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进化,聚势前行”为主题,探讨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凝聚行业前沿思想与创新实践,挖掘出更多细分赛道上的标杆企业,于变局中开新局,进一步探索和引领汽车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以“智能网联”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汽车行业。
从2010年以车载信息娱乐服务为核心的“车联网”概念的萌芽,到2016年以行车安全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技术路线的提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历经10年探索,产业路径逐渐清晰。
“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内的共识,传统造车企业、造车新势力、跨界造车企业等依托自身优势,争相入局。同时,相关产业利好政策频频出台,各个城市也通过试点先行政策、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招商企业生态等举措,支持产业快速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智能网联产业已进入黄金发展周期,并将成为我国抢占汽车产业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
基于此,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联合港城集团、海洋高新、阿里云创新中心(上海临港)基地、瑞谷科创以及36氪,特举办“2023临港新片区未来汽车创新峰会”,以“智慧进化,聚势前行”为主题,探讨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凝聚行业前沿思想与创新实践,挖掘出更多细分赛道上的标杆企业,于变局中开新局,进一步探索和引领汽车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变革在即:汽车行业下半场唯快不破
目前,在全球市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达到1082.4万辆,同比增长超六成。欧美、日本等国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已逐渐成熟,并且还在加快发展。
在国内,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发展,我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已逐步形成从全面落后,到奋力追赶,再到与欧、美、日等汽车强国并跑的发展态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渗透率达到25.6%,提前完成了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设置的2025年阶段性目标。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模则从2019年的1656亿元预计增长至2024年的1312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0%。
不同于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智能网联汽车具备天然跨界融合的特质,并在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基础上做了拓展延伸。比如在产业链上游有芯片、传感器、车载软件研发与设计;在产业链下游有车辆运营维护、信息内容服务等数字化服务。
因此,智能网联汽车也给传统汽车产业的各环节带来了重大变革。
例如在研发与生产环节,智能网联汽车将更加注重软件和硬件的融合,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生产制造上也更加依赖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这将进一步推动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等各方的紧密地合作。
在销售与服务环节,智能网联汽车的销售模式将更加注重线上线下的融合,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汽车的维修和保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通过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等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而在能源与基础设施环节,智能网联汽车将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为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道路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发生变革,例如充电桩、车联网通信基站、车路协同等设施也将加速布局。
由此也可看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会促进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会带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交通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人们出行习惯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变革。
未来,汽车或不再定位为单独的一个产品,而是成为连接网络生态或者系统当中的一个节点,类似于一个移动终端,可触及更多的服务和应用场景。而此变化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包括整车厂、软硬件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相关服务技术企业等,都是众多竞争激烈的全新“战场”。
行业变革,车企千帆竞渡,全国各大城市也在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布局上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逐态势。而上海作为全国的汽车制造中心,正浮现出智能化、网联化的新版图。
二、临港狂飙:5年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上海临港新片区
长久以来,上海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赛道上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根据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新能源汽车生产98.86万辆、销量达33万辆,两项数据均位于国内城市第一梯队。
在智能网联车方面,《2022年度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报告》则指出,上海累计开放926条18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向27家企业颁发了458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牌照,道路里程、测试企业数量和牌照数量也都位居全国首位。
随着汽车行业“新四化”变革的逐渐深入,上海汽车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也已发生变化。在整车制造上,嘉定区承载着燃油车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临港新片区则开启了电车时代的新未来。
在去年年底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曾透露,2022年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产值的预估为3320亿元,相较2019年的885亿元,三年翻两番。其中,临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值达2634亿元,为当地首个产值突破2000亿的产业,占全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值(约2888亿元)九成多,每8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临港造”。
可以说,在汽车行业下半场,“后起之秀”临港正凭借着浦东新区、自贸新片区的政策优势以及多年来沉淀的产业基础,加速追赶。
根据《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十四五”行动方案》,至2025年底,在临港新片区实现“四类场景,千辆规模”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形成相应的安全保障、技术标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千亿级产业发展集群,基本建成国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未来交通示范先行区”。
为此,临港新片区已开设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共241条、544.3公里,实现产城融合区范围内全域开放,其中包括全市首条开放的高快速路两港大道28.4公里路段。
在产业基础方面,自2018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作为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落户上海临港,短短几年内,商汤科技、宁德时代、均胜电子、康明斯、地平线、麦格纳、李斯特等200家智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也纷纷落户临港,产业生态涵盖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车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领域。
而在人才优势上,临港出台了人才筑巢工程,推动设立首期不低于10亿的临港科技创新母基金。同时,三年累计引进、落户各类人才4.37万人,快速集聚了一批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和青年人才,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科创氛围,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此外,据《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到2025年,临港要建设不少于10个顶尖科学家实验室,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不少于100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左右,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功能持续彰显。
《规划》中还提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要实现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分别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达到2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力争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目标和实力背景,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携手港城集团、海洋高新、阿里云创新中心(上海临港)基地、瑞谷科创以及36氪,共同举办了以“智慧进化,聚势前行”为主题的“2023临港新片区未来汽车创新峰会”。
本届大会将汇聚国内知名汽车厂商、投资机构、科研机构的资深专家,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细分领域的科创企业,围绕汽车生态在产业及技术层面的变化和趋势、未来汽车生态投资看点以及中国方案下的智能网联,展开主题演讲与讨论,营造一场