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业快讯 > 正文

【枣乡随笔】杏园村里南枣香

2023-09-18 17:14:06       来源:中国创投网

杏园村里南枣香

——秋访骆原红义乌南枣传统作坊

作者:吴优赛

农历七月廿八上午,应枣乡老骆多次邀约,驱车前往义乌老枣区福田街道杏园村。杏园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北靠大通路,南通诚信大道,毗邻义乌国际商贸城。杏园村《松林骆氏宗谱》有明万历甲申年(1584),“拨荣公祀产枣园地五分”记载,是目前义乌家谱中发现有关“枣”的最早文字记录。至今在村周边的山坡地里还有成片的老枣园,村民与枣朝夕相处,曾经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车停在杏园村快乐购超市门前的停车场,打开车门,就飘来淡淡的枣香,寻香而去,果然来到老友骆原红传统义乌南枣作坊。

热情好客的老骆,一边忙着煮枣,一边招呼我品尝原红大枣和刚出锅的义乌南枣。几位前来帮忙的村民,各司其职,有的在洗枣,有的在分级,有的在煮枣……忙得不亦乐乎。旁边的大姐挑选了几颗原红义乌大枣递给我,一看就十分“惊艳”。枣果颜色暗红带有光泽,饱满均称且个头大,皮薄肉厚又甘甜可口,是义乌大枣中的极品了。煮过的原红大枣,是南枣的中间产品,果皮有细细皱纹,剥开果皮,果肉黄中带紫,有糯性和韧性,散发着南枣的特有香味,令人味蕾大开,放在嘴里甜在心里。

在现场,巧遇义乌电视台高级记者陈导,面对这样难得的场景,尽管是“秋老虎”天气,汗水湿透衣背,陈导还是非常投入,认真拍摄每一个环节。目光敏锐,不放过任何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瞬间,先后录制了选枣、洗枣、煮枣等镜头。

认识老骆有十多年了。印象中,是福田街道下骆宅工作片的孙兰,陪我去杏园村老骆家观摩南枣加工。从此,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几乎无话不谈。

老骆21岁开始做蜜枣25岁开始做南枣,与枣结缘五十多年,现有枣园78亩,是一位种枣做枣的资深高手。老骆说:“今年,义乌大枣个头比往年大,原红大枣比较多,非常适合做原红南枣。我一直坚持传统做法,环环相扣,讲究品质,产品不愁销路,都是熟客上门求购。”

老骆今年71岁,耳聪目明,身体硬朗,精气神好,也许是种枣、做枣、爱枣、品枣赋予的福报吧。老骆还是嫁接枣树的一把好手,经常帮助枣农嫁接枣树,并无私传授种枣做枣技术。劳作之余,还拉得一手好二胡,生活充实,乐观开朗。老骆原名叫原洪,做身份证时误写“原红”,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让老骆一生钟情“原红义乌南枣”。

两年前,骆师母送我两斤精心挑选的极品原红义乌南枣,个个十分匀称,花纹细腻,每斤只有61个,远高于《义乌南枣加工技术规程》(T/YWZYXH 0003—2019)特级80个/斤的标准。非常了不起,几乎是“天花板”了。义乌南枣每斤个数越少,说明南枣个头越大,价格也越高。按四斤大枣做一斤南枣折算,相当于每斤大枣15.25个,平均每个大枣达到32.79克。

义乌南枣不仅仅是一种珍贵名产,她更是一份甜蜜的回忆。每当见到义乌南枣,我总会想起老家梦尖山的那片硕果盈枝的枣园和当年大队南枣厂的盛况,她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她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义乌精神”的丰富内涵,也让我明白了劳动的价值。一颗颗义乌南枣,甘甜了我们的生活,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让我们一起珍视义乌南枣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义乌南枣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感动,让我们一起感悟义乌南枣的“灵性”和文化底蕴。

感谢杏园老骆,感恩义乌南枣;与“枣”结缘,与“枣”共荣!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商业快讯

