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的小百科全书 ――评王晓廉新著《从源头奔向大海》

来源:财讯网 2022-07-25 13:19:38
A+ A-

滕宗仁

2018年著名散文作家王晓廉出版了一部《水阔天高——黑龙江散文游记》。本书收录了作者40年来所创作的黑龙江省游记散文55篇。把黑龙江省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北大荒故事等都纳入了他的诗情画意之中,显示了一种清新质朴,深沉悠远的意境。这些散文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史料性于一体,写出了新时代的自然风貌。此书出版后,曾在鸡西组织过作品研讨会,笔者有一篇评论文章题为《为了秦牧的属托》,因为秦牧说过,如果有作者专写一本描绘黑龙江地方风光的散文就好了。而王晓廉不负所望,完成了这个嘱托。

2022年,王晓廉又出版了一部《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这部游记共收录作者43篇文章。它专写黑龙江流域两岸风光,起笔从黑龙江源头开始。黑龙江发源的源头是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的上源是海拉尔河,海拉尔河的上源是大雁河,大雁河的上源是大兴安岭山顶腹地的兴安里大湿地。王晓廉从这里启程,开始了他的黑龙江两岸全程考察采风之旅。

作者以豪迈的步伐行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从黑龙江上游“九曲十八弯弯的大水”经中游奇丽山水多姿风情,直到下游在远东原野肆意奔腾的阿穆尔河入海口鞑靼海峡。长途跋涉,晓行夜宿,历尽千辛,经过不凡的三个月,游历无数中国的、俄罗斯的城市乡村,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深入采访,踏遍了黑龙江两岸的山山水水,记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又一个人物,一处又一处秀丽风光,一条又一条河流,一个又一个村庄农舍,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故事。

如果说《水阔天高》是黑龙江的散文大赋,那么《从源头奔向大海》就是黑龙江的主题颂歌,因此,这两部游记是异曲同工的姊妹篇,但我读《从源头奔向大海》,不仅仅是一部游记散文,它还是一篇科学严谨的历史、人文、地理的考察报告,它还是一部黑龙江流域的小百科全书,它更是一首歌颂祖国江山壮丽,民族豪迈的叙事抒情诗。

这部游记散文是散文诗、是风俗画、是黑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亮点颇多,择要可举其六:

一是歌颂祖国江山壮丽

黑龙江真巨大啊!它流经4440公里,被誉为中国第三大河流,亚洲第五大河,世界第十大河,威名赫赫。它两岸沿途有大山脉、大森林、大湿地、大江界,它的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边塞风情,多民族的风俗迥异,共同构建起江山如此多娇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在陈巴尔虎草原看到的是绿地天边、蓝天白云天际的感觉,云朵的阴影在草原上疾速移动,让人深切领会古诗《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意境。作者考察了呼伦湖,亿万年来,它由一片汪洋,逐渐嬗变为一个囊括三湖四河水系的吞吐性湖泊。它水域宽广,湿地连绵,水生物和陆生植物十分丰富,是众多原生动物栖息的宝地。这些都是赞美黑龙江流域的地大物博。

在《黑龙江航行日记》中,作者说,在几百里航程中,我发现黑龙江上游的最大特点是两岸森林绵延不绝,黑龙江上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江水静,如同碧玉镜,时时倒映着两岸的青山翠影。这是写黑龙江的美。

在《大江在群山间逶迤》这篇日记中,作者除了讴歌黑龙江省不一样的自然江湖,作者更赞美了它还有不一样的人文江湖,作者引证史学家张太湘讲述黑龙江的历史:一些文艺作品动辄说北大荒过去杳无人烟,仿佛黑龙江的历史是从几十年、几百年前才开始的,实际上早在两万两千多年前,黑龙江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进入封建社会后,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多次逐鹿中原,建立王朝,推进中国历史进程。如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女真族完颜部建立了大金王朝,满族建立了大清王朝。黑龙江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黑龙江的作者只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深入了解黑龙江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才能写出有特色,有深度的不朽之作。

二是怀先贤铭记历史荣辱

清代学者梁启超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之源泉也,其责任至重,而其成就难。这番话乃是真知灼见,史书的撰写是不朽之伟业。

在《雅克萨大战遗址:古城岛》,作者记录了两次雅克萨大战的盛况。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俄国军队入侵的一次重大战争,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俄国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国家的主权。在这两次战役中,都统彭春和萨布素是抗俄的民族英雄。康熙也为维护国家主权做出了贡献,300多年前,为打击俄国沙皇俄国,康熙帝下旨在瑷珲筑起黑龙江城,作为前进的基地。现在就在这雅克萨大战的战场附,又出现了与俄罗斯联手建立的输油管道,其实相隔300多年的一战一联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

