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百年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震后三天,二十二冶的前身原二冶抗震救灾指挥部,奉命紧急动员1500多名职工组成抢险救灾队伍,从内蒙古包头市千里驰援唐山,冒着余震的危险,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用28天胜利完成唐钢第一炼钢厂复产抢修任务,为唐钢震后炼出第一炉“志气钢”做出重大贡献。脱胎于草原钢城、成长于抗震救灾、壮大发展于改革开放,“三代人一座城”锤炼了二十二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锻造了适应市场、自我改变、百折不挠的核心动力,形成了二十二冶豪情、包容、坚韧、果敢的企业风格。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第一代西北人,从英雄之城唐山出发,一路向西,进军青海冶建市场,乘着电解铝行业大发展的东风,承接桥电一期工程,是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进入青海省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地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年生产电解铝15万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张会清担任项目经理,带领项目团队将中国二十二冶集团的大旗插在了海拔2500米青海高原。
西宁市平均海拔2261米,而唐山市的平均海拔只有25米,由于第一次在高原施工,新进场员工几乎从未适应过高原施工环境,普遍的缺氧加之巨大的温差,大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连续多天,头疼的睡不着觉是常态,寒冷和高反挑战着项目团队和参建队伍,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施工条件,加上施工经验不足,前期工作开展的很被动,局面很不利,面对高海拔施工条件和新的施工领域,第一批“西北人”怀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克服了身体的不适,昼夜加班,冒雪赶工,一种精神的力量支撑着他们挑战极限,勇往直前、时任项目经理张会清撤换项目班子,调整有高原施工经验的队伍,与兄弟单位同台竞技,化被动为主动,2003年,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履约,拥有当时青海省最大、最先进电解槽的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通过“铝电联营”模式,年产电解铝30万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获得甲方和业主的一致好评,并顺利拿到桥电二期。(杨延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