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以标准化推进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

2024-06-21 11:09:35       来源:今日热点网

张润君 王少凡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化是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实现公共服务现代化首先要“有标可依”。“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构建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为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保持总体框架和表达方式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为《国家标准2021》)一致的基础上,2023年7月联合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为《国家标准2023》),这是自《国家标准2021》发布实施后的首次调整,政府对人民群众做出了新的民生保障承诺。同年12月,国标委联合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的公共服务已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

一、公共服务标准化彰显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

公共服务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的全新发展道路。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的现代化,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的现代化,是全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内在特征,彰显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标准,走中国式公共服务发展道路是实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现代化强国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本质要求。

第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标准是推进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必要之举。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标准2021》,明确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个领域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对象、内容、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创造性地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进入标准化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此《国家标准2023》对部分服务项目和底线标准进行了“增”“提”“调”,动态调整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农村危房改造、特殊群体集中供养等48项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对标对表,将基本公共服务“软要求”向可量化可测算的“硬指标”转变,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增强了政策的可落实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基础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相匹配,推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构建均衡、可及、高效的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动态调整公共服务标准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务实之策。调整完善公共服务标准,构建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共服务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条件日益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对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标准2023》正是各级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积极回应。各级政府将有限的财力用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生产生活最关键的环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服务标准、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对象,对照这一标准,人们对现阶段保障基本民生“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都能心中有数,有利于在动态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标准化赋能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探索“标准化+公共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和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以标准化助推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

第一,标准化+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制度体系现代化和内容体系现代化是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的一体两面,将标准化贯穿于公共服务体系全过程是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一是精准发力补齐民生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工程。与2021年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相比,《国家标准2023》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农村危房改造”等服务项目纳入调整范围,并为农村计划怀孕生育的妇女在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增补叶酸,并提供健康指导、追踪随访等服务,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另外,本次调整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服务项目标准,扩大了“特殊群体集中供养”等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范围,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二是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化工程,各级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统计指标、均等化评价、满意度测评等基础通用领域的标准研制,还应加快重点领域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修订和有效供给,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标准化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同时,完善与《国家标准2023》相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立公共服务跟踪评估和监督反馈体制机制,对标对表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人群更广、供给效率更高的“标准化+”创新举措。三是动态调整公共服务标准,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稳妥有序、论证充分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保持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标准化+高质量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包括服务能力现代化、管理能力现代化和创新能力现代化三个维度展开,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力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标准化则是高质量的“硬支撑”。一是规范化管理,各地区应基于地方实际调整细化实施配套标准,统筹资源配置、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等硬件标准要素,加快补齐软硬件短板弱项。对超出国家标准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对象等新增事项,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不得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同时,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实施情况监测预警,完善审批程序,适时组织实施情况的联合检查和效果评估,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内容无缺项、标准不高攀、服务可持续、风险可控制,稳步有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二是信息化赋能,逐步建立具备一体化功能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信息资源库,并纳入全国公共数据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标准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数据深度挖掘与开放共享,推动数字化公共服务普惠应用,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标准化创新发展高地。鼓励支持新技术赋能基层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探索“标准化+”公共服务新模式,以标准创新催生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让“智慧”更加“致惠”。三是创新性试点,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选取基础性较好、积极性高、代表性强的地区作为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试点的重点实施对象,做细做实做深标准化专项试点工作,激发其在体制机制创新、长效措施构建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并通过现场会、案例集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标准化工作成果。同时,深化城乡协调、区域联动的标准化试点工作,逐步扩大综合性试点的覆盖范围,打造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推动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高效。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商业快讯

以标准化推进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

2024-06-21 11:09:35   今日热点网

张润君 王少凡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化是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实现公共服务现代化首先要“有标可依”。“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构建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为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保持总体框架和表达方式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为《国家标准2021》)一致的基础上,2023年7月联合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为《国家标准2023》),这是自《国家标准2021》发布实施后的首次调整,政府对人民群众做出了新的民生保障承诺。同年12月,国标委联合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方案》,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的公共服务已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

一、公共服务标准化彰显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

公共服务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的全新发展道路。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的现代化,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的现代化,是全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内在特征,彰显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标准,走中国式公共服务发展道路是实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现代化强国目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本质要求。

第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标准是推进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必要之举。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标准2021》,明确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个领域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对象、内容、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创造性地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进入标准化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此《国家标准2023》对部分服务项目和底线标准进行了“增”“提”“调”,动态调整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农村危房改造、特殊群体集中供养等48项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对标对表,将基本公共服务“软要求”向可量化可测算的“硬指标”转变,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增强了政策的可落实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基础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相匹配,推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构建均衡、可及、高效的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动态调整公共服务标准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务实之策。调整完善公共服务标准,构建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共服务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条件日益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对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标准2023》正是各级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积极回应。各级政府将有限的财力用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生产生活最关键的环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服务标准、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对象,对照这一标准,人们对现阶段保障基本民生“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都能心中有数,有利于在动态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标准化赋能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探索“标准化+公共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和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以标准化助推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

第一,标准化+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制度体系现代化和内容体系现代化是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的一体两面,将标准化贯穿于公共服务体系全过程是中国式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一是精准发力补齐民生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工程。与2021年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相比,《国家标准2023》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农村危房改造”等服务项目纳入调整范围,并为农村计划怀孕生育的妇女在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增补叶酸,并提供健康指导、追踪随访等服务,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另外,本次调整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服务项目标准,扩大了“特殊群体集中供养”等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范围,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二是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化工程,各级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统计指标、均等化评价、满意度测评等基础通用领域的标准研制,还应加快重点领域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修订和有效供给,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标准化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同时,完善与《国家标准2023》相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立公共服务跟踪评估和监督反馈体制机制,对标对表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人群更广、供给效率更高的“标准化+”创新举措。三是动态调整公共服务标准,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稳妥有序、论证充分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保持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标准化+高质量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包括服务能力现代化、管理能力现代化和创新能力现代化三个维度展开,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力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标准化则是高质量的“硬支撑”。一是规范化管理,各地区应基于地方实际调整细化实施配套标准,统筹资源配置、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等硬件标准要素,加快补齐软硬件短板弱项。对超出国家标准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对象等新增事项,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不得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同时,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实施情况监测预警,完善审批程序,适时组织实施情况的联合检查和效果评估,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内容无缺项、标准不高攀、服务可持续、风险可控制,稳步有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二是信息化赋能,逐步建立具备一体化功能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信息资源库,并纳入全国公共数据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标准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数据深度挖掘与开放共享,推动数字化公共服务普惠应用,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标准化创新发展高地。鼓励支持新技术赋能基层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探索“标准化+”公共服务新模式,以标准创新催生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让“智慧”更加“致惠”。三是创新性试点,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选取基础性较好、积极性高、代表性强的地区作为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试点的重点实施对象,做细做实做深标准化专项试点工作,激发其在体制机制创新、长效措施构建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并通过现场会、案例集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标准化工作成果。同时,深化城乡协调、区域联动的标准化试点工作,逐步扩大综合性试点的覆盖范围,打造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推动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高效。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金融科技下,金融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主播雨化田们再接新活,这次让网友们下载的是交管12123APP
深圳看到科技发布Kandao Meeting S 180°超广角智能视频会议机
QQ音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让这些孩子听见“听不见”的音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