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8年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15年的165万升至2022年的457万,增幅约为177%;而仅就2022年来看,考研人报名数总计457万,相比2021年的377万同比增长80万,增长率高达21.2%。虽然官方尚未给出2023届考研的确切报名人数,但在政策、经济、社会及技术等因素驱动之下,预计未来考研报考人数还将保持增长。
在考研群体日益扩大的同时,用户需求也在发生快速变化。易观分析关于中国考研培训用户的问卷显示,21岁及以下的考研用户占比达到42%,“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正逐渐成为考研主体。同样地,“考研热”也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对象,更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文都集团总校长王选民踞于行业高点透视这一现象,认为考研形势主要出现了三点变化,且都与考生性质紧密相关,并对高校教育与学生发展提出期望。
“00后”成为考研主力军
在王选民看来,近年的考研新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考生构成更加复杂。应届考生相对于非应届考生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逐渐接近50%;而在非应届考生中,不仅有二战、三战考研的考生,近年来,回流考研的职场人也成为考研考生当中的一股新势力。从前,考研是二本、三本学生的不二之选,而近些年,一本和985考生也进入了考研行列。其次,考研的整体备考时间延长。相关数据显示,备考超过一年以上的人群占到25%,半年至一年的占比45%。最后,专硕报考人数超过学硕,且以“双非”院校尤为突出。中国教育在线《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83%的考生愿意报考专业型硕士;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为例,其2022年专硕报考人数占比均超过60%
可以说,考生是这场“考研热”的主要助燃剂。王选民表示,“00后”已经成为了考研主力军:“他们目的明确,有理性的判断能力,是自信且果断的一代”,敢于踏上考研这条荆棘之路。据《经济观察报》与刺猬CIWEI此前的一次合作调查问卷结论显示,在毕业后去向上,约48%的“00后”打算考研;而在招聘门槛抬高的现状下,相比名校上岸,上岸成为他们考研的终点动作。
考研是为了不做“大白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学历通胀”逐渐成为一件残酷的现实: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本科学历不再具有明显就业优势,甚至一些技术岗位也提高了对学历的要求,“就业难”令千万毕业生困扰不堪。因此,更多人在大三甚至大二学年就开始准备考研,希望以提升学历来提高在求职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抓住更优质的就业机会,更充分地展现和实现个人价值。
王选民特别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单纯的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做有空缺的工作。事实上,即便就业市场因全球经济下滑趋势以及疫情原因而有所紧缩,2022年,我国技术岗位空缺仍然高达2200万,“技工荒”与“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此,王选民表示,这一矛盾现象其实与“00后”的求职欲求密切相关:与其以领到薪水为先而成为职场“白菜”,他们更倾向于站在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平等地位,在求职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不仅是薪酬,更会考虑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个人发展空间、企业长远发展方向等等是否与自身个性、愿望、所受教育程度匹配或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
文凭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无疑,考研困境成为了不少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焦虑来源,但王选民认为,考研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作为步入职场的敲门砖,更珍贵的财富是考研过程本身:“无论本科阶段如何,在考研备考过程中,考生必然要对自己的学业、职业和更长远的未来作出更明确的规划。其实,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财富,能够使人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模式得到整体提升。”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的一项研究表明,科技发展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进入新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而社会对能力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向将要成为未来支柱的“00后”提出了更高要求。王选民表示,与其一味为了获得研究生文凭而陷入无穷的精神内耗,不如改变心态,为掌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终身学习而付出努力:“对大学生而言,终身学习应该成为必选项,而文凭只是‘副产品’。”
面向高校教育的未来,王选民从供给侧与个人侧两方面提出了展望:扩大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仍然是未来教育的核心任务;同时,作为受高等教育者主体的大学生应当转变考学观念,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积极应对变化与挑战,才能承担起国家持续发展繁荣的重担。
文都教育是专注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Y12人群提供升学、就业和职业技能提升的专业化智慧教育平台,业务覆盖研究生教育、公职教育、医学教育、艺术教育、IT教育、法律教育、财经教育、专升本、出国留学和校企合作等教育培训领域。未来,文都教育将继续依托强有力的资深教研团队,聚焦行业前沿趋势,为给广大学子提供更多元的资讯和服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