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愿景都始于某个地方。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再一次如约而至,回顾过去一年,展望全新旅程。
过去的一年,人类在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太空探索等领域都取得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突破,这些都让人持续憧憬着未来更远大的前景;过去的一年,蔓延三年的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陆续迎来新拐点,并有望走向终结,生活渐次如常,人们在艰难中积聚着新的力量。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纽带,作为全球发展的最大优先事项,是关乎未来几代人的关键事业。2022年,我们看到教育行业的进展,并写下了我们的承诺。我们在漫长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陈一丹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多元化发展,过去一年,我们和教育界同仁聚力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培育的研究议题与实践项目,更加能够看见和感知三者之间联结的重要性,“家-校-社”发挥各自强项,有效联结,往往将生发1+1+1>3效应,带来无限可能与惊喜生长。
良性的社会必然根植于良性的教育之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当我们细看“家-校-社”三者时,就会发现个性化与规模化,人性化和效率化,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部门与社会在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应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教育有理由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创造联结、生长的新生态,探索“家-校-社”协同共生之道。
教育革新日新月异,新的教育范式已经开始。基于过去的实践与经验,我们在此提出以下几点主张:
家庭:回归教育本质,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今天,传统家庭结构面临着剧烈变动,而育儿观念的代际分歧,常导致巨大的挑战。我们看到,家庭教育最普遍的问题是焦虑,过度的压力甚至带来亲子关系恶化。
我们感同身受。但如果家长能够有更好的工具,促进转变视角,将会看到更大的图景: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伟大在于平凡,在于始终如一地采取正确的行动。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有机生长,欲速则不达。在家庭教育中,耐心往往比爱心更重要。
我们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具备这些特质:积极进取的好奇心,坚韧不拔的精神,顽强追求的毅力,乐观、利他。跳出原生家庭环境的局限,父母不仅需要协作共赢的视角,也需要支持养育的社区资源。父母需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获得资源和服务以及牢固的社区纽带。
2022年,基金会发起家庭陪伴教育研发项目,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领衔,相继已完成“儿童社会情感学习” “儿童认知学习”的开发方案;同期,我们还发起了“儿童发展GPS”项目,系统性地提升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我们希望能够借此带领家长更科学认知孩子的发展规律,通过简单有趣的工具,协助父母完成家庭教育的工作,提高家庭效能;我们正努力以人性化、个性化创造一种基于理性、回归教育本质的新生态,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过程更幸福。
学校:学科教育加速转向素养教育
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景,然而,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原理是工业化应用到教育中,即用流水线方法来大批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力。教每个人同样的东西,提供了高效率的教育产品,也容易带走最大的学习动力——好奇心。
近年来,人们不断持续努力改进学校教育体系,学校系统持续进步。
学与教的范式转变,体现了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在课堂上安排了更多的探究和同伴学习活动,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些还远远不够。
学校应提供全人发展所需的学习素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培养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对终身学习的承诺,教会学生如何逻辑思考,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为创建一个更美好世界而充满激情地前行,同时在前行的路上能够保持韧性。这些品质对于个体应对21世纪的挑战至关重要。
学校与社会并不泾渭分明。我们认同已经有条件,进一步促进学科教育转向素养教育。我们在学校场域的探索工作依旧在继续,素养教育加油站计划、捐资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工作如常进行。
社会:在真实世界中,培育面向未来的学习者
21世纪只不过刚过去23年时光,变革每天都在发生。大量工作实现自动化之后,终身学位已经消亡;真实世界不存在标准化答案,社会问题的复杂、多变、模糊和不确定性,需要每一个人充满自驱力寻找解决路径,和他人沟通协作,这让教育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教育是关于每一个人的。孩子们不是在真空中生活或学习。孩子们在早年接触到的经历越多样化,他们就越容易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发现自己的热情或才能。归属感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帮助他们了解所生活的社会的基础。
去年,基金会继续推进教育创新项目孵化。2022年6月,集素养教育项目和多元学习体验的创新教育社区一πYiPai落地,从PBL学习项目再到一πYiPai美好社区节,我们做了很多探索。
暑期PBL学习项目以“我们共同生活的城市”为主题,关注和学习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科技,思考我们与周围社区城市的关系;我们还举办了一πYiPai美好社区节,让美好的事物现在发生,让孩子们参与到多样化的公益活动和教育项目之中,关注眼前的人与事,透过真实的联结,描绘美好社区生活。而这些都指向共同的目标,培养面向未来的人——自由成长,善己达人。
我们未来将通过社会化学习进一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发现和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让每一个个体内心丰盈,让他们学习如何学习,如何行动,教会学生拥抱幸福的人生,并为他们在 21 世纪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教育的未来更需要众人协力
西谚所言“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培养一个孩子长大,需要举全村之力。让儿童获得成长所需的安全感和潜能发展,实现他们的希望和梦想,需要众多人的协力。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共同价值观、共同愿景下的协同网络和教育治理。
2022年,我们邀请芬兰赫尔辛基大学Hannele Niemi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王晨教授共同领衔,发布了《未来学习者的素养和教育》的研究报告,报告对未来学习者进行画像,并构建未来学习者素养框架,提出了培育未来学习者的教育模型CMYK(Competence核心素养-Method教学方法-Year学习年段- Knowledge知识)。接续扎实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在实践中积极验证。我们希望这一素养框架与教育模型,可以为家庭、学校及更广阔的社会教育场景提供良好的框架与有效工具,发挥更大效能。
教育生态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连接,打破边界。透过教育研究,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家-校-社”三者在联结与生长中创造着教育新的可能:我们举办了2022年度一丹教育论坛,聚焦于生态视野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邀请了海内外近50位专家学者一起“构想未来学习生态:家庭,学校,社会”;与乐高基金会联合发起“中国玩中学”教育研究项目,中外团队相继完成了《重塑学习:玩中学在中国》《全球科学与玩中学的结合:对家庭、学校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这些都是将创新教育置放在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场域中,探讨“家-校-社”如何协同及发挥效用。
教育不是脱离个人与生活的宏大叙事,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就在岁月的旅程之中。
孩子们是未来的教授、科学家、思想家和工程师,他们将推动文明向前发展。想象一下,如果孩子们真的花了他们的头20年做他们真正热衷的事情,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未来将会展示何等的活力。
教育闪耀着人类最可贵的光芒。正是教育让人类既平凡又非凡。我们坚信,教育是构建工具来帮助人们在当下过上更好的生活,应对我们共同的长期挑战的最佳途径。
当数字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现实世界,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和专注生长。让教育扩展到终身,惠及每一个个体。教育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而且有些议题即便明确清晰,仍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解决。我们不能忽视每个个体、每个群体的耐心努力,汇集起来能让我们一起做得更多。
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联结的力量,相信生长的力量。2023年,让我们继续前行,让未来发生!
陈一丹基金会
2023年1月1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