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9年以来,《零工经济》一书在社会大众层面的广泛传播,以及国家政府层面将灵活用工写入两会报告,再加上2020年疫情催化的共享用工概念,让灵活用工成为一个热词被广泛关注。
的确,作为未来5-20年中国人力资源结构变革的重要方向,灵活用工其实与中国的每个企业,每个企业家,每个就业者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
如何通过组织架构创新,将固定用工转变为以产定需、以销定需的项目型灵活用工,提升组织的活性和柔性,以更小的组织编制,调动更大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更高效,更低成本、更低风险的支撑企业的业务开展,是每个企业和企业家们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何谓灵活用工?
那么,什么是灵活用工呢?宽泛的讲,凡是企业和个人不是以劳动合同关系进行的合作,都是灵活用工。具体来讲,根据劳动合同关系存在方式的不同,分为非标准劳动合同关系的灵活用工和无劳动合同关系的灵活用工。
非标准劳动合同的灵活用工,最常见的是大型生产制造型企业和人力资源公司建立的劳务派遣用工。这种用工之所以叫非标准劳动合同关系的用工,是因为个人的劳动关系是签订在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如劳务派遣公司的。他仍然有劳动合同,仍然有享受公司给予的社会保障及员工福利的机会,但对用工企业来说,人事关系不在企业这边儿,所以叫非标准的劳动合同关系用工。这种派遣制用工既可以解决企业在生产高峰季时对人员数量的需求,同时可以让企业在生产淡季或一些黑天鹅事件来临时,解除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合作而降低用工成本,同时还可规避直接用工时产生的裁员纠纷和商誉损失。
另一种灵活用工,也就是无劳动合同关系的灵活用工,是我们今天重点要研究探讨的,也是新型的基于灵活用工创新、创业者主要关注和持续为之奋斗的灵活用工新人力服务。这种模式的灵活用工,是用工企业和个人不签订任何劳动合同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也没有在这个合作关系中的第三方主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关系。业务参与过程中的各方,均是独立的商事主体。用工方,劳动者,其他业务方,大家都是服务分包、承揽的关系。典型的如外卖平台和骑手小哥的关系,网约车平台和司机的关系,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人员的关系等。
灵活用工为何会成为用工形式和用工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
之所以说灵活用工是我国未来5-20年人力资源结构变革的重要方向,是由“用”和“工”两端的环境变化及供给变化决定的。从企业层面,人口红利消失,可用劳动力人数逐年下降,企业必须广开途径,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服务人员。但经济,贸易摩擦,社保入税等大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让企业用人但又不愿意承担较重的成本去固定养人,这就驱动了企业的灵活用工需求。从劳动者层面,创业低龄化趋势,一人多专,一专多能的能力释放需求,收益提升需求,都使得自由职业、SOHO一族、斜杠青年的文化越来越盛行。“用”和“工”两端这种需求和态势的变化,为灵活用工、服务众包撮合平台的出现,提供了巨大的从流程交付到信息化系统支撑的服务机会。
国家层面,也不断肯定了共享经济,灵活用工平台对国家“六保、六稳”,特别是稳就业的积极作用和发展式贡献。连续三年的两会,都对灵活就业提出了密集、明确的支持意见。国务院,发改委、人社部、工信部、国家税务总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部委及各省市相关部门都对灵活用工、自由从业提出了就业服务规范、劳动权益保障、税收缴纳减免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便利。
灵活用工行业现状:灵活用工被视为税务筹划的工具和手段,概念混淆、价值背离
但是,行业发展初期,政策红利相对宽松的时候,任何行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阶段,而这种野蛮生长往往带着急功近利。
就灵活用工目前这个行业,其实做的事情大多是企业存量灵活用工公对私合作中,公对私支付的税务筹划服务。这一服务的由来是滴滴,美团,饿了么,抖音,斗鱼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开始的。这些平台共同的特征都是平台上有大量的非劳动合同关系的个人为平台的客户或用户提供着服务,比如骑手小哥,网约车司机,视频主播等。这些人员完成服务后,需要从平台结算佣金,结算时,就会在平台和个人两方出现三个税负的问题难以解决:第一个是平台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第二个是个人的个税。
平台向个人付款时,个人无法给平台开具发票,导致平台庞大的支出无法取得可统一抵扣的增值税专票,而使得平台的增值税税负居高不下。连带的,平台无法取得发票,也导致平台的成本费用无法列支而出现利润虚高的问题。这是企业层面的两个税负问题。个人方面,平台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如果不为个人代缴个税,则会受到税务机关的追缴处罚,比如某直播平台在2017年被追缴主播个税6000万的案例。如果平台实行代扣代缴义务,在当时的常规税务实政执行里,因为平台和这些主播没有劳动合同关系,只能按20%的劳务个税扣缴,如果这20%的个税税负让个人承担,个人就会非常抵触——我风里来雨里去从事一个自由职业,没有任何保障,还要付出20%交个税,那我就不干了,哪个平台能替我承担一些,少扣一些,我就在哪个平台接活儿,这就逼着平台承担了本不该自己承担的个税转移税负。
2017年,面向共享经济平台这种公对私合作的情况,行内出行了灵活用工服务的前身,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这类服务的主旨是税务筹划。
税是交易产生的,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那要合理筹划,就要把服务置于交易中进行,所以,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商的核心逻辑就是通过交易重构解决平台和自由职业者两方三个税负的问题。
交易重构的首个重构就是交易结构的重构。即,将以前平台和自由职业者直接进行众包合作的关系,转为共享经济平台先把这个业务总包给服务商,再由服务商发包给个人的交易关系。平台把要付给自由职业者的费用总体付给服务商,由总包服务商再付款给自由职业者。这样操作的价值效果是,平台可以直接由服务商处取得总包服务费的发票进行抵扣和入账,把增值税和所得税税负降下来。
