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莫让“全民共享”变成“全民笑谈”

来源:北京晨报  2017-08-23 15:53:58
A+ A-

“共享马扎”一出现,网友们纷纷变身“段子手”。

“哈哈哈,不用扫码就可以坐啊。简直承包了我的所有笑点。”

“不但可以坐,还能摆成一排躺着。”

“共享?算了不共享了,客官你买一个吧!”

也有不少网友为共享马扎的所有者怎么赢利“操碎”了心,“这马扎应该可以靠卖广告位赚钱。”或是“换个场景,到火车站去应该还有机会赢利。”

亦有网友,受到了当下形形色色共享经济形态的“启发”,“灵机一动”:“最想创建个共享电话亭有人投资吗?扫码就可以打电话。”底下立马有人评论“有病吧……你拿什么扫的码?”

继共享单车火爆后,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KTV、共享睡眠舱、共享健身仓,再到共享马扎,你方唱罢我登场……

喧闹之间,“共享经济”早已变了味,概念被某些从业者简单粗暴理解为,给自己的产品贴个二维码,或在传统商业模式上加上互联网,便可以冠以“共享经济”之名,照此推下去,网吧便可以叫共享互联网、公交车也可以变身共享大巴……

事实上,在“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的定义中,共享经济本质是由“过剩产能+参与的平台+不同个体的参与”组成。她本人解释,之所以是这三要素,因为平台可以汇聚过剩产能的价值,再加上很多人的参与,会带来快速的放大和成长,以及很多革新,这样一来,产品会变得定制化、专业化。比如滴滴是汇聚了私家车以及私家车主的空余时间所潜藏的过剩产能。再比如阿里巴巴,它只是搭建了平台,并没有生产商品。各种公司、工厂生产商品,然后汇聚到平台上交易。也就是说,阿里巴巴可以提供成千上万种它本身并不生产的商品。

很明显,共享经济的实质是充分利用过剩、闲置的资源,在某个平台上进行盘活,可以让人人参与。而当下许多打着“共享”概念大行其道的项目,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换个角度,我们似乎也能理解不少“跟风者”,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也许“一不小心”就可以被资本看中,乘着风,飞向“人生巅峰”,即便没成功,大不了留下“做公益”美名。

可是大家似乎忘记了,从团购到O2O、再到VR、直播、共享经济、人工智能,从一个风口到另一个风口,热点总是不断切换,每次风吹过,都会留下一串长长的死亡名单。目标人群、刚需、价值的大小任何时候都是成功的关键。商业制胜的法则不会因为某个行业而发生改变。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创业门槛被降低了。许多非专业的创业者遇到了非专业的投资机构,形成了一波波非理性的繁荣,可一旦“泡沫破了”,资本与用户的好奇心与耐心磨没了,受伤的还是这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中真正兢兢业业的从业者,毕竟“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一直都在不少地方上演。

“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模式,是个“好东西”,不仅顺应了市场发展,而且可以让过剩的资源得到新的释放,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于新事物的成长我们需要包容,但也劝诫某些从业者们,别因为私心把这么好的“东西”玩坏了,莫让“全民共享”变成“全民笑谈”。杨琳/文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