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何以成为“中国硅谷”?

来源:财讯网 2023-02-24 13:22:56
A+ A-

image.png

◎作者 | 暴雨 黄狮虎

如果你对比胡润全球500强(不含国有企业)的名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

深圳拥有的科创、互联网等超级企业的数量,已经不逊色于硅谷核心所在地的圣塔克拉拉县:腾讯、华为、比亚迪、迈瑞等巨头,足以和英伟达、甲骨文、英特尔掰一掰手腕。

再看看《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粤港澳大湾区的实力更让人吃惊。

制图:智谷趋势

如果把整个大湾区看作一个大都市区,其中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已经达到24家之多,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北京、东京。

image.png

要知道,北京、东京、伦敦、巴黎这些首都城市,往往云集了一国最 强悍的龙头公司,甚至国家企业,也是所在区域的*核心。

相比之下,大湾区“狂飙”的速度太快了!它正在成为“中国硅谷”。要知道,北京、东京、伦敦、巴黎这些首都城市,往往云集了一国最 强悍的龙头公司,甚至国家企业,也是所在区域的*核心。

背后原因,*不一般。

近日,一场“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聚焦广东高质量发展,也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发展的“密码”。

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人民网联合主办。中央、省、市重点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奔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湛江。笔者也作为财经类专家以随团观察员身份全程参与,有不少新的发现。

我们注意到,一条横跨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的“万亿城市带”已经横空出世。

制图:智谷趋势

这是中国第 一条贯通五大城市的“万亿城市带”。经济总量超过10.8万亿,足以和英国媲美,相当于全球第六大经济体。

更重要的是,这里也是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主体所在。

正如旧金山湾区的101公路创新带一样,这条引领“中国硅谷”腾飞的黄金走廊,逐渐崛起。

它正在以恐怖的速度虹吸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不断融合和重组,打通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任督二脉”。

明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星光熠熠,站在了世界的最 前沿。

科研成果转化的“圣地”

谈到“硅谷”,人们第 一时间想到科技创新,探索的是半导体芯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最 前沿领域。

大湾区,也是一个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圣地”。

在佛山顺德“千亿大镇”北滘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我看到了魔幻的一幕——“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12台橙色的机器人,6台库卡生产的AGV小车,有条不紊地接力完成拧螺丝、拼装、运输等工序,从第 一道生产工序开始到结束,全程“无人化”。关键是24小时不停歇,一条准线一天就能“生”出40台机器人,不得不感慨:

太能“生”了!

这些机器人的最 大去处,是制造业生产车间。在传统的汽车、陶瓷、家具等生产车间里,它们能以一当十、当百,让“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技术密集型”产业。

库卡是全球四大智能机器人龙头之一,如今也是佛山的明星企业。据了解,佛山工业机器人产量约3.5万台、占全国7.5%。

在深圳坪山区,我看到高出路面10米左右的轨道上,缓缓驶来一辆“空中巴士”。

比亚迪的云巴。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居然是新能源汽车第 一牛企——比亚迪的新业务:云巴。纯电驱动、绿色低碳,无人驾驶,晚间自动充电。它设计车厢为2-4节,可以直接建在现有的高架路上,形成一道新的空中轨道“云轨”。

在自身的“主业”上,比亚迪更是不含糊。

在现场,展开了一场“火光四溅”的实验——针刺试验。实验台放置了两块电池,一块是常规三元锂电池,一块是比亚迪刀片电池。钢针刺入三元锂电池,立即开始冒黑烟,随即迅速爆燃,火焰升腾,20余秒后,整块电池基本只剩渣。而钢针刺入刀片电池后,等了1分钟,仍然安然无恙。

针刺试验对比,左侧为比亚迪刀片电池。来源:智谷趋势

这个试验,号称汽车电池的“珠穆朗玛峰”测试。比亚迪这份实力,也是全球*。这有助于解决电动汽车发展的最 大市场痛点之一——电池爆燃。

2022年,比亚迪售出约186.35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08.64%,超越特斯拉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风头强劲。

很多层出不穷的创新,往往都来自于科研创新的驱动,经过应用转化,形成一项项坚实成果。

笔者来到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从展厅一进门,赫然看见一行大字: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

松山湖的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擦肩而过的不是博士后,就是工程师。他们在酝酿着一场新材料带来的技术革命。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发的第三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尖晶石镍锰酸锂电池,已经实现了中试。有望最 快在2024年投入应用。比起现在普遍应用的二代电池,可以实现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每千瓦时电池成本下降30%。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很多原本寂寞地待在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的“样品”,在这里变成“产品”,再变成普通老百姓都买得到、用得上的“商品”。

好的科研既要“顶天”——推动原始创新,研发高精尖技术,也要“立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中国硅谷”,我看到了“顶天”与“立地”的破解之道。

资本催化,投入是硬道理

科研“狂飙”的背后是巨大的投入支撑。就拿东莞松山湖来说,它在研发投入上到底有多“舍得”?