作者在《消逝的永宁寺钟声》一文中讲述了尼古拉耶夫斯克曾先后被唐、宋、元、明清等中国王朝统治,明清两朝被称为努尔干城,是远征东元帅府、明努尔干都司治所所在地。明朝曾在此建永宁寺,并立有永宁寺碑。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58年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及1860年11月中俄双方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尼古拉耶夫斯克在内100余万方公里的领土正式割让给沙俄。作者在尼古拉耶夫斯克漫步时想到的是:屈指算来,历经两朝21帝400个春秋,生活在黑龙江的百姓对此碑仍敬若神明。1904年,沙俄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转移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博物馆中,现在站在这里,我们已经听不到永宁寺的钟声,但心里还有钟声的余音在震颤。

东极宝塔位于抚远市黑瞎子岛中国一侧,是中国陆地最东端的一座宝塔,作者实地考察后无限感慨道:从历史上看,国界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国界的背后是国力,是实力,是战力。在此背景下,在黑瞎子岛中俄分界线我侧建立东极宝塔,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旅游、文化、建筑、佛教几方面所能涵盖的。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国运昌盛,在中国土地上建造这座东极宝塔很重要。扬我国威,顺乎民意,镇守边关,不让寸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永久的历史见证。

三是人文地理的考证

《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之幽明之故。察地理、观人文,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的关注,是道法自然与教化天下的情怀。

作者在《扎赉诺尔人与猛犸象》一文中,考证了扎赉诺尔历史悠久。著名企业扎来诺尔煤业创建于1902年。但使扎来诺尔声名远播,却是是1933年扎赉诺尔矿副矿长顾振权于煤矿南坑挖到原始人头骨一件。这件事日本古人类学家远藤隆次将其命名为扎赉诺尔人。经科学测定,距今11 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在这一带劳动、生息、繁衍。扎赉诺尔还是猛犸象的故乡。二号猛犸象身高4.7米,体长9米,门齿长3.1米,是中国已有猛犸象化石中最大的一具,被称为亚洲第一象。

作者在《蒙兀室韦刻满传奇土地》一文中考证出:室韦是蒙古族的发源地,成吉思汗的父亲就出生在室韦。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了大聚会上被推选为蒙古大汗,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义。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而成的强大、稳定的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作者到额尔古纳河的最后一站是恩和哈达,此地东侧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的分界线,这个小镇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拥有四个第一:一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北端的乡镇,二是与漠河北极村处于中国最高纬度线上,三是大兴安岭北端的起点,四是中国唯一没有居民的乡镇。

中华民族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而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地理空间是广袤复杂的。在一个辽阔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人群构成、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同,自然、经济、人文、社会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景观。

四是民俗民风的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和或社会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水土,孕育了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和风俗惯。民俗文化也是不同地域的人民多少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对生活的发现,认知结,生活经验与生活智慧的积累与传承。作者通过黑龙江流域沿途的考察,讲了四组精彩故事,比较了不同民族的民俗,民风的异同。

在黑龙江右岸的霍尔莫津的达斡尔村,村主任说,满族的节日有“颁金节”,达斡尔族也有阿涅节、库木勒玛日拜节等。但有些风俗,两个民族都相同,比如餐饮里的八大碗,现在村里还有几家能做八大碗的。凡过年节庆或婚丧嫁娶,村里人都请他们帮忙,这叫做保留风俗,民族相融。

在作家采风团中,他们在嘉荫无意中聊起了关于龙的话题,从烟来的作家曼是民俗专家,引证了清袁枚的《子不语》: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采而食焉,甘美异常。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龙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遂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这是秃尾巴老李故事起源的一个版本。从伊春文联来的作家小许也讲了我省很早就有的民间传说,当年占据黑龙江的小白龙祸害两岸百姓,黑龙秃尾巴老李打败了他,这条江才改名为黑龙江,这又是一个版本。最后说到嘉荫的恐龙化石,它代表了恐龙的灭绝时期,所以不仅为人们寻找到了6 500万年左右恐龙等生物灭绝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人类保护自己,保护环境,预测未来。这叫做不同版本,异曲同工。

哈巴罗夫斯克,中国历史上称为“伯力”,其唐代为黑水都督府驻地。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伯力被沙俄割占。作者在哈巴罗斯夫斯克博物馆,找到了鄂伦春赫哲族的踪迹:这里介绍了历史上当地民族风情、展览的民居、生活用具都是实物,有桦皮屋,桦皮船,织机、木制偶像,与我国鄂伦春赫哲族基本一样,因为这些民族几百年前就生活在这里,只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割让了大片领土,这些民族才被迫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迁徙到黑龙江右岸,这叫做不同国度风俗永续。

亚戈德内是阿穆尔河右岸的一个富裕的小镇,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个俄罗斯女子领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儿,其中一个淘气,看到对面一些奶牛走过来,他非但不躲,反而伸开双臂拦着,那只奶牛继续前行,这个小男孩儿只好机灵地躲过,接着他又拦住了第二头也没有成功,第三头却被他拦住掉头往后走了,小男孩儿胜利了,高兴地大笑。作者感慨地说,从这一件小事上就看出俄罗斯孩子很勇敢,孩子们妈妈也放任孩子去玩。试想这件事要发生在中国的话,小孩子敢不敢和牛“顶牛”另说,起码当妈妈的一定会叫孩子不要拦住牛的去路,别叫牛给踩了撞了。可见俄罗斯战斗民族的性格从小就已经培养出来了。这叫做不同种族性格差异。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另外一种形态的历史,是历史前进中的民族记忆,民俗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在不断地更新中坚守构成共同的核心基因,凝结成一个民族内在群体的认同标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机活力。

