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暴雨
深圳,逆袭了。
过去一年,深圳经济减速的质疑声此起彼伏。2021年,深圳交出的经济成绩单无疑是喜忧参半的,6.7%的GDP增速远低于全国8.1%水平,多个维度的对比中均排名靠后。
前段时间,深圳市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2022年上半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5016.91亿元,同比增长3.0%。
3%的增速,不仅超过了广东省平均增速(2.0%),也超过了全国的增速(2.5%)。这一增速,也让深圳实现了阶段性反超,领跑全国四大一线城市。深圳上半年GDP增量达到了692.4亿元,在内地主要城市中增量*。
深圳经济巨轮的行稳致远,也正是因为一批深圳企业马力十足。
从深圳几家“明星企业”的上半年财报也能一窥一二。
比亚迪实现营收1506.07亿元,同比增长65.71%;
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90.91亿元,同比增长6.13%;
中国平安则披露,归母营运利润853.40亿元,同比增长4.3%。
深圳经济充满韧性,不断迸发新能量。
有人说,深圳可能是中国头部企业最 多的城市。
翻一翻就能找出一长串名单:
华为做到了通信行业的*名,比亚迪做到了动力电池领域的*名,大疆科技做到了无人机领域的*名,万科做到了房地产行业的*名,正威做到了有色金属的*名,招商银行做到了股份制银行的*名,中集集团做到了航运装备的*名,中国平安做到了全球保险公司资产规模*名……
一个行业,深圳企业要么不做,要做就是*名。
在最近《财富》杂志公布的2022年世界500强榜单上,深圳共有10家企业入围,数量位居中国城市第三,全球城市第八,与拥有11家的巴黎相当。
10家企业分布在金融、通信、新能源、汽车、软件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房地产、物流等重点行业。
除了一家央企、一家本土国企,其余均为民企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体现出深圳市场主体蓬勃多元的生命力。
你觉得世界500强的深圳方阵里,谁是“带头大哥”?
居然不是中国*民企华为,也不是互联网巨头的腾讯,更不是“最牛国资委”麾下“*猛将”深投控,真正的“带头大哥”居然是中国平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深圳的崛起,是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的。
在2017年的时候,深圳市统计局曾公布2016年对深圳市GDP总量贡献最 大的20强企业(简称“G20”企业)名单,排名依次为:华为、中兴、富泰华工业、平安银行、腾讯、平安人寿等。
这20家企业2016年合计实现增加值5171.42亿元,占深圳市GDP比重的26.5%,超过四分之一。可见龙头企业对深圳的重要贡献。
在这个“G20”豪华阵容中,作为深圳的城市“名片”,中国平安集团旗下两家企业上榜,分别是平安银行、平安人寿,其排名分别为第四、第六,平安也成为*一个占据两个名额的企业集团。
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发布“2021深圳500强企业榜单”显示,深圳超头部阵营里有1家营收超万亿的企业、15家营收超千亿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0162万亿元。这16家企业的营收,占深圳500强企业总体规模(9.5306万亿元)的63%。G16撑起大半壁江山。
它们不仅是深圳GDP的“火车头”,更是地方财政的“中流砥柱”。
由于这几年深圳再也没有公布“纳税大户”榜单,我们从其他渠道去翻了翻深圳企业的纳税情况。
全国工商联经济部于2021年9月发布的《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统计了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纳税情况,并列出了纳税前20名的民营企业名单。
前20名中,深圳企业占了五分之一,有华为、万科、腾讯、龙光4家。
位居民营企业纳税额榜首的是华为,2020年纳税总额达到903亿元,是名副其实的纳税大户了,不愧是民族企业。
图表来源:
《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
深圳的民营企业是纳税“挑大梁”的担当,但深圳还有一家既非国企、又非民企的企业,纳税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纳税冠军”更多。
没错,又是中国平安。
据深圳地税局官方数据,近几年深圳*纳税榜单上,中国平安还霸榜过三强,平安银行、平安人寿和平安财险。提到纳税大户,大家普遍把目光聚焦到华为、腾讯等深圳大厂,但实际上,中国平安才是多年来隐藏的深圳纳税*。有数据为证:
2020年,中国平安纳税总额为1036亿元。
到了2021年,中国平安的纳税达到了1114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
2021年深圳500强上榜企业平均纳税规模为11.255亿元/家,平安是平均值的99倍。
假如将中国平安纳税1114亿元,全部投入到社会民生建设中,能承担港珠澳大桥近90%建设费用,能造9594个鸟巢大小的森林,能帮助深圳2228家企业完成技术改造……
深圳的明天靠谁?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知道深圳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并不高,连40%都不到,排在了一众城市末尾。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低,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地方财政主要来源不是卖地收入,而是税收收入,更具体一点就是企业纳税。
蓬勃多元的深圳企业,不仅支撑了深圳辉煌的昨天,更充盈了深圳地方财政家底,支撑了深圳发展的明天。
这怎么理解呢?
