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港股市场汇聚中国内地新经济优质龙头企业,对全球吸引力逐步提升,国内诸多企业选择其作为主要上市地,也深刻体现出资本市场对港股长期发展看好态势。
但受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今年上半年港股IPO放缓,有多家公司的招股书频显失效。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股成功挂牌上市企业仅27家,而递交上市申请企业则超230家,共募集资金193亿港元,同比分别减少逾四成和逾九成。预计下半年,会有多家企业选择重新递表申请上市,如:第四范式、喜马拉雅、KK集团、北森控股、安居客、石榴集团、新力服务、富力物业、微医、柠萌影业、花房集团、珠海万达商管等。
“失效”≠上市失败
今年1月25日,中式快餐乡村基递表港交所,7月25日招股书状态显示失效,时隔四天后更新招股书,再度冲击港交所上市。同样是1月份,中国最大的云端人力资源管理(HCM)解决方案提供商——北森控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半年后这一申请失效,当月北森重新递交招股书。此外,4月29日,社交娱乐直播平台运营商花房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这是其于2021年10月25日递表失效之后的再一次申请。
实际上,招股书“失效”是港交所的正常机制,可以理解为拟上市公司(发行人)财务审计数据过期,需补充新一期的财务数据。根据规定,发行人在“失效”后的3个月内补充最新财务资料,即可继续上市流程。
而招股书“失效”的主要原因也有所不同。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IPO企业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股书审核速度;另一方面,受到市场行情氛围或企业自身发展、市场窗口等因素影响,招股书失效也会成为企业调整上市节奏的一种手段。
也正是在这种机制下,上述3家企业都在招股书失效后的一周内迅速更新,并再次向港交所递表。而读书郎、中国石墨、柠萌影业等一众企业也都是经历了二次甚至三次递交招股书后,才最终成功上市。
“优先股”机制下的盈与亏
在赴港上市的多家企业招股书中,有一项数据往往会被拿出来不断解读,这就是“亏损额”。在招股书中,企业往往也会对亏损作不同说明,分别为“调整前”与“调整后”。这就不得不提到港股特有的“优先股”机制。
以港交所上市的某AI企业为例,其2021年度业绩公告显示:2021年实现营收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4%,在排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亏损及其他调整项后,其净亏损为14.2亿元,调整前总亏损为172亿,其中公司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135亿的非现金损益占大头。另因公司在2021年年底完成上市,所以其在2022年及之后不会再进一步产生这项由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非现金亏损。
作为尚未正式上市的北森,也同样在净亏损额方面受到“优先股”的巨大影响。过去三年,北森控股净亏损分别为12.67亿元、9.4亿元与19.08亿元,三年合计亏损41.15亿元。经调整后,数据分别为2.52亿元、1.21亿元与1.64亿元,合计5.37亿元。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有“优先股”的存在呢?
对此,有业内人士解释称,在一级市场,以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方式融资非常普遍,尤其对于上市前的早期融资而言,由于投资初创企业风险较高,投资人通常会设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那就是通过优先股的方式进行投资。而在港交所规定的财务处理上,优先股会被视为“债务”,从而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一旦企业IPO成功,就像前述企业一样,这部分的亏损在次年报表中会被剔除掉。“因此,这类‘亏损’越大,说明公司的发展越好,价值的提升越强。美团、小米、美图等新经济企业上市前都存在大量优先股融资,上市前的财务报告中计入了因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化导致的巨额账面亏损”。
当然,要真正被市场完全认可,诸如北森控股、乡村基等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侵扰下,想要获得资本青睐,就更需要有过硬的产品实力来尽快实现盈利。受近期市场大环境影响,一些准上市企业登陆港股日期后移,或许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