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联合主办,爱奇艺承办的“相生相长·文学影视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京召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苏,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等领导出席论坛。作为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联席文学界、影视界一线从业者,意在多角度探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爆款IP的经验与思考,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共生共荣,为中国影视剧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苏在致辞中指出,未来的文学影视融合之路要坚持三个方向:一是与人民同行同向,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二是与时代相交相通,坚持艺术性与市场性相统一;三是与作品共荣共生,坚持忠实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致辞中提出:电视剧创作应与文学携手,汲取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涵、审美品质和人文底蕴;应积极整合文学资源与影视资源,建立优秀的文学作品转化推荐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文学影视产业链条,以更高的科技水平、更便捷的传播方式推出精品力作。在活动现场,李晓东主任展示了中国作家协会100部重点作品,并对其中10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重点推介。
探讨文学、影视创作规律 爱奇艺构建完备生态体系助力文影双向奔赴
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来源,爱奇艺出品的《人世间》《风吹半夏》《人生之路》《回响》《风起陇西》《莲花楼》《云襄传》《归路》等头部剧集经过改编均取得高热度与高口碑。本次论坛,爱奇艺邀请部分作者与平台负责人、文艺评论家一起探讨文学与影视的创作规律、相互赋能的平台机制。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王柯认为,在文学和影视的对望中,文学给了影视强有力的生命,而影视创作则通过影像的生动性,赋予文学作品更具象的温度和更具有时代精神的表达。他认为古装戏的改编需要注意性格共振、行为共振、设定革新,与现代观众达成情绪共振,爱情题材改编需要注意观念升级,而严肃文学和现实题材改编需要重视群众基础、审美迭代、时代共情、个性释放。
爱奇艺副总裁、文学事业部总经理岳建雄介绍了平台在文学影视融合发展路径上的探索。他提到,爱奇艺文学的云腾计划S、东北新文学、剧本频道、作者培育四大版块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落地实践;围绕定制改编而展开的“造浪计划”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式的生态支持,助力从书改到剧改,拓展IP边界。他还展示了爱奇艺在技术层面对文学和影视创作的创新探索和支持,AIGC对剧本进行辅助质量和成本评估,为小说提供智能制作和评估支持等,展现出科技视阈下文学和影视融合高效发展的“底气”。
著名编剧王海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广西作协主席东西,著名作家马伯庸,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王一川也就文学与影视的创作规律和相互关系、相互转化发表真知灼见。王海鸰提到,《人世间》的改编经历了艰难取舍,凡偏离主干,一概舍弃。此外,她还指出乐于听取他人意见汲取他人智慧是编剧重要的专业能力,编剧的话语权在自己的专业能力里。东西认为,小说和影视之间又存在“互相提醒”的关系,即影视作品提醒小说及作者保留“写作的基本项,塑造人物、情节递进、逻辑严密、台词精彩等”;小说的创新也能带动影视作品的创新。王一川总结了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的四条路径并认为电视艺术需要认真考察文学原著状况而选择合适的改编路径,依托文学原著基础而又能发挥电视剧自身所长。马伯庸现场分享了影视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六大维度评判体系,希望能够给城市的决策者以及文化开发者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标准,助力城市文旅的建设发展。
现实题材如何改编?秉承“大的历史命题下创作小人物的故事”理念
在众多的文影联动题材类型中,现实题材一直是热门。本次活动圆桌论坛环节以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创作为主题进行了探讨。
爱奇艺副总裁熊晓玲分享了平台现实题材屡出爆款的逻辑。她提到,爱奇艺一直秉承着“在大的历史命题下创作小人物的故事”的现实题材创作理念,令小人物的独特性、普世性、代表性被看到,且有很深刻的表达。因此《理想之城》《人世间》《心居》《风吹半夏》《龙城》《人生之路》等作品都不仅选择了能够共情现实的切口,也注重发掘以往未被展现的创新视角,重视独特性和创新性,既展示时代洪流,又关照个体在时代当中的前进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剧、制片人梁振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柳建伟,著名编剧、导演张挺,编剧、作家王小枪也介绍了自身在现实题材改编或创作中的经验。他们认为,改编任何作品核心都在人,要用艺术化的表达将文字中的审美经验转化为通过影视作品视听表达可以传递出的审美经验,同时,创作中要注重挖掘新的叙事角度,从“未被发掘的另一面”出发,通过元素的融合来提升创作的丰富性。在改编的同时,注意注重呈现作品精神的向善向上价值,发挥积极正向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