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大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大连海洋大学科技处、大连社科联海洋+科普示范基地、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等多部门联合于2021年12月5日至2021年12月29日,采用线上方式举行《百年回望:我国经略海洋光辉历程》系列讲座。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大连海洋大学师生4000余人次通过线上方式参加讲座。
本系列讲座共八讲,涵盖主题范围广泛,选题均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创意邀请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连海洋大学的八位嘉宾,从不同的维度讲述中国共产党经略海洋的光辉历程。
第一讲特邀国际民间智库“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创始人、中俄北极论坛创始人、中国海洋大学郭培清教授。郭教授围绕《中国的北极利益与北极参与》的话题,以中国的北极利益、北极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中国的北极参与三条主线进行了主旨发言。他强调,北极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指出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北冰洋连通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同时,他结合大连及东北的区位优势,前瞻性分析了北极对东北亚及东北振兴的关系,指出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勒拿河走廊”-北方航道这一走廊的开发和建设,可将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北极乃至欧洲联系在一起,是欧亚经济整合通道的新选择,这将对北极、东北亚和东北振兴的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后,他梳理了我国从2013年至今北极航道的通行情况,客观展望了北极航道的美好愿景。
第二讲特邀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史春林教授,讲座主题是《东北亚海洋生态安全合作治理与中国应对策略》。史春林从东北亚海洋生态安全威胁与环境污染表现、东北亚海洋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成效、东北亚海洋生态安全存在问题与挑战和东北亚海洋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举措及中国对策为主线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海洋生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应对,而东北亚海洋生态安全也亟需域内沿岸国家齐心协力开展治理,充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不断完善相关合作治理机制与法规、运用现代科技等高精尖产品来保障治理成效。尤其中国要自觉履行大国担当、在有效治理并改善国内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区域海洋生态安全合作治理。
第三讲特邀我校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李靖宇教授,讲座主题为《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高质量开发的倡议推进构想》。李靖宇教授以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高质量开发的时代背景、线路图解、基本框架、国际方略四个方面为主要框架提出了宏阔的战略构想。他指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东北方向“一带一路”的开发,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区域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随后,他从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的历史印记与价值、陆路走势与布局、海上轮廓与辐射等三方面展开讲解,指出要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建设为杠杆,以大连创建国际海洋中心城市为引擎,以东北全面振兴为依托,以东北亚区域合作关系强化为基盘,加强国内外合作,系统绘就东北方向“一带一路”高质量开发的框架。最后,他指出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和历史上的闯关东路线是高度重合的,要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价值,吸引更多人才回到东北建设东北,为“一带一路”和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多做贡献。
第四讲特邀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材建设工程专家、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建华教授。林建华围绕《海洋话语权的生成机理与中国实践的比照运用》的主题,以海洋话语权概念界定与解读、海洋话语权生成的内在机理、中国争取海洋话语权的途径与方法三个方面为主要框架进行阐述。他指出,海洋话语权是民族国家根据自身海洋利益与国际海洋社会的普遍需求,以专业话语参与国际海洋事务而产生的影响力,并在话语认同、形成共识、创制规范的动态过程中最终得以实现。他强调,争取国际海洋领域的话语主动权已经成为中国海洋崛起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并针对中国争取海洋话语权提出对策建议,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坚决进行话语斗争,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第五讲特邀嘉宾为大连海事大学洪刚副教授。洪刚围绕《文化自觉视角下的中国海洋文化内在逻辑与创新发展》的主题,通过历史自觉、价值自觉和主体自觉三个维度对中国海洋文化进行了解读。从历史发展看,中华民族的存续发展与海洋一直有着阻隔不断的联系,中国海洋文化在历史中展开了多元的海洋文化交流,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成果,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汉文化圈。从价值逻辑看,中国海洋文化对当代世界海洋文化建设发挥引导或借鉴作用具有极大的可能性,这是由中国海洋文化传统的价值特性和当代世界海洋价值体系内在诉求共同决定的。从主体自觉看,马克思主义文化“综合创新派”所提倡的“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思想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建构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六讲特邀嘉宾为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太海教授,王教授围绕《我国海洋战略思想的形成与重大意义》的主题,分别为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2017年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之后海洋强国战略思想不断完善。海洋强国战略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是我国海洋事业走向深蓝、实现海洋强国的科学指南,为推动构建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七讲特邀嘉宾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陆儒德教授。陆儒德教授在海军服役50年,从事航海教育40多年,航行过世界各大洋,曾驾驶第一艘国产万吨轮“红旗”号首航国外港口,在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和建设“长城”站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三等功,荣获全国“航海终身贡献奖”,是国内知名航海专家、海洋学者和军事评论员。陆儒德教授围绕《毛主席的海洋战略思想》的主题,从海洋战略大家、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妥善处理港台问题和建立“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三个方面介绍毛主席如何引领新中国走向海洋。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地理环境和民族特性,预见中国必然会走向海洋,最早构建海洋战略思想。在革命大转折时期,顶住东西方的压力,坚定革命意志,带领中国人民坚定走向海洋。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亲自指挥“海上五大战役”,解放沿海岛屿,维护海上和平局面;坚持原则,灵活决策,实现香港平稳回归,提出和平统一台湾的新思维。毛主席分析国家安危兴衰的内外因素,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提出建设“海上长城”;从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发展海洋事业,提出建设“海上铁路”,勾画出海洋战略思想的内涵及其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是指导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实施纲领。
第八讲特邀嘉宾为大连海洋大学科技处副处长蔡静教授,讲座主题为《推动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谱系研究》。蔡教授的讲座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她从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精神谱系的背景透视,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的倡议定位,东北一带一路的精神谱系三个方面深入学习了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谱系,强调在新时代既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力量,又要传承好、发扬好东北地区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东北的强大力量,为兴东北、富东北、强东北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
蔡教授详细讲解了敢“闯”肯“创”的闯关东精神,艰苦奋斗的北大荒精神,忠贞报国的东北抗联精神,捐躯济危的抗美援朝精神,使命担当的共和国长子精神,激情澎湃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还有处处可为的雷锋精神和共生共赢的丝路精神等。其中,蔡教授归纳闯
关东精神有五个关键词,分别是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挑战自我;自我突破,坚定发展信心;亲仁善邻、共克难关;豁达包容、重义守信;忠贞报国、勇于牺牲,应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蔡教授指出,要想助力东北振兴,东北人应以“闯”的精神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经略海洋光辉历程》系列讲座从海洋战略思想到海洋权益保护,从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到海洋文化创新,从中国的北极利益到东北亚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从海洋话语权的生成机理到中国海洋文化内容逻辑与创新发展,从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到毛主席的海洋战略思想,再到推动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谱系研究。本次系列讲座以较高的学术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多维度讲述中国共产党经略海洋的光辉历程,让师生在深入了解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现状的同时,自觉担当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光辉历史使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