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西城区科协“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2024-02-08 10:07:19       来源:光明网

2023年,北京市科协评选出首批北京“科技馆之城”科技教育体验基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榜上有名。日前,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为进一步盘活西城区科技场馆资源、推动科普阵地建设,同时助力中轴线申遗,北京市西城区科协“科普新动线”走进中轴线旁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西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二级调研员何明霞化身科普达人“西小科”,带观众探究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博物馆,领略古建筑中蕴含的科学与文化。

西城区科协“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先农坛内。先农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场所,皇家祭祀建筑保存完好,1991年被开辟为专题性博物馆,以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先农坛历史文化。这里的先农祭坛,就是古时帝王祭祀先农神的地方,坛台呈正方形,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很多人认为,皇帝祭祀的建筑一般应该用9级台阶,但这座坛台的台阶却是8级,”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为西小科揭示了这座建筑中蕴含的奥秘,“因为古人认为,9是最大的阳数,所以一般用于祭天,而先农坛祭祀的农神是和大地与自然相关的,所以运用了8这个最大的阴数,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概念和哲学思想。”

随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郭爽带西小科来到传说中的“一亩三分地”,并解释了这块田地的来历:“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季到先农坛祭祀过先农神之后,都要在这里举行亲耕耤田礼,皇帝亲自下地耕种,用以表率臣民。这块耕地面积是一亩三分,也就是俗语中一亩三分地的出处。”

在田地北侧,伫立着另一座坛台:观耕台,皇帝亲耕之后,要坐在台上观看三公九卿下地耕种。在明嘉靖时期,观耕台为木质,典礼时搭建,礼毕拆除。清乾隆十九年,改建为如今的汉白玉坛台。“台阶侧面,雕刻着明清两代非常流行的缠枝莲花纹,登上台阶仿佛步步生莲,”郭爽为西小科解析了建筑纹样的寓意,“观耕台侧面黄绿相间的琉璃座上还装饰着精美的龙缠草纹饰,这个纹饰非常特殊,按规定只能用于皇家祭祀农神的场所,在北京地区,符合上述条件的只有先农坛一处,因此,这种龙缠草纹饰也就成了先农坛特有的专属纹饰。”

从观耕一路向北,西小科走进了先农坛中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太岁殿。这里原本是祭祀太岁神的场所,太岁神掌管时间,与农业生产和时间节令密切相关。如今,太岁殿已经被开辟为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展厅。

在太岁殿顶部,展示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隆福寺正觉殿天宫藻井。“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级别较高的天花装饰手法,常出现在皇宫内皇帝宝座的上方,或者重要佛寺的佛像上方,营造出宏阔庄严的视觉效果。”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介绍。“天宫藻井”原本位于隆福寺正殿万善正觉殿顶部,由于寺庙日渐凋零,该藻井被拆分成散件,几经辗转后,由专家修复并吊装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展厅内,之所以被命名为“天宫藻井”,是因为藻井最上方的盖板层绘制着一幅星象图。“有限空间内,一共绘制了1,400多颗星星,按照现代天文观测技术来看,位置相当精准,”张敏为西小科讲解,“更奇妙的是,这座藻井虽然建造于明景泰年间,但这幅星象图却以唐代一幅天文星象图为母本,也就是说,当我们仰望藻井,就能和唐朝人看到同一片星空。”

除了古老的星象图,藻井本身的工艺也堪称精美绝伦,盖板之下,一层方井和四层圆井之上均雕刻有象征着天上宫阙的亭台楼阁。“最下层建筑特别密集,越往上建筑数量越少,体量却越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等级观念,”张敏解释,“建筑是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古人认为天宫也有等级高低,越往上级别越高,所以建筑体量也随之增加。”

此外,这座藻井也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之美,藻井四角的力士举臂托起整座藻井,给人以坚实雄浑之感。“实际上,这些力士雕塑并没有力学承托作用,却起到视觉弥补作用,消除了藻井悬吊在头顶的突兀感,让人感觉到非常威严、庄重。”张敏介绍。

随后,西小科还参观了展厅中的斗拱、榫卯、门窗、琉璃瓦等展品,并聆听专业人士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技艺,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还介绍了蕴含其中的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正所谓:“先农坛里识五谷,一亩三分阅古今”。(唐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商业快讯

西城区科协“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2024-02-08 10:07:19   光明网