但是,交易结构重构只是解决了平台的两个税负(增值税、所得税)问题,我们刚才所说的自由职业者的个税问题,怎么解决呢?个人的20%的劳务个税如果转移到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商头上,服务商也一样承受不了,这就说到一个关键,作为自由职业者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内容重构。
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商,都取得了所属地方税局的委托代征资质或相关纳税政策通知书。而委托代征和相关纳税政策的核心,是可以让服务商把自由职业者的个税按生产经营所得缴纳。这个政策之所以能取得,关键在于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商和税局一起,就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自由从业人员参与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解构,使得自由职业者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人,他已经成为一个个体商户一样的独立商事主体。这是因为,自由职业者在平台从业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成本。比如滴滴的网约车司机,他在接单的时候,手机就是他的生产工具,话费流量就是他的生产成本;拉活儿的时候,车是他的生产工具,油,以及个人的时间成本,都是他投入的生产成本。因此,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自由职业者,已经是一个事实上以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成本参与社会化分工,尤其是参与现代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服务交易、交付的生产经营主体,这就实现了交易重构的第二和第三个重构——交易主体重构及交易内容重构。即,自由职业者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人,而是一个非工商注册的从事生产经营的商事主体;自由职业者出卖的也不再是简单的劳务,而是一个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服务交付,这个交付包含了从服务承接,到服务履约,到服务评价的全部过程,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服务者投入生产工具和生产成本的痕迹和事实。
得益于国务院对平台经济各项专项政策的支持要求,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市税局积极探索,给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灵活就业人员以生产经营所得核定征收的税率优惠。各地因地方政策差异,生产经营所得核定税率虽然出现了0.5-2%左右不等的情况,但相对于按20%的劳务缴纳个税,已经有了巨大的降幅。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共享经济平台,服务商都可以或有能力承担,一举解决了困扰各个共享经济平台给自由职业者结算时的个税转移成本问题。所以,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商这种模式从17年一经亮相,便迅速在行业推广开来,大大小小取得委托代征资质的服务商不下数千家。较为知名的有云账户、云享、好灵工、身边云、惠用工、薪福社等等……业务也从单纯的面向共享经济平台,扩展到了传统企业公对私合作中对私支付的税务筹划场景中。甚至有的服务商被赚快钱的感觉冲昏头脑,利用手中的委托代征资质和个税缴纳政策,去做企业固定劳动合同中员工工资拆分避税的业务,这完全脱离了灵活用工的本质。
灵活用工从来就不是税务筹划,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商只是解决了灵活用工场景中最后一公里,公对私结算的财税合规化问题,他并不能代表灵活用工的全部。而共享经济智能综合服务商,或者叫税务筹划服务商把自己定位、命名成灵活用工服务商或灵活用工平台,是让企业和社会大众把灵活用工混淆、误解为税务筹划手段和工具的始作佣者。
真正的灵活用工服务,是围绕“用”和“工”两端打造的完整价值服务和场景生态
真正的灵活用工应该围绕“用”和“工”两端,甚至这其中更多的参与主体提供全流程、全链条价值服务。让企业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人岗匹配的服务者,且能在服务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流程和手段管好人;让自由职业者能够在能力资质合适的情况下接到更多的活儿,实现自我能力价值的释放,实现收益、权益保障提升是灵活用工的根本。
行内代表如蚂蚁金服投资的喔趣科技,和致力于企业灵活用工线上化、信息化、合规化服务的苞米云服都是从这个思路出发,为企业在灵活用工过程中找人和管人提供全流程SaaS服务的。如项目任务发布、在线面试、任务派单、排班预测、考勤打卡、验收交付、核算结算、报税完税。助力企业通过灵活用工新人力服务模式降本增效的同时,为企业用工风险和财税风险构建合规化基石。这其中,企业一切对于人的管理都将以项目或任务为主线,所有的系统和信息化服务都将围绕项目和任务进行的前、中、后全流程展开,让企业用人业务部门和人事、后勤部门实现联动。围绕自由职业者,则以技能资质和履约评价为主线,实现任务推送,能力再塑,辅以社保保险、金融信贷。
目前,被税务筹划充斥着的灵活用工市场像极了团购刚兴时代的千团大战、百团大战。长远来看,能够生存下来的一定不是税筹服务,拼的也一定不是服务费的价格。灵活用工真正能走到最后的,一定是像“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跳出单一的为商家导流的思维,转而靠产品、技术驱动,为企业商家提供完整的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运营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流程级服务交付而最终胜出。
同理,灵活用工作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源和用工模式的重要变革和生产组成要素,企业要的绝不是税务筹划,通过信息化服务和流程即交付找到人,管好人,人效最大,风险最低是企业的根本需求,也是企业更高等级的刚性需求。灵活用工服务企业,切不可因短期利益使力使错了方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