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互联网 行业 通信 科学 创业

不要让信息时代成丛林时代 向行业巨头说不

来源:科技日报 2018-01-19 18:59:23
A+ A-

跟朋友说想吃西餐,手机APP就推送了西餐内容;与家人讨论装修,网站就推送了贩卖家具的广告,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018年伊始,百度、今日头条就身陷窃听门,分别被相关部门约谈。两家公司也迅速做出了澄清:均表示自身并没有窃听用户麦克风,也没有能力将用户语音进行处理、并转化为商业推送行为的能力。

类似的经历,不少人都曾经历过。所谓大数据下无隐私,消费者所有行为都被数据化,被企业搜集、储存。从技术上来讲,笔者倒是相信两家公司说了实话:想要通过麦克风窃听录音、上传数据回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之后推送相关广告,的确有点难。

但回头想想却更可怕:互联网公司已经不需要窃听,就对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个人喜好、隐私行为了如指掌。用户之所以相信所谓的“窃听”,其实是在给自己一个心理慰藉:即关闭了麦克风权限,就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

这种尝试显然徒劳无功。大数据、深度挖掘等新技术为信息时代写下新的注解,为生活带来超乎想象的便利。但在滚滚洪流之中,铺面而来的并非都是你期待中的便利,比如还有隐私的泄露。浪潮中想要保护自己,需要的不是小心翼翼的选择如何授予权限,而是依靠法律的力量。

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法网不可谓不密;相关主体窃取公民个人信息超过一定数量,就构成刑事犯罪,处罚不可谓不重。然而实际保护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原因何在?违法成本过于低廉。信息爆炸、数据爆炸的时代,科技的迭代正在迅速将公众认识、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甩在身后,而被侵害的个人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举证,也让违法者轻易溜走。

规则不完善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在商业竞争中,穿透客户的隐私壁垒、获得更精准的数据成为“杀手锏”“核心优势”,从而将合法依规的企业淘汰。长此以往,信息时代必将回归到丛林法则,为了利润可以践踏他人的权利与法律的尊严。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想要企业拥有道德自觉,必须依赖法律的力量,让依法者不受侵害,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这是公平公正的要义。企业为了发展,获取公民个人数据必须具有正当性、必要性和合法性。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就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违法获取用户信息权限及相关问题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该案也获得了中消协的支持。正如美国法学家庞德所说,法律务必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正因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江苏省消协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向行业巨头说不,笔者要为这种行为点个赞。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