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知名制作人、策划人、导演、编剧、高校博导 群英荟萃“影像世界的奇妙殿堂”高峰论坛
3月18日,“影像世界的奇妙殿堂”纪录片·短视频学术论坛在安徽艺术学院顺利举办,此次学术论坛的主题为“影像世界的奇妙殿堂”。
三个小时里,各位嘉宾真诚地分享了各自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经验和对未来影像传媒发展的探讨,气氛真诚热烈,干货满满。
各位专家学者讨论了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下的短视频全民创作现象的利弊,从不同视角探索和讨论电影、电视剧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创作特色,同时针对高校影视教育与创作实践提出新锐观点和相关看法,指出当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需要迎接时代变化,不断推陈出新。
本次论坛分为三个主题单元,分别由全国知名制作人、策划人、导演、编剧、高校院长、博导担任论坛嘉宾,角度专业,态度严谨,现场吸引了大量观众,嘉宾精彩论道时时博得场下观众阵阵热烈掌声。
第一单元“互联网时代下的纪录片、短视频创作”
本单元论坛由高级编辑、中国著名纪录片制作人、著名国际影视节展策展人,国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跨界制作、传播与研究专家孙剑英主持。
一级导演、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彭辉,高级编辑、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申晓力,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新鲜提案真实影像大会创始人张延利,二更文化传媒(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吕良东出席。
孙剑英:最近五到十年的发展,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短视频,都有自己的生存问题,纪录片有纪录片生存发展的现状,短视频也有它的生存发展现状,可喜可贺的是,安徽艺术学院老师做了大量工作写了《2021-2022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白皮书,这本书围绕中国短视频的历史、现状、案例各个方面进行编写,对学界和业界的发展都是具有贡献的。
彭辉:纪录片的创作需要用相对比较长一点的时间和较大范围的空间,大跨度地记录一个所熟悉的主题,然后在后期浓缩成十几分钟乃至二十分钟的短视频。
申晓力:不论纪录片长短,我们要站在时间的角度选择合适的选题,讲好叙事,提供一个平等的对话,记录好所选的选题,让记录的内容成为人们能够在这个纷繁的、失去耐心的时代里面能够记住的东西。
张延利:学生不要被困于“信息茧房”,应当主动刻画用户画像,其次,创作短视频也需要找准定位,学会情感共鸣,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互动。
吕良东:如果未来学生能沉浸到某一个领域去,深度体验细分领域、细分行业,细分地域等,进行深度内容创作时,不管作品类别是什么,都需要获得观众的认可,因此创作内容的基础是情感,情感赋予内容传播的可能性。
第二单元“当代电影、电视剧的类型化创作”
本单元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传播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黄雯主持。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路阳,中国著名影视剧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王丽萍,电影导演李墨言、青年影视学者、南京传媒学院教师李亢出席。同时到场的还有在长三角高校短视频大赛中获奖的参赛者。来自各领域的嘉宾学者齐聚安徽艺术学院,各抒己见,交流经验,在思想的碰撞中展望电影、电视剧的新发展。
黄雯:梳理中国影视剧发展脉络就会知道,影视剧的类型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处理类型的叙述和个性化表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路阳:聊到类型和个性化的关系,从创作者角度,我们透过主题形成人物,人物形成故事,最终还可以为这个故事寻找一个外衣,其实有的时候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类型里,同一个故事拍成喜剧、悲剧,在于我们用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手段,怎样的氛围给观众呈现这个故事。
王丽萍:现在判断作品题材和类型,其实很多时候是旁人的目光和事后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关键还是故事本身。无论是剧作叙事能力还是表现方式都呈现多样化,年轻人加入进来,就弄明白一件事,你的故事讲的是什么,或者如何用一句话把思想表达出来。
李墨言:作为创作者,无论是类型片也好还是文艺片也好,都有自己的个性表达,只要是有思想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绝对是不一样的,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思考,导演本身就是个性表达的最原生的产物。
李亢:个性问题和人一样,个性在于吸引,好的个性是让类型化的影视作品进入更高层次的重要工具,我们需要找到个性化的表达方法,愿意探索个性化的表达,用个性化来抵御一些平庸的表达方式,这是做出一个成功作品的晋升之阶。
第三单元“高校影视教育与创作实践”
本单元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主持。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晴川,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方,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唐宁,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锋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枫出席。来自学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高校影视教育与创作实践”,分享了精彩的学术见解。
何苏六:高校能够跟媒体结合,推动“产学研”的发展是很好的教育方向,所以我们不妨把高校影视教育和创新实践再往前推一步,用更优雅的词来说是为社会服务。
王晴川:很多同学原来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怎么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顺利毕业?作为老师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为此,我们也在探索,在找抓手,现在我们初步探索出一条路子,就是培养专硕人才,这对本科生培养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王方:年轻和青春是最有力量的,最有创新性的,高校可以围绕“课程设计、联合作业、工作坊式的教学、搭平台”四个方面试着培养学生,让最年轻的安徽艺术学院的同学们跟南京艺术学院的同学们有多多的交流,讲出更好的故事。
唐宁:我想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要培养高素质、融合化、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文史哲融合、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融合、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以及新老媒体的深度融合。
罗锋:我们课程教学体系里有非常重要的就是影展,包括圣丹斯电影节,包括中国纪录片早期的片子,在影展过程中,片子的影像表达手法,我们都引入到平台,这个对创作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可以让选题空间跳出校园。
秦枫:第一是本硕基联动,对接了中小学新三科教育;第二是创作实践,实际是创编制一体;第三是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把研、学、赛联动起来;最后就是培养的课程内容,文史哲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