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融学于游的教育形式,其热度越来越高。研学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家长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研学产品?研学怎样与科学教育更好地结合?本文将带您一同探讨新形势下研学的新路径、新思维与新方法。
研学作为一种新的校外非学科教育形式,逐渐受到家长的认可和追捧。市面上的研学营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当然也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有的机构打着研学、游学的旗号,收取高昂的费用,却办成了走马观花的“旅行团”,孩子也收获甚少。
面对眼花缭乱的研学市场,我们更应该找寻让孩子参加研学的初衷。好的研学是什么样子?家长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研学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
研学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在我国,研学由来已久。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开启了中国古人游学之风。他们一路读书问道,一边向诸侯国国君游说,一边开坛授课,广招门徒,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精神一直被后世所尊崇。在此之后,司马迁游遍大半个中国,实地考察了各地的风土人情、遗迹遗风,创作《史记》;徐霞客将他的游学经历写进《徐霞客游记》,为中国的地理学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都反映出中国古代游学就备受推崇。
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组织新安小学的“新安旅行团”作长途修学旅行。在50天时间里通过唱歌、劳动、卖书卖报、爱国演讲等办法自筹经费,看江南风光,观察、学习沿途地理、风俗、民情,了解近代工业文明,旅途中学生们爱心相助、增进情感,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成为中国教育典范,开创了中国研学旅行的先河。
近年来,多所学校组织了各种带有研学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探源、地质生物考察、校外综合实践、夏令营、课外研究性学习、社会大课堂等活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研学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要带着任务和目的去“旅行”。比如在研学中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
“研学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孩子深入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研学的作用就是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具体结合。这是校外教育的一种形式。
随着当下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家长不仅注重培养孩子某项技能,更希望孩子能够参与实践,发展研究性思维。研学营成为这个时代的家长和孩子们的新宠。
“智游港”作为全域研学新生品牌,专注于打造高品质儿童户外活动、践行儿童户外成长教育,集体能锻炼、身心素质培养和户外拓展为一体的高质量研学旅行服务于一体,致力于为4-12岁儿童提供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趣味盎然的各类研学旅行、夏冬令营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知识、乐趣和探索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旅途中收获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
研学项目涵盖自然科学、历史文化、体能锻炼、科技创新、艺术漫游等不同主题,通过深入实地考察、专业讲解和互动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智游港”研学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社区,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智慧。让我们携手共进,开启探索智慧的旅程,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古人有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希望孩子能通过研学获得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既学习了又放松了,这是很好的一种践行素质教育的方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