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镇便民服务中心 孙玉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乡村文化是维系中国农村各种关系的重要纽带,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只有不忘初心、追根溯源,才能赓续命脉、自强不息,乡村文化具备突出的资源价值和现代价值,只有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才能恪守使命、终有所成。近年来,杜郎口镇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本人对杜郎口镇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群众文化开展情况与特点
1、群众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全镇51个行政村均已建成高标准综合性文化大院或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结合本村实际,建设有文化健身广场,既是群众健身活动场所,也完成了对农耕文化精髓的传承。同时指导建设农家书屋,培训教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分区,使每个村都具备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普法教育、科技普及、历史文化展示等功能,满足广大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2、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全镇主导建成51个文化活动室,组织形成群众文化队伍共61支,其中广场舞队伍59支,合唱团队伍2支,经常性参加活动约476人。先后组建了镇书画协会,镇曲艺队,夕阳红 老年艺术团,剪纸协会,舞蹈队,太极队,老年门球队等团队。同时组建庄户剧团和锣鼓队,重大节庆日各剧团都能拿出富有乡村特色的节目,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镇政府进行的“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中,群英荟萃,群众的表演源自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入百姓喜爱。
3、特色传统文化项目传承工作
董庄中堂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让这项非遗技艺加以传承,自2015年在发源地南董村建有170平方米的“茌平董庄中堂画传习所”,连续利用农闲时节聘请传承人给周围村庄爱好者免费培训,2017年同时在文化馆举办城区免费培训班,近年来董兴舜、董兴泉、董友让等新时期绘画高手也相继涌现。
2019年12月2日,茌平区杜郎口镇投资建设的惠民工程唐槐公园正式竣工,法制宣传广场 、镇51个行政村的碑铭、简介以及公园内石磙、墩头子等农具的展览,更好地把文化宣传与历史相结合,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同时我镇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积极开展“黄河大集”文化惠民活动,将文明新风倡树与群众生活有机结合,既突出当地文化特色,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专业人才需要进一步补充。当前,农村年轻人外流现象严重,农村缺乏具有专业方面的人才在节目编排、活动策划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指导。而且很多节目缺乏时代特色和新鲜感,需要进一步发掘和加工,这些都需要年轻血液的加入来重新焕发活力。
(二)文化活动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村民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多,相对局限的文化场所和单一的文化设施限制了休闲娱乐的发展。比如广场舞的灯光和场地以及音响设备,篮球场、棋牌室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维护,并延长文化广场的开放时间,让村民们真正在休闲时间有地方、有条件娱乐。
(三)文化建设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内涵理解不深,只重视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忽视了群众文化建设,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经济发展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关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一)提高认识,树立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文化理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要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加大宣传力度,顺应农民日益多样化、现代化的文化需求,组织开展文化学习培训,通过新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带动新的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二)立足实际,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旧村改造相结合,预留出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和专门的活动场所,确保文化设施和文化场地建设;二是与社区文化相结合,加强与城市街道的联系与协作,开展城乡文化互动,提升农村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内涵;三是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利用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农村新兴文化社团;四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增设民间技艺、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民间艺术接班人。
(三)加强指导,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建设农村文化需要一批热爱文化事业、有一定文化专业修养、愿意献身农村文化事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此,必须要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力度,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现状。进一步完善对专业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自办文化,自编自导自演富有乡土特色的文艺节目,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带领农民丰富文化生活的“土专家”,形成崇尚文化、建设文化的社会氛围。
(四)开拓创新,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活动。一是要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利用历史文化古城、辖区文物效应,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进一步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互动、区域共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广大农民手中。三是努力创新农村活动载体,如举办农民文化节、历史文化展、乡俗文化博览会等,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狠抓落实,确保农村文化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落到实处,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一是建立完善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体系。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考核指标,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二是探索农村文化投入新机制。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协会,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农村文化投入的新格局。三是注重在未成年人文化阵地和农民工文化阵地建设上下功夫,并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笔者认为,巩固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应着力从以下“四多”下工夫。一是思想上多重视。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文化站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站工作实绩考核体系,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镇政府部门,要制定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规范、考评办法,经常对文化工作进行调研,解决工作中问题。二是队伍上多优化。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农村文化站人员的编制,给予其应有的待遇。特别是选聘“村官”的时候,要为有志农村文化的大学生提供一方天地,让他们一试身手。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三是经费上多渠道。必须盘活经费的来源,改变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格局,多渠道解决文化站资金缺乏问题。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文化工作的投入,逐步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并引导基层文化站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自我发展之路,将部分文化服务项目推向市场,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由政府给予扶持和指导。四是活动上多创新。按照自愿、多样、健康、便捷的原则,以农村文化站为平台,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在活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把思想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普及、科技知识学习等纳入各类文化活动。在活动方式上,可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开展组织文艺活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