五是科普知识的解读

普及科学文化,帮助读者提升科学素养。使科学知识从实验室到大众之间的公里数。这也形成了晓廉这部黑龙江游记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对冒烟山的解读。清宋小濂《北徼纪游》记载:由爱(瑷)附轮赴漠,行经火山……中橫一线,时有烟火自出,故名火山。且现缝处有水痕,卜注直至山根,似常有水流出者。然论者谓,山中有硫磺,则烟火时出也。作者过冒烟山解读道:我猜测山壁上裸露的黑线是煤层。因处于山阳,常年受太阳直射而自燃,以致常年烟雾不息,特别是雨后,地火将雨水蒸腾,蒸汽将会更多,犹如雨雾。因为家乡恒山煤矿就有因地下煤层而自燃的火山,故有些经验。

对茅兰沟的解读。作者说,与其他的名山胜景公园不一样,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从入口开始,便是连续的下山阶,又陡又急,两边是浓荫蔽日的森林,我当时想到一个比喻,但没敢说出来:像下地狱。

科学的解释是,茅兰峡谷是构造崩塌型峡谷。其沿石属印支晚期二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正长花岗岩这一酸性岩构成了茅兰沟的沿石基础岩,沿茅兰沟发育的一条构造破碎带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强烈运动,造成岩石严重破损,经地表水长期冲击,沟两侧的岩石大量崩塌,形成一条长十多公里,宽15米左右,谷深50多米的崩塌遗迹形峡谷。

大众越是理解科学,越是拥有科学知识,就越会给科技事业更大的支撑。一个作家如果能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向大众深入浅出的解释科学,大众就会更深刻地理解科学进步与美好生活直接间接的联系,在这方面,散文作家晓廉开创了先河。

六是文史哲融会贯通的抒怀

中国的文学灿烂多姿,中国的史学博大精深,中国的哲学独树一帜,《从源头奔向大海》,这部黑龙江游记立意深远,浩然奇特,作者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即文史哲的融会贯通。作者在《额尔古纳河最后一站恩和哈达》一文中议论抒情道: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脚下的额尔古纳河水经过了1666公里的跋涉,终于汇进一股更大的洪流——从俄罗斯来的石勒喀河,虽然此后的流程没有额尔古纳河的名字,但谁也不会忘记它的奉献,它的荣光。一条大河的丰富与声望,不也是由千百条有名的河流和更多没有名字的河流倾情注入才变得如此宽阔,如此浩荡?它们何曾想过自己的牺牲与回报!自己投入一条更大的河流,澎湃更大的激情和力量,又有什么遗憾?读罢此处,使我想起了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这是在歌颂人间大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在观察乌云镇的日出日落时抒情感慨道:祖国的边境,中俄界江黑龙江边在人们的想象中,应当是边防巡逻艇在界江上飞驰,江岸上边防巡逻的小分队肩背钢枪,军犬跟随奔跑。实际上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轻松的音乐,欢快的舞步,一派和幸福的景象。我们在走过界江界河之滨,如室韦、洛古河等许多村镇,都能看到傍晚跳舞的人。中国人快乐幸福的舞步已经不局限于大小城市中,在许多遥远的乡镇,乡村跳舞已经成为人们的娱乐常态,因为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自然爱追求自由,追求健康,这里面蕴含着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党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者在《东极日出》这篇文章中说,东极的旭日,旭日冉冉升起,热情豪迈,骄傲而自信。它将迈开双脚,继续大步向前,与大海、岛屿亲吻,与天安门、长城握手,与黄河、长江拥抱,天山、昆仑共舞。这是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意象,它寓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读书万卷是知识学问的博览,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晓廉,如果没有这40多年的资料翻检。熟读宋小濂的《北徼纪游》,美国阿林斯的《阿穆尔河纪行》,日本间宫林藏的《东鞑纪行》这些游记。他也不能完成这部黑龙江流域的小百科全书的诸多要素。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晓廉一行以坚实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践行了黑龙江万里行的初心,才能以大视野,大手笔,大境界的生花妙笔,完成了《从源头奔向大海》的使命。

宋朱熹诗云: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是春。

王晓廉的黑龙江全域考察小组,小组开始三人,入俄后五人,历经44天,他们从黑龙江源头出发,走过山川,越过河流,攀过高峰,从上游历经中游直抵下游,最后眺望鞑靼海峡的入海口。从国内到国外,从左岸到右岸,在故国与远方之间,用他忠实的感情与文学,一次又一次记录他们所经历的特殊旅行,一次又一次向他人描摹他们看到过的一路风景,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人类永远要感恩于作家,是作家给予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万事永存的精神食粮,文学创作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永远走在路上。并祝晓廉勇敢地去迎接和拥抱他下一个万紫千红创作春天的到来。

作者系黑龙江工业学院教授,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省评论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