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时间》是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与第一财经携手倾力打造的首个电视基金投教栏目,定期在周三晚邀请各大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等专业人士和相关领域专家与投资者面对面交流。本栏目倡导价值投资,关注基金投教,自2020年10月开播以来,已在第一财经“公司与行业”、天天基金网等平台同步播出七季。2022年12月-2023年3月,《基金时间》第八季回归荧幕,基金经理跨年献礼,锁定第一财经频道,每周三20:25准时开播!
本期嘉宾
刘伟伟
中欧基金成长策略组基金经理
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10年证券从业经验,2年基金管理经验
刘伟伟先生于2017年加入中欧基金,擅长科技成长投资领域,以新能源为核心能力圈,逐步拓宽覆盖TMT—电子、半导体、计算机、传媒、通信、化工、建材、大消费等行业。他的产业挖掘思路通常分三步:第一步,前瞻产业趋势,提前布局景气产业链;第二步,精选受益“行业景气上行”的高成长个股;第三步,动态跟踪调整。刘伟伟先生现担任中欧成长先锋,中欧明睿新常态,中欧碳中和基金经理。
1. 我们该如何理解碳中和的概念?
碳中和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来相互抵消,最后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的目标,实现 “净零排放”。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形成了温室效应,影响了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了气候的破坏。所以我国2020年提出了3060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目标——在2030年中国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达到峰值,然后从2030年到2060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
碳中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只要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行业或者公司,就属于碳中和的投资范畴,涉及行业主要有三方面——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涉及节能减排、低碳转型等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电力部门占了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40%1 ,因此用清洁能源,包括光伏、风电、水电以及生物质能发电去代替传统的火力发电是碳中和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除了电力部门之外,交通部门也是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部门,比如燃油车在烧油的过程中就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所以需要通过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去降低交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业的低碳改造以及煤炭的清洁利用,其实都属于碳中和的范围。所以碳中和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它不仅仅是一个为了改善气候而提出的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发生并不断壮大的产业。
2. 未来我国低碳转型的重点方向会是哪些?重点是哪种形式?
从终局来看,低碳转型是一个替代的过程。
第一,在电力领域,需要用清洁能源去替代火电,未来火电的占比会越来越低。有专家认为,电力的发电量中约80%变成清洁能源才有可能实现碳中和目标2。
第二,新能源汽车的替代,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接近30%的水平。中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从绝对的产销量,还是相对的渗透率来看,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这是一个快速替代还是逐步替代的过程?这取决于技术发展或者产业发展本身的客观规律。比如清洁能源通过长期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达到平价阶段后会迎来需求快速爆发;新能源汽车在越过技术以及成本的临界点之后,也迎来快速爆发。
3. 碳中和投资涉及领域既有光伏、电动车等新兴产业,也有煤炭火电等传统产业,那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在研究和投资思路上会有哪些不同?
对于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的研究,在投研框架上上有较大区别。新兴产业的研究比较侧重于需求分析和技术创新分析。从需求侧来看,经常用到的是渗透率指标,这体现了新兴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比如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30%左右,与过去几年相比已经显著提升,从爆发性增长阶段变成中高速增长阶段。在达到30%的渗透率之后,行业未来还有多大的成长空间、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这是研究新兴产业时非常重视的问题,需要从需求、渗透率、成长空间等角度研究。除此之外,新兴行业时时刻刻在进行技术的研发和迭代,所以也会非常关注技术的变革和进步对于行业的影响,因为它可能影响整个产业的竞争格局。
对于传统行业,更多分析供给侧格局。以煤炭、火电为例,它是碳中和大方向里被逐步替代的方向,从长期来看其需求不断被压缩、成长空间不断变小,所以它的产能也逐步淘汰,包括关停落后的煤炭产能、火电产能等。但是,在供给收缩的过程中,需求下降速度可能没有那么快,就会出现短期的供需“剪刀差”。当出现“剪刀差”时,煤炭价格可能会上涨,甚至曾经出现局部缺电的情况,这时候传统的煤炭或者火电行业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投资机会。
总结来说,对于新兴产业更多分析需求、渗透率和技术创新,对于传统行业则更多分析供给侧和竞争格局。
4. 最近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判断出现分歧,有资金从板块撤出的迹象,当前节点是否要继续坚持?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新能源板块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调整更多是受到宏观因素变化的影响,与行业本身以及公司经营情况没有太大关系。
过去两年,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即顺周期行业,可能出现经营趋势、业绩增速的下滑。而新能源行业跟宏观经济关联度相对较弱,因为新能源行业本身处于渗透率提升的阶段。即便是经济下行,行业依然能保持快速增长。所以,过去两年里,快速成长的新能源行业在全市场中体现出了稀缺性,导致各路资金大幅增配该板块。
但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宏观经济进入复苏周期,之前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的行业开始逐步进入基本面右侧的拐点。当这些行业基本面出现向上拐点时,整个市场的资金会出现再平衡的效应。在平衡过程中,受益于经济复苏的顺周期方向会得到资金增配,包括上游的有色金属、中游的化工机械以及下游的消费等。而之前可能超配的新能源行业会出现资金流出的现象。所以,这是一个宏观环境导致的资金再平衡的结果。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操作?首先研究行业是否仍处于较好的发展轨道中、公司是否仍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中,再去看估值水平。目前情况来看,整个新能源板块,无论是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还是储能,这些行业的估值水平基本已经回落到历史估值区间的下沿,因此这是一个合适的布局窗口。
5. 具体来看,未来哪些新能源领域有望更快实现技术跃迁?或者说商业化进程加快?
