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党的文艺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反思、总结和升华,系统概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性质、结构形态和历史发展趋势,发掘和运用好其蕴含的思想动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和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动中国文艺和文化繁荣发展乃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意义重大。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项目号:12ZD013),是整个思想理论界、文化艺术界很关注的一个研究项目。它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旨在对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整体结构形态做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并以此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做历史性的回望与前瞻式研究,进而总结在这一历史性过程中的成绩、贡献、矛盾与挑战,力争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推进到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水平。
项目最终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多卷本学术专著,共一套四卷130多万字。采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围绕重大文艺理论问题所展开的论争中各种代表性观点的理论定位和对比分析,从文艺理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文艺批评几个基本部分,力图多层次、多角度、整体性地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的总体面貌,认真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转型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进展》(第一卷)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在“转型”背景下发展的思想脉络,通过形象思维、人性与文学主体、现实主义和文学典型等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对“向内转”“纯文学”“文学性”“重写文学史”“文学现代性”等一般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学科范式和文化转型问题。
《行进中的真实—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第二卷)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与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发展的关系为主线,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于当代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文艺思想领域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力求对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本质和规律做全面深入的学理探索与研究。
《传承与弘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第三卷)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西方文论话语的迅猛势头、中国古代文论愈发被置于边缘化境地的分析入手,通过对有关“失语症”“转换论”“中西比较诗学”“意境”“新儒家诗学”“古代叙事理论”以及“龙学”等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议题的比较分析,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以确立中国传统文论在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弘扬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
《文艺批评四十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批评的发展路向与价值嬗变》(第四卷)认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批评发展演进的基本脉络,从认识语境、思想资源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制约20世纪80年代文艺批评走向的原因,探析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和思想分化的时代波澜中文艺批评的现实选择,剖析了文化批评、大众批评对新世纪文艺批评探索与转型的启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新的文艺生产消费机制对新世纪文艺批评的塑造。
项目首席专家马龙潜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基础美学与文艺美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自2012年4月批准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术月刊》《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学论丛》等报刊上发表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102篇,出版学术著作四部,计295万余字。这些成果的问世,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党的二十大对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作出了科学部署。希望项目组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国外有益成果,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的文艺学支撑。
(作者徐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研究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