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数字家庭 智能硬件 曝光 评论 快讯 智能

纪录片《百年跨国两地书》| 带你走进华侨华人的群体记忆

来源:财讯网 2021-10-18 15:51:29
A+ A-

国家档案局,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摄制的侨批纪录片《百年跨国两地书》10月15日起在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乡村振兴•公共频道,海峡卫视,海博TV上线播出。

片中讲述了福建省档案馆的专家们收到了一批特殊的信件,其中一封写在上世纪初破损严重的越洋家书,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

(福建省档案馆的专家们讨论修复信件)

这是怎样的一批特殊信件呢?

菲律宾著名华侨教育家颜文初写给母亲的信,还附带了当时的英(鹰)银二十元,这样的书信称为“侨批”。

(菲律宾著名华侨教育家颜文初写给母亲的信)

“侨批”亦称“银信”,“批”是闽粤方言对书信的称呼。“侨批”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邮政、金融机构寄给国内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又称“银信”。

“侨批”出现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大量无以为生的闽粤沿海民众远赴外洋谋生,远渡重洋的福建侨民,早期主要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采集橡胶、修路、垦荒、种植是最为常见的谋生手段,关山远隔,漂洋过海的书信中,是家人最关切的在异邦谋生的境遇,他们将钱款随同家信递送回乡,用以赡养家眷、沟通乡情、建设家乡。

(远渡重洋的侨民劳动谋生)

“只恨路途千里,不能看见你夫妻儿等,我只有时常拿你像(相)片来看。一百元港我已妥收,忽(勿)念。母现身体安,忽(勿)念。”“目下南地生活程度日高,米粮物食比去秋不同,现时白米二百元,炭每担一百二十元。”来自国内亲人的声声叮嘱,也随着回批慰藉着海外游子难以释怀的乡愁。鸿雁传书两地情深,当成千上万封侨批汇聚在一起,它们拼接起的是一幅中国国际移民的群体记忆。

(马俊凡:福建省档案馆副馆长)

福建的侨批,它反映的实际上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轨迹完全的一致。可以看到我们福建的华侨华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外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侨民对侨居国的贡献

在异国他乡,福建侨民与当地居民一起成为侨居国经济开发的主力军。其中不少人,还凭着非凡的智慧和和胆略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这些杰出侨领的事迹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时,还有不为人所知的往事,需要通过这些散落在陈年故纸里的“侨批”一步一步的深入了解。

(闽籍杰出侨领(部分))

菲律宾华侨黄开物的故事

在福建省漳州市角美镇锦宅村黄开物故居内,每年农历九月十八,黄家后人都会回到老宅祭祖。

(黄开物后人回到老宅祭祖)

黄开物的第7代子孙黄添津,每次跟来访的人介绍他和先祖的关系总要掏出族谱才能说得清楚。通过四百多封侨批点点滴滴的文字,才把和他有关的儿女情长与国家大事联系到了一起。

(黄添津:黄开物的第7代子孙)

这个房间是原先黄开物回来的时候做了一个装饰,包括这个床也好也是他当时带回来的,一个国外的一个床。然后阁楼是放置一些闲置品,包括现在黄开物信封,侨批也是在阁楼上面发现的。

(黄开物及同盟会合影)

黄开物,出生于1878年,二十多岁到菲律宾,在马尼拉经营布庄。1911年回到故乡锦宅,此时的他已在菲律宾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他与旅居菲律宾、香港等地的一些革命志士,通过侨批和信件往来以各种方式支持革命。

“侨批”是如何漂洋过海的?