给你看一个数字:

松山湖的全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达12.3%,远远超过世界创新型国家3%的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全省平均水平的3.8倍。

在东莞,分布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科学大装置、大平台,堪称“国之重器”,更是大湾区科研腾飞的加速器。

实际上,整个广东省也是全国最 舍得砸钱科研省份。2021年的R&D经费投入高达4千亿,*。

这些钱不光来自政府,事实上更主要是来自企业、金融机构的投资。

比如,著名的“研发狂魔”华为,2022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1300亿,排名全球第四,仅次于谷歌、脸书和微软。

这次活动,笔者也考察了华为深圳坂田基地,看看这位江湖大佬又在搞什么新意思。

第 一个发现是,华为正在从硬件制造商,转型为传统行业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华为展厅,柜里躺着一块黑不溜秋的原煤。这是某煤场送来的礼物,感谢华为的“煤矿军团”。原来,华为开发的“矿鸿系统”,让矿山行业装备“能说话”,通过5G远程操控。把煤矿工人从井下恶劣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在办公室里就能“挖煤”。

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也让我眼前一亮。

在华为的加持下,从驶入停车场一刻开始,驾驶员就可以放开方向盘了。车子将自动在停车场“巡视”,“看到”停车位,它就会自动泊车。甚至你可以先行下车回家,让车子自己泊入停车位。

目前,华为的这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已经搭载在了北汽极狐上,可以支持固定线路的长距离自动代客泊车。简直是“停车杀手”的福音。

在大湾区,大企业疯狂砸钱搞科研,小企业则有大量的风投资金和扶持资金支持。

就在前几天,广州产投集团官宣了2000亿母基金的正式落地,其中就包括了500亿的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联动社会资本,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

深圳更是有“国际风投创投中心”的称号。深投创以“抄底纾困”的投资模式,频频创造了经典案例,甚至把自己“投”进了世界500强。它管理的各类资金规模就超过4千亿。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也参股子基金145支,总规模约4700亿,投资项目超3000个,其中不少是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堪称遍地开花。

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催化科研创新,正是“中国硅谷”的重要特征。

人才和高校,疯狂抢滩大湾区

今天,在强劲资本、优质企业和科研大平台的支撑下,大湾区已经成为虹吸全球人才的乐土。

去年11月,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颜宁辞职,全职归国加盟深圳,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一时传为美谈。

在这次考察中,我在深圳调研的两天里,也有一种强烈的感觉:

深圳,正在以建特区的速度建大学!过去十年,几乎是1年1所高校,却根本不满足。

在深圳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聚集着深圳大学丽湖校区、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香港大学(深圳)。全日制在校生数量超10万名。

看看下面这张网易数读整理的图,就知道深圳现在有多抢手了。中国名校,无论如何都想过去占个位置,生怕错过了一个时代。

不仅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和广州大学合作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东莞松山湖将有6所高校,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筹备办学;香港理工大学(佛山)也在筹建中。

这一点,也越来越像硅谷。硅谷周边有世界名校斯坦福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IT、哈佛等高校,形成无穷的创新火种。

在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53层高楼往外眺望,外面是一大片“科创森林”。

工作人员对每棵树的“品种”如数家珍——“这栋是大疆的,那栋是优必选的,那栋是传音控股的,远处还有中兴”。

定睛一看,好家伙,楼顶还都配置了停机坪,“方便这些企业老板出差嘛!”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实验室,把高精尖的科研仪器设备都拿出来,跟华为、比亚迪、欣旺达这些合作伙伴“共享”。

高校、人才与企业,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飞轮”。

粤港澳携手的“化学反应”

如果要选择一家企业,体现“中国硅谷”的独特优势,大疆非常有代表性。

大疆的创始人汪滔,是在香港科技大学接受教育,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他来到深圳创业后,利用大湾区的制造业完备、产业链完整和运营成本优势,把大疆做成了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型企业,连续三年增速在60%以上。

大疆总部,演示新款无人机。 来源:智谷趋势

在深圳的大疆总部,我看到一群年轻人,富有激情地工作。依托大湾区的巨大想象空间,他们不仅实现了普通人“天空视角”的梦想,还将应用到电网巡检、农药喷洒、小龙虾投喂等各种领域。

大疆的成功,是粤港澳三地携手“化学反应”的结果。

当我站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40多层高的观光厅眺望,想起一句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弯弯曲曲的深圳河,河这边是深圳,河对岸是香港。最近车程只要5分钟。

眼前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虽然面积很小,仅有 3.89平方公里,却承载了大使命。它是粤港澳大湾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在这里,粤语也是通行语言。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了不少香港青年。

何耀威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公司研发了一款无创血糖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在香港实验、深圳研发、东莞生产、销往全国。不久前,他拿到了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200万元,准备加速发展。

拥有“一国两制”的核心竞争力,大湾区蕴含着*的体制、机制资源和创新想象空间。

在世界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稳居世界第 二,仅次于“东京-横滨”。

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说,十年后深圳一带会超过美国的硅谷。“主要是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水平的工业区。不仅今天没有,永远也不会有”。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没有什么不可能。

“中国硅谷”的崛起,无疑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见证,也寄托着大湾区6400万人民无比憧憬的美好未来。

奔跑吧!“中国硅谷”。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