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和生物材料公司华熙生物(688363.SH)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5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0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06%,业绩增长稳健。
快报显示,在营业收入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长期持续增长所必须的战略性投入。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以合成生物为驱动,建设中试转化平台,提供科研以及产业转化力量支撑。
纵览华熙生物2022年的战略动作,其在合成生物方面的战略布局尤为值得关注。随着合成生物上升为公司重点战略及战略布局的有序推进,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产业链上的“一体化”能力随之显现。
有序推进的合成生物战略布局
在全球主要国家对于合成生物技术的重视,及资本市场聚焦之下,合成生物学的全球热度早已不言而喻。作为较早布局合成生物赛道的企业之一,华熙生物称,其自2018年起就开始布局合成生物,并视之为公司重要发展战略。2022年,华熙生物加速在合成生物方面的布局,并显现基础建设成果。
资料显示,2022年以来,华熙生物陆续完成了合成生物学研发团队、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合成生物技术国际创新产业基地、合成生物科学馆的建设,并与多家科研院校在合成生物领域开展合作,搭建了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平台,为其战略加速落地奠定基础。
其中,在研发平台建设上,其“山东省生物活性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已于2021年获得山东省科技厅的认定。“合成生物技术国际创新产业基地”于2022年落户北京大兴并投入使用。在研发人才上,华熙生物打造了一支领先的青年研发团队,囊括国际领先的合成生物学人才,覆盖从DNA合成、DNA设置到路径改造、生产制造、转化,以及应用开发全流程。同时,华熙生物已与全球20多家知名科研院校展开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的研发共创与合作,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推进合成生物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目前,依托合成生物技术,华熙生物主要聚焦功能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天然活性化合物等六大类物质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2022年8月华熙生物推出重组人源胶原蛋白,2023年2月发布了原料新品Bioyouth™-EGT Pure超纯麦角硫因,均为合成生物技术产出成果。未来还将逐步完成5-ALA、维生素C葡萄糖苷、红景天苷等多个生物活性物的产业转化。
“一体化”能力跨越合成生物产业壁垒
据麦肯锡预计,未来10-20年内,合成生物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1.8万亿到3.6万亿美元。可观的市场潜力及发展前景也伴随着较高的产业发展壁垒。
长城证券化工新材料首席分析师肖亚平认为,当前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主要有三大壁垒。第一是技术壁垒,涉及基因改造、基因编辑等技术;第二是对于底盘细胞、基因元件等独特生物资源的积累;第三是工程化壁垒,即如何进行技术成果的放大量产。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科研院校在合成生物产业前端的基础研究部分非常厉害,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但是在后端的中试转化、产业转化方面比较欠缺。”华熙生物品牌与传播战略中心总经理朱思楠表示,“华熙生物的优势和强项就在于我们打通了产学研,把科研的产业链、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不仅能够自己做前端的基础研究,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能够实现合成生物科研成果的转化验证,再结合我们的市场转化能力,真正把产品推向市场。”
据悉,和聚焦上游或中下游某一板块的合成生物企业不同,华熙生物是目前国内“唯一”集合成生物“研发创新能力、中试和产业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三力合一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企业。
在前端菌种及合成技术上,华熙生物具备领先的底盘细胞设计能力。目前公司已经拥有酵母菌、谷氨酸棒杆菌、大肠杆菌等生产各类生物活性物的丰富的底盘库,并且已建设完成高通量自动化、微流控等筛选平台、AI蛋白质预测平台、发酵优化筛选平台等,这将加快底盘细胞及产品的快速迭代能力,6-12个月即可实现从设计DNA到形成产品。
而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其在中试及产业转化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华熙生物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各种物质的产业转化,并且在微生物发酵技术上具备20多年丰富经验,在微生物发酵的规模化量产、提纯、生产成品等环节具备较强的优势。同时,华熙生物还具备市场转化能力,其从原料到医疗终端、消费终端的全产业链业务及相关市场、用户和品牌运营经验,能够为合成生物终端商业化提供发展支撑。
肖亚平认为,合成生物并不单纯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平台技术。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谈及国内合成生物的未来发展,肖亚平坦言,“中国主要的优势在于后端的发酵和下游的产业链,依托国内大市场,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相较于国外,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前端的设计和改造的积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