拥抱AI的过程中,与很多企业一起共创的实践证明:低代码+AI同样可以驱动企业数据资产保值增值,驱动业务创新。
我们跟一家证券企业研究如何实现AI智能化数据分析,基于历史数据,运用低代码数据分析能力及行业、企业知识模型,实现多表自动关联、生成报告、多维交互分析、数据洞察等,让业务人员直接进行智能化分析,从而实现数据资产的保值增值。
有一家零售企业,他们希望实现AI智能化数据集成,业务人员通过自然语言完成历史系统和低代码平台的集成需求,扩展历史系统的场景边界,进而实现历史系统的保值增值。
还有一家直播电商企业,他们希望AI能让开发更简单,业务人员通过自然语言直接生成应用,让每一项业务通过数字化落地沉淀下来成为他们的核心运营能力,某种程度也实现人力资产的保值增值。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奥哲。奥哲致力于通过低代码产品和相应解决方案,帮助不同类型企业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
目前奥哲已建立了业内最齐全的低代码产品矩阵--大中型企业数字化核心引擎「奥哲·云枢」,中小组织业务数字化一站式平台「氚云」以及大型企业部门和团队数字化统一工作平台「有格」,并建立了完善的低代码解决方案体系。
截至目前,奥哲已建立了10大服务中心,覆盖20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拥有1400+伙伴服务商,可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本地化服务能力。此外,奥哲已与阿里、钉钉、企微、华为云、深信服等多家企业达成了战略生态合作,积极构建数字化服务的稳定生态系统。
在IDC近日发布的《2022下半年低代码和零代码软件跟踪市场报告》中,奥哲作为低代码原生厂商,连续三年获低代码整体市场占有率第一及低代码公有云市场占有率第一,牢牢坐稳低代码原生厂商头把交椅。此外,旗下的氚云也是连续六年居钉钉全品类销售第一。在这里感谢各位伙伴的支持。
今天,低代码+AI正在创造无限可能,期待与各位携手同行。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