新能源行业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重点,从过去几年来看,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创新点出现。以光伏行业为例,经历了从多晶到单晶的效率快速提升,而单晶时代又经历了从Perc到TOPCon再到HJT电池的发展,甚至最近市场热炒的钙钛矿电池,都属于电池片技术的迭代。
通过与产业界的交流和研究来看,目前最适合商业化的技术路线是TOPCon电池。今年头部组件企业的出货量规划显示,接近三分之一的组件出货量来自N型TOPCon电池。所以TOPCon电池是电池新技术里已经进入商业化量产的一个技术路线。而HJT电池和钙钛矿电池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通过降本进入商业化阶段。
再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锂电池方向,也一直有技术迭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锂电池本身的结构创新。比如4680电池、麒麟电池、刀片电池,这些是结构的创新,更多是出于对于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考虑。二是材料体系的创新。从正极的高镍三元,到硅碳负极,到电解液的新型添加剂,以及磷酸锰铁锂的正极材料,都是出于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综合考虑去技术迭代和创新。
还有一个关注比较高的技术创新方向就是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其实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目前的商业化进程来看,固态电池离商业化还有比较远的距离。现在可能能够商业化的是半固态的电池,但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相比,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新技术。因此固态电池的技术变革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6. 结合今年宏观经济和行业趋势来看,您更看好新能源产业的哪些投资机会?
今年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在新能源的子行业里,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受益于经济复苏的大方向。因为它是一个可选消费的分支,所以随着经济复苏、消费回暖,新能源汽车也会迎来需求回暖。具体到新能源车的产业链,通过对上下游的供应链利润分配格局的分析,我们重点看好两个方向——中游的电池以及下游的整车。
过去几年,由于需求快速爆发,碳酸锂的价格暴涨,中游的成本快速提升,所以电池和整车的盈利是受损的。但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碳酸锂的价格有明显回落,最近已经回落到40万/吨以下,后面可能会进一步下探,所以我们认为中游的电池和下游的整车环节会迎来量利齐升的阶段。因此,在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链条上重点看好电池、整车以及汽车零部件。
在光伏和储能领域,我们更多看好光伏的一体化组件,以及储能逆变器这两个方向。这也是出于产业链利润分配的考虑,因为在过去几年硅料价格暴涨,所以一体化组件环节也是盈利受损的。随着硅料价格回落,一体化组件企业会出现利润的留存,也会迎来量利齐升的阶段。因此看好一体化组件的投资机会。
储能行业是重点看好的另一个方向,因为它的渗透率处于较低位置,未来有望进入爆发区间。储能领域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是储能逆变器公司,其在光伏领域有很深的技术积累及渠道积累,储能对这类企业来说是技术相通的,同时又是渠道复用的一个新领域。所以,这些公司受益于储能行业的爆发,未来也会迎来利润增长。因此看好光伏一体化组件以及储能逆变器这两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部门如何最小成本碳中和,清华报告给出最优方案》,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457663
[2]观点引自《对话常纪文:碳价格有上升空间,但要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受访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457663
探索能源产业的星辰大海
欢迎关注
《相约星期三 基金时间》第八季
2022年12月8日起
周三晚20:25-20:50
第一财经电视、天天基金直播间同步播出
风险提示
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