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刊发的国家卫健委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少子老龄化”将成为人口新常态。
这将对教育资源分配提出新的议题,并有望在根本上打破教育内卷化的桎梏。
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人口高速增长的状态,但近年来,官方机构曾多次预测过中国人口停止高速增长、进入负增长的阶段。
2019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但如果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左右出现。
与此前预测相比,此次国家卫健委预测人口负增长的时间节点将有所提前。
前述文章指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而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
这表明,中国低生育率的观念已经内化,90后、00后进入结婚生育年龄,面临较大竞争与经济压力,婚姻生育的意愿更低。卫健委文章点明,“经济负担重、子女无人照料和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指出,近年来,由于婚姻观念加速转变等原因导致生育率加速下降,人口负增长到来的时间比以往预测的时间提前5-10年,人口峰值也比以往预测结果低1000-4000万。
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现如今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住条件、医疗技术、生育设施等都均有明显进步,为什么大家反而不愿意生了呢?
在文化学者张家栋看来,生育率的下降是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年轻人生活状态和文化习惯的一种体现。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生育意愿极低,主要是教育、住房和医疗“三座大山”压在头上,导致年轻人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
以教育为例,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表明我国家庭高度重视教育投入,舍得为教育花钱。今年2月份,携程联合创始人、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在《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中指出,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为48.5万元,为人均GDP的6.9倍,该倍数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其中教育支出占比更是高达45%以上。
教育支出高企一方面是源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再穷不能穷教育”,据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报告显示,有接近40%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20%到30%,另据《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7岁至18岁孩子的家庭里,教育支出占整个家庭全年支出的20.8%,81.2%的孩子上过补习班。调查亦显示,51.2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消费比家庭其他消费更重要。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家庭、学校、社会又单一以升学、分数作为学生评价体系,由此产生的教育内卷化在不断推高无效的教育支出。
但在新人口常态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有望更加合理、有效,对家庭、学校、社会来说,则意味着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底气,打破唯分数论的“选择式”人才培养路径,转而寻求遵循教育本质、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育人式”教育路径。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走向了探索科学、智慧、以育人核心的自主式学习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如,以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为代表的教育解决方案,从英语等语言学习的底层逻辑出发,以掌握英语(能用英语自由交流、能自由阅读原版书籍)为最终目的,坚持品格、自学能力的养成,与以提高分数为目的的学习产品形成鲜明对比,显著降低家庭教育的难度。
去年3月启动的首届iEnglish英语风采秀共吸引了全国227座城市的近2000名iEnglish用户的参与。其中《iEnglish英语风采秀总决选》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舞台上,iEnglish的小用户们,英语流利、多才多艺,他们关心世界也关心自己,从我的理想、我的朋友、我的家乡到礼赞中国、关注环保;他们拥有国际视野又兼具家国情怀,心系大国抗疫,崇尚工匠精神,致敬袁隆平……无一不充分展示了以掌握英语为目的的“育人式”教育路径的优势。
这也在体现在我国教育战略重心的调整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教育战略重心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为适应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特点而确立的。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战略重心已升级为“提高质量、提升内涵、促进公平”上,未来,在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区域,教育重心向“素质”和“育人”方向倾斜的趋势有望更加明显。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