【枣乡随笔】杏园村里南枣香

2023-09-18 17:14:06   中国创投网

杏园村里南枣香

——秋访骆原红义乌南枣传统作坊

作者:吴优赛

农历七月廿八上午,应枣乡老骆多次邀约,驱车前往义乌老枣区福田街道杏园村。杏园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北靠大通路,南通诚信大道,毗邻义乌国际商贸城。杏园村《松林骆氏宗谱》有明万历甲申年(1584),“拨荣公祀产枣园地五分”记载,是目前义乌家谱中发现有关“枣”的最早文字记录。至今在村周边的山坡地里还有成片的老枣园,村民与枣朝夕相处,曾经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车停在杏园村快乐购超市门前的停车场,打开车门,就飘来淡淡的枣香,寻香而去,果然来到老友骆原红传统义乌南枣作坊。

热情好客的老骆,一边忙着煮枣,一边招呼我品尝原红大枣和刚出锅的义乌南枣。几位前来帮忙的村民,各司其职,有的在洗枣,有的在分级,有的在煮枣……忙得不亦乐乎。旁边的大姐挑选了几颗原红义乌大枣递给我,一看就十分“惊艳”。枣果颜色暗红带有光泽,饱满均称且个头大,皮薄肉厚又甘甜可口,是义乌大枣中的极品了。煮过的原红大枣,是南枣的中间产品,果皮有细细皱纹,剥开果皮,果肉黄中带紫,有糯性和韧性,散发着南枣的特有香味,令人味蕾大开,放在嘴里甜在心里。

在现场,巧遇义乌电视台高级记者陈导,面对这样难得的场景,尽管是“秋老虎”天气,汗水湿透衣背,陈导还是非常投入,认真拍摄每一个环节。目光敏锐,不放过任何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瞬间,先后录制了选枣、洗枣、煮枣等镜头。

认识老骆有十多年了。印象中,是福田街道下骆宅工作片的孙兰,陪我去杏园村老骆家观摩南枣加工。从此,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几乎无话不谈。

老骆21岁开始做蜜枣25岁开始做南枣,与枣结缘五十多年,现有枣园78亩,是一位种枣做枣的资深高手。老骆说:“今年,义乌大枣个头比往年大,原红大枣比较多,非常适合做原红南枣。我一直坚持传统做法,环环相扣,讲究品质,产品不愁销路,都是熟客上门求购。”

老骆今年71岁,耳聪目明,身体硬朗,精气神好,也许是种枣、做枣、爱枣、品枣赋予的福报吧。老骆还是嫁接枣树的一把好手,经常帮助枣农嫁接枣树,并无私传授种枣做枣技术。劳作之余,还拉得一手好二胡,生活充实,乐观开朗。老骆原名叫原洪,做身份证时误写“原红”,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让老骆一生钟情“原红义乌南枣”。

两年前,骆师母送我两斤精心挑选的极品原红义乌南枣,个个十分匀称,花纹细腻,每斤只有61个,远高于《义乌南枣加工技术规程》(T/YWZYXH 0003—2019)特级80个/斤的标准。非常了不起,几乎是“天花板”了。义乌南枣每斤个数越少,说明南枣个头越大,价格也越高。按四斤大枣做一斤南枣折算,相当于每斤大枣15.25个,平均每个大枣达到32.79克。

义乌南枣不仅仅是一种珍贵名产,她更是一份甜蜜的回忆。每当见到义乌南枣,我总会想起老家梦尖山的那片硕果盈枝的枣园和当年大队南枣厂的盛况,她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她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义乌精神”的丰富内涵,也让我明白了劳动的价值。一颗颗义乌南枣,甘甜了我们的生活,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让我们一起珍视义乌南枣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义乌南枣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感动,让我们一起感悟义乌南枣的“灵性”和文化底蕴。

感谢杏园老骆,感恩义乌南枣;与“枣”结缘,与“枣”共荣!


责任编辑:kj005

相关阅读

美图推荐

金融科技下,金融企业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主播雨化田们再接新活,这次让网友们下载的是交管12123APP
深圳看到科技发布Kandao Meeting S 180°超广角智能视频会议机
QQ音乐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让这些孩子听见“听不见”的音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