2023年,北京市科协评选出首批北京“科技馆之城”科技教育体验基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榜上有名。日前,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为进一步盘活西城区科技场馆资源、推动科普阵地建设,同时助力中轴线申遗,北京市西城区科协“科普新动线”走进中轴线旁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西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二级调研员何明霞化身科普达人“西小科”,带观众探究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博物馆,领略古建筑中蕴含的科学与文化。

西城区科协“科普新动线”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先农坛内。先农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场所,皇家祭祀建筑保存完好,1991年被开辟为专题性博物馆,以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先农坛历史文化。这里的先农祭坛,就是古时帝王祭祀先农神的地方,坛台呈正方形,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很多人认为,皇帝祭祀的建筑一般应该用9级台阶,但这座坛台的台阶却是8级,”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为西小科揭示了这座建筑中蕴含的奥秘,“因为古人认为,9是最大的阳数,所以一般用于祭天,而先农坛祭祀的农神是和大地与自然相关的,所以运用了8这个最大的阴数,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概念和哲学思想。”

随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郭爽带西小科来到传说中的“一亩三分地”,并解释了这块田地的来历:“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季到先农坛祭祀过先农神之后,都要在这里举行亲耕耤田礼,皇帝亲自下地耕种,用以表率臣民。这块耕地面积是一亩三分,也就是俗语中一亩三分地的出处。”

在田地北侧,伫立着另一座坛台:观耕台,皇帝亲耕之后,要坐在台上观看三公九卿下地耕种。在明嘉靖时期,观耕台为木质,典礼时搭建,礼毕拆除。清乾隆十九年,改建为如今的汉白玉坛台。“台阶侧面,雕刻着明清两代非常流行的缠枝莲花纹,登上台阶仿佛步步生莲,”郭爽为西小科解析了建筑纹样的寓意,“观耕台侧面黄绿相间的琉璃座上还装饰着精美的龙缠草纹饰,这个纹饰非常特殊,按规定只能用于皇家祭祀农神的场所,在北京地区,符合上述条件的只有先农坛一处,因此,这种龙缠草纹饰也就成了先农坛特有的专属纹饰。”

从观耕一路向北,西小科走进了先农坛中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太岁殿。这里原本是祭祀太岁神的场所,太岁神掌管时间,与农业生产和时间节令密切相关。如今,太岁殿已经被开辟为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展厅。

在太岁殿顶部,展示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隆福寺正觉殿天宫藻井。“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级别较高的天花装饰手法,常出现在皇宫内皇帝宝座的上方,或者重要佛寺的佛像上方,营造出宏阔庄严的视觉效果。”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介绍。“天宫藻井”原本位于隆福寺正殿万善正觉殿顶部,由于寺庙日渐凋零,该藻井被拆分成散件,几经辗转后,由专家修复并吊装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展厅内,之所以被命名为“天宫藻井”,是因为藻井最上方的盖板层绘制着一幅星象图。“有限空间内,一共绘制了1,400多颗星星,按照现代天文观测技术来看,位置相当精准,”张敏为西小科讲解,“更奇妙的是,这座藻井虽然建造于明景泰年间,但这幅星象图却以唐代一幅天文星象图为母本,也就是说,当我们仰望藻井,就能和唐朝人看到同一片星空。”

除了古老的星象图,藻井本身的工艺也堪称精美绝伦,盖板之下,一层方井和四层圆井之上均雕刻有象征着天上宫阙的亭台楼阁。“最下层建筑特别密集,越往上建筑数量越少,体量却越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等级观念,”张敏解释,“建筑是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古人认为天宫也有等级高低,越往上级别越高,所以建筑体量也随之增加。”

此外,这座藻井也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之美,藻井四角的力士举臂托起整座藻井,给人以坚实雄浑之感。“实际上,这些力士雕塑并没有力学承托作用,却起到视觉弥补作用,消除了藻井悬吊在头顶的突兀感,让人感觉到非常威严、庄重。”张敏介绍。

随后,西小科还参观了展厅中的斗拱、榫卯、门窗、琉璃瓦等展品,并聆听专业人士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技艺,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还介绍了蕴含其中的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正所谓:“先农坛里识五谷,一亩三分阅古今”。(唐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金融科技下,金融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主播雨化田们再接新活,这次让网友们下载的是交管12123APP
深圳看到科技发布Kandao Meeting S 180°超广角智能视频会议机
QQ音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让这些孩子听见“听不见”的音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