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创新是*动力,深圳经济的“稳”,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过去几年,各大城市纷纷参与了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与北京上海强调“高校门户之见”不同,深圳几乎是学历门槛低,补贴力度大的。
这也有深圳不得已的苦衷。在一线城市中,京、沪拥有国内超一流的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校源源不断输出人才资源,广州的高校资源也*深圳几条街。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局面:京沪“掐尖”、广深“建校”——前者是捕大鱼,后者是放鱼苗。
在这种情况下,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2011 年来,深圳几乎以一年一所的速度建高校。2020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就超过200亿元。2022年,深圳大学(本部;不含附属医院、)的经费预算达到56.39亿,位列全国高校第41位。排在它前面的全是部委直属(如教育部)高校,深圳是地方高校预算中的TOP 1了。
2021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与2020年相比,足足翻了9倍,达到14.52万人。据《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 年,深圳在校大学生数量还要达到21.5 万人。
在大量人才流入下,深圳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上升到28849人,超过广州,成为广东人才密度高的城市。
“砸钱”的背后,是飞速奔跑的深圳对人才的渴望,倚赖的是雄厚的地方财政家底,税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换句话说就是,深圳的每一所高校建设,每一位人才的引进,都有平安、华为、比亚迪、腾讯、正威等深企的一份功劳。
深圳科技创新的“强”,不仅是疯狂引才的结果,还有地方政府“买买买”和“投投投”的结果。
这几年,除了“抢人大战”,各地的地方国资委掀起了新一场竟备赛——投项目,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家都知道高精尖产业项目如芯片,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动辄百亿资金起步,一家企业往往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需要通过引入地方合伙人模式(政府资金),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产业保驾护航。
深圳是计划单列市,财政上直属中央,平常有较多的财政盈余,不需要把国有资本的收入“吐”出来反哺基建、医疗教育。
于是,财力雄厚的深圳国资委,就化身“白马骑士”,在资本市场进行在一系列投资并购,成为了很多巨头背后的大金主:万科、恒大、平安、中集集团、国货航、怡亚通、天音控股等等……
这些行业龙头,给了深圳国资委非常丰厚的回报。
举例来说,深圳国资委旗下*猛将是深投控,2021年营业收入2425亿元,拥有全资、控股企业41家,其中上市公司13家,一年净利润就有309亿元。
而中国平安这一家参股企业,一年归属股东的利润就高达1016.18亿元。按照5.27%的股份算,意味着中国平安一年带给深投控的利润回报就有53.55亿元,占了深投控净利润的近六分之一。
作为蓝筹股,中国平安每年还为深投控带来了不容小觑的一笔股息分红。
2021年,中国平安年度分红总金额高达431.74亿元,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2.38元,而深投控能拿到的实打实投资利息为22.8亿元。
据分析人士统计,中国平安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31次,位列沪深两地所有上市公司第3位,金融业第1位,分红总额高达1433.44亿元。
躺在资本市场的红利中,深投控及深圳国资委的财富快速膨胀。
但它也没有就此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将这些公司赚到的钱,投入到深圳未来发展“火种”传递中,孵化和培育下一个“华为”、下一个“腾讯”、下一个“大疆”、下一个“比亚迪”……
从深投控的介绍中,也能看此意: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打造“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三大产业集群,搭建了以科技金融为“阳光雨露”,以科技园区为“土壤”,以科技产业为“种子、幼苗和树木”的产业生态体系。
同时,中国平安在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的硬实力也不容小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科技专利申请总量达到4.3万项,公司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还有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均是全球*,还有超过3万名科技开发人员和近3900位科学家。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动能。未来的深圳,必然是“有更多大树,亦有更茂密的森林”。在华为、腾讯、平安、迈瑞、大疆、乐信等创新*和生态培育下,将会有更多新经济企业涌现并快速发展,共同成为深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新主体。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进入下半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吃劲的节点。下半年以来经济大省的座谈会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央赋予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6个经济大省新的任务——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
