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在虚拟画板上描绘下绿洲的模样;终点,到千里之外的沙漠去真实造林。
沙漠公益,正从想象,变为现实。
几个月里,“圣牧有机”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正式设立“3060碳中和森林认养计划—沙漠自然教育项目”,开始在全国各地招募公益小伙伴。
而今,“治沙信使”正式成团,他们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参观圣牧有机草业、有机牧业,探寻有机奶源背后的秘密,并以爱之名,亲手种下希望之树,见证一次由他们自己带给世界的微小改变。
在中国最大的沙漠里,寻找一杯有机奶
乌兰布和沙漠是中国第八大沙漠,研学团成员从徒步开始,用脚步去丈量沙漠地形、地貌、植被、探索其中的治理方法。
绿色植物是如何在沙漠里生存的?奶牛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真实感知遥远的土地,此刻正和自己的日常产生某种联系,年少的研学团成员探访了草方格一样的绿洲,实地见证了沙漠中培育有机牛奶的全过程。
“城市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身边种下的树,也随时能喝到新鲜的牛奶,却很少思考它们是怎么来的,直到来到沙漠的这一刻,或许才真正理解,一株有机植物和一杯有机牛奶的来之不易。”研学团成员了解到,乌兰布和沙漠,也是圣牧有机牧场的所在地。
2009年,“圣牧有机”在此扎根,累计投资75亿元,将22万亩沙漠改造成有机草场,种植了9700多万株沙生树,做到了种养结合,有机循环,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沙草产业。圣牧有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乌兰布和沙漠缔造了全球首创的“种、养、加”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生产出了全球高品质的有机原奶,创造了圣牧奇迹。圣牧人在乌兰布和沙漠做了三件事: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加工,沙漠内自给,沙漠内循环——形成封闭循环的有机生态圈。
这里,奶牛吃的饲料,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杀虫剂,通过牛粪还田的方式,真正实现可持续的“有机种植”;一头奶牛过着有专人伺候的快乐生活,喝的水、睡的床,室温和环境都有严格的管理标准,奶牛的生长过程实现了“有机养殖”;工厂内所有设备用的是全球最先进的生产体系,严格的“有机加工”过程,一杯奶也能溯源它是产自于哪里。
这里,“沙草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加工”的完整有机生态治沙产业体系得以实现自洽,这片不起眼的沙漠绿洲也因此成为中国高品质有机奶的一大奶源地。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将带有研学记忆的物件,装入小小的漂流瓶中,灌上沙砾。有人打算寄给朋友,有人想要留给自己,这不仅仅是种仪式感,更是学员们给予自己的一个盼头——回到各自的城市,每次不经意瞥见,在唤起关于沙漠的回忆之余,始终提醒:对深怀对自然的敬畏,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在实践中把“绿色公益”装进心里
亲身走进沙漠感受“治沙用沙”的细节,培养环保意识,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研学过程,也意味着其与别的沙漠研学有所不同,更多放在了真实体验,学习启蒙和了解世界。
“原来一株有机作物在沙漠里是这样科学生长的。有机奶的生产过程,原来背后一头奶牛过着有专人伺候的快乐生活。”来自成都的张同学感受到活动赋予了环保公益新的意义,很多同学都收获满满,掌握水源勘察能力等沙漠生存技能,学习治理沙漠的中国经验,更是将公益融入点滴的改变,在日常生活里去认真做一件事。
昔日黄沙漫天,如今沃野田畴。早在2018年,乌兰布和沙漠就引进了130多家治沙企业,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现代农牧业、沙漠生态旅游、光伏发电5大产业。作为最早驻扎进沙漠的企业之一,圣牧有机在当地种植防风林、涵养水源、发展牧业,已将原来200平方公里人迹罕至的沙漠变成了一座“绿色花园”。
如今乌兰布和沙漠辐射量较过去减少40%—45%,沙尘量减少80%—90%,当地气候显著改善,降水量增加30.36%,每年流入黄河的沙量将减少30万吨。
在沙漠中,研学团成员珍重宣誓成为一名“治沙信使”,多人合种、共浇一片林,或亲自种下一颗希望的树苗,挂上刻有自己名字、编号、树牌信息的标牌,未来还能通过小程序,回头看看,自己在沙漠种下的树,会如何让地球慢慢地由黄变绿。
结营仪式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为每一名“治沙信使”发放了荣誉证书,每一位孩子都自豪的说出:我是“治沙信使”,将学习到的公益知识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未来学员们也将带着这一份身份的认同,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方式。
这一期沙漠自然教育项目研学的结束,并不是环保公益行动的结束,相反,它是成员们未来长期公益的开场。
通过招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公益项目组每年会选拔出一批公益小天使,将作为“治沙信使”一同穿越大半个中国,以爱之名,种下希望之树。并进行实地研学、产业走访,项目将形成一套自然教育课程,活动期间,项目成员还将共同参与教材、绘本的开发,倡导更多人关注沙漠环保。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