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雾山国家5A级景区。
诺水河优美的自然风光。
随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全面开启,革命老区共同富裕事业也翻开了新的篇章。深入贯彻落实“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让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同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巴中文旅新区牢记使命担当,奋力以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推动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王光龙(图片由巴中文旅新区管委会提供)
以文旅为首位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丰富的物质财富供给,也就是通常说的“做大蛋糕”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首位产业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巴中市委、市政府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首位产业来抓,以文旅新区为载体,通过全面赋能文旅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文旅康养为首位,全面壮大产业牵引力。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几何中心点,辐射都市圈人口规模超过2亿。巴中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地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的“春杜鹃秋红叶”闻名中外,诺水河溶洞群内康养温泉星罗棋布。空山森林公园风光秀美,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山战役”的发生地。巴中面向三大城市几何中心点所覆盖的广阔市场,发展以文旅康养为首位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和潜力。
为全面夯实巴中市现代产业体系基础,巴中文旅新区于2021年成立,并出台了《关于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的实施意见》《巴中市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补充扶持措施》等政策文件,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巴中市全新的产业发展引擎。新设立的巴中文旅新区,打破以往以县为界的状态,形成了幅员面积165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近10万的特色经济区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新型文旅康养项目,带动与文旅相关的建筑、旅游装备、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先进制造业的增长,也为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初步形成了以文旅为首位产业,层次明晰、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1—10月,巴中文旅新区接待游客8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75亿元,主要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2.44%。避暑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5%、92%。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提高产业要素配置力。巴中文旅新区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通阻碍产业要素流动的“堵点”,致力做大市场主体,汇聚产业发展能量。出台《对外招商工作实施意见》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瞄准国内知名文旅企业招大引强,精准实施建链补链强链战略。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通过融资担保、运营补贴等多种模式开发文旅资源,完善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大产品体系”,推动文旅康养产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截至目前,已经完成编报2023年度重点省市项目13个,计划投资125亿元。面向全球征集文旅新区策划及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同步谋划项目304个,设计投资规模近千亿元。2022年1—10月举办了光雾山冰雪节、杜鹃花节、首届诺水河国际溶洞节、光雾山国际红叶节、金色水青冈圆桌会等活动,成功签约项目58个,签约金额131亿元。巴中文旅新区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增厚产业发展持续力。巴中文旅新区强化制度创新改革,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聚焦“3个有利”,精准放权。依法赋予文旅新区对统筹管理区域的县级管理权限。二是启用“2号公章”,高效行权。将涉及的县级部门职能公章,以“2号公章”的形式授权给文旅新区管委会使用,其效力与原公章等同,有效破解文旅新区文旅项目审批难题。三是编制“1张清单”,规范用权。制定文旅新区内部权责清单,对所有权力、责任实行“一单统管”。截至目前,省体育产业集团、中石化、华润电力、野趣生境等企业已经入驻,总投资超过55亿元。米仓大道、燕子岩索道等项目推进均超过计划进度。
多管齐下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成为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路径选择。巴中文旅新区通过政策拉动和环境驱动,找到了适合自身的产业创新路径。
汇集各方智慧,构建巴中产业创新发展总蓝图。为破解现代文旅开发中资源整合能力较差的难题,巴中文旅新区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创新。面向全球征集文旅新区策划及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并同步编制文旅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主要产业规划内容包括构建“一轴两核、三片四圈、多组团”协同发展体系—以米仓大道为“轴”,搭建全域发展主框架;以光雾山、诺水河精品景区为重点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关坝、两河口两个交通枢纽为东西片旅游集散地,打造巴中文旅新区“一区两地”,建设“两个产业核心集群”,着力建设光雾山休闲度假、诺水河洞天疗愈、运动康养“三大产业片区”和以巴人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内容的度假区、度假村“多个组团”,推动全域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创新发展基石。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于产业创新发展相关的要素资源汇聚有着重要的影响。巴中文旅新区积极整合政府、平台公司、社会资本力量,加快推动交通路网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光雾山旅游景区交通提质增效,构建“快进慢出”的立体化旅游大交通格局,实施景区内部长达10.8公里的观光车道高标准改造,完成铁炉坝生态停车场建设,景区车位突破5000个。突破行政区域地理界限,依托新区体制机制统一规划修建米仓大道。此外,还加快汉(中)巴(中)南(充)铁路建设,游客进出光雾山景区将更加便捷快速。巴中市文旅集团会同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以保护为前提,投资2500余万元对诺水洞天景区部分项目进行提升改造施工,主要治理噪音污染等,以及对公园标识标牌进行整改更新。通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为文旅新区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强化人才保障,培育产业创新发展关键支撑。人才是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革命老区文旅创新发展,首先要创新人才政策,依托人才带动产业变革。巴中文旅新区积极创新人才政策,发挥人才的关键作用。针对文旅新区人员编制紧缺的情况,健全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授予新区对辖区内乡镇、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统筹调度权限。制定紧缺、高端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以协议工资、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按规定给予资金资助。加强高端人才集聚,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专家智库,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吸引一批行业高端人才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破解产业人才支撑不足的难题,持续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化改革 稳步提升居民收入
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兼顾“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两件事。巴中文旅新区通过文旅体制机制改革,对“两件事”做出了有益探索。
积极构建要素导向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利益保障。推进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重在完善老区居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动文旅资源转变为资产,加大特色餐饮、美丽乡村、地标产品、康养民宿以及文旅车间等方面的居民参与力度,带动本地居民进入农旅融合产业体系。依法保障权属人利益,对承租人也给予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设立文旅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形成引导资金,放大效益规模。
加快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坚持“文旅康养首位突破、集体经济融合成势”的发展路子。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社,形成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格局,积极招引多家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形成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同时,通过国际红叶节、国际溶洞节、采摘节、品鉴节等文旅活动,带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品牌体系发展,打通产品连接通道,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推动国企民企协调共进,协力推动共同富裕。巴中文旅新区采取“国有平台公司+社会资本+居民参与”的模式,提供技术、资金、培训等服务,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位于光雾山镇秋池社区的光雾和谷国际康养度假区,吸引异地高端旅居人群2万余人入住,年均带动到景区游客约10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约1000个,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创业500余人,成为文旅新区带动居民共同富裕的典型。
推动全产业融合,拓宽共同富裕增收渠道。依托文旅新区独特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深挖本土文化及生态资源,推动“文旅、农旅、工旅、康旅、研旅、体旅”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抢抓实现“双碳”目标的发展机遇,探索建设秦巴地区碳交易中心和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物种基因库中心,加快把综合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区发展优势。位于通江县的红军城文旅特色街区,已建成集文创产品开发和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红城映象”,开发刺绣、竹编、剪纸、根雕等100余种具有巴山特色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多个美食品牌,打造多个地标特色美食消费场景,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