这6个大省是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关键少数,全国*经济大省广东更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广州和深圳是广东经济的“双引擎”,深圳经济总量占广东全省的1/4,为稳住经济大盘作贡献,深圳责无旁贷,深圳企业责无旁贷。
一批深圳企业,冲在了前面,作出了“火车头”的示范。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高歌猛进,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超过64万辆,同比增长314.90%,超过特斯拉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工业项目建设是稳投资促增长的“强引擎”。8月,比亚迪宣布将在宜春投资285亿元建设年产30GWh动力电池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已公布产能的比亚迪电池生产基地有15个,深圳企业将自己辐射力从广东辐射到各兄弟省份。
一批深圳企业在默默护航,加快与实体经济互动,为市场主体补充“弹药”。
2021年,平安银行为一批小微客户提供信用贷款支持,截至当年12月底,共为超过2.7万户小微企业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服务,延期本金超300亿元,延期利息超2亿元。
疫情后上海“重启”,平安普惠为小微企业主开辟绿色通道,利用AI技术让小微企业主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融资服务,并及时推出助企纾困专项行动五大类措施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输血”,全力支持上海地区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据统计,3月28日-5月30日,平安普惠上海分公司帮助2722位小微企业主获得了8.42亿元的融资。
平安还充分发挥自身综合金融和科技优势,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中,多年来已累计为大湾区重点建设项目投放保额超5000亿元。
金融活水来,缓解了部分中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让它们“轻装上阵”,度过难关。
市场主体稳,经济和就业才能稳。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发展的生力军,同样也是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稳定运作,普通人的明天就会多一份冲劲。
但如何让企业放心吸纳就业?
深圳企业有答案,且一直发挥就业“稳定器”的作用。
比如比亚迪。今年,比亚迪宣称要在全国招聘15万人(其中应届大学生2万人),使员工人数达到44万人。
又比如中国平安。在全国已拥有39.6万名员工,若算上51.4万保险代理人,员工数量达到91万人,员工数量超过全球第四大国家电网和第五大雇主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今年中国平安继续推进校招、社招,新员工预计将达7万多人。
平安人寿还全新升级人才招募培养计划——“优+护航”,旨在通过宽广的职涯发展通道、专属的创新培养模式、更具竞争力的津贴支持和强大的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培育更多专业化、职业化的销售精英或*行业发展的“保险企业家”。
中国平安用责任和远见,彰显了金融高度,为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1979年7月8日,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中国*个对外开放型工业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正式破土动工。
深圳诞生了无数日后*行业潮流的*企业:
新中国*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
新中国*家由企业法人创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
全球集装箱制造企业——中集集团;
世界通信电子巨擘——华为……
这些*企业一同写进了深圳崛起的“奇迹”里。
如今,它们继续发挥着韧性,深刻嵌入深圳发展的齿轮和发动机里,一起推动深圳这艘巨轮驶向星辰大海……
参考资料:
1、刘晓博说财经.6个排行榜,透露了深圳的“新坐标”
2、孙不熟.深圳,会是中国头部企业最多的城市吗?
3、丫丫港股圈.5年超过5500亿,每天纳税3个亿,低调的纳税大户原来是它
4、深圳梦.重磅!2021年深圳500强企业排行榜发布!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