起初,移居东南亚各国谋生的侨民要想寄信和汇款,都要通过专门替人捎带钱款信件的水客来完成。随后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侨批经营机构“批局”。在众多的批局中,天一信局就是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家。

(天一信局邮路图)

1880年,水客出身郭有品回家乡创办了漳州第一家批馆“天一批郊”,后来改称天一信局。

(天一信局旧址)

关于郭有品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他创业过程中船遇台风沉没,他坚守诚信变卖田物,一一赔偿。在南洋华侨中成为佳话。

(郭伯龄:郭有品的第五代孙)

大概是1998年,《漳州市志》的总编何万年老先生,他说当时对天一信局的事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不一样。说小郭你是郭家的后人,你既然有这个资源,你就回去了解一下。

(天一信局紧要广告)

二十多年来,郭伯龄搜集相关资料,越深入了解越发现先人给他留下的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天一信局用信用戳的形式,将侨批业务的口头约定变成文字印在信封上,为了规范投递行为、树立信用,戳记的文字常有“专分大银 无取酒资 无甲小银”等字样。

中国文化对外输出

随着华侨华人在侨居国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异国他乡得以传播和延续,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新加坡社会里,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已经成了新加坡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除了东南亚,他们还把南音带到了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把古老的东方文化带到了全世界。

(蔡维镖:泉州市南音非遗传承人)

丁马成先生,当时创办的这个湘灵音乐社,他只是做能够传承我们祖先的声音,是我们乡音的一种乡情的体现。第一次国际南音大会是从他开始创立的。

丁马成 生于1916年,少年时期爱上了南音,18岁移居新加坡后,南音成为他在异国他乡最割舍不断的乡音,出任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社长后,丁马成为南音在新加坡的传承和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丁马成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原社长南音艺术家)

林美珠是丁马成的外甥女,当年舅舅给母亲写的侨批,她都保留下来,不少侨批里就提到了南音。这一封封珍贵的侨批,记录下丁马成先生带领湘灵音乐社,为推广南音奔走于新加坡、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往事。

(林美珠,丁马成外甥女)

厦门海沧区东孚街道后柯村,村庄规模不大,却是名副其实的侨乡,宗亲遍布东南亚各地其中还出了不少名人。

(柯明兴:福建省厦门市后柯村华侨联合会会长

现在比较出名的也有好几个,像柯守智;柯玉芝是李光耀夫人;柯宗元也是历史学家,也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原)院长;还有柯木林,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

(柯木林: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

侨批本身的文献价值,首先它是最真实的一些史料记载,而且补足了官方文献所没有的记录,那么侨批也可以说是为史学界开拓了另外一个研究的领域,侨批本身它的时间跨度很长,涉及的地域很广,所以从侨批本身,我们也可以知道当时代中国的一个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变迁。

侨批的意义

2013年,由广东、福建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庄国土: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因为侨批本来就是在中国跟外国之间在流通,所以它本身就体现了一个跨国,那么跨国一多了以后它就变成一个世界。你看到是通过这个信件还有这个钱款的流动,整个世界,至少中国跟侨居国,他们的信息全部串在一起,那么相互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倒过来思想观念、生活惯,也从侨乡往外面输出,所以侨批存在就是中外文化的一种交流,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融合。

(张国雄:广东省五邑大学教授)

侨批档案丰富了世界记忆遗产,它项目的内涵和它的特色,在人类的记忆的历史当中,有它独特的价值。广东和福建的这样一种侨批遗产能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就受到全人类的保护,这个遗产就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这正是我们的华侨华人,他们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他们对世界的关怀。

(福建省档案馆侨批展厅)

据了解,目前福建省保存于省档案馆等档案部门的侨批档案文献约8万多件,仍有大量侨批档案散落于民间亟待抢救与保护。

(《百年跨国两地书》播出画面)

据了解,纪录片《百年跨国两地书》摄制组主创团队总导演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王帅、黄敏,摄制组对侨批的相关重要历史遗迹、档案史料、研究专家、保护者和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拍摄,为世人留住比较完整的历史记忆。该纪录片的播出推广也将增强社会公众侨批文献遗产保护意识、提高侨批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外文明互鉴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回放链接

http://www.fjtv.net/haibo4/folder1728/tuijian/2021-10-15/3914800.html?_t=1634307906

全网独家首发“海博TV”APP,

搜索并关注《百年跨国两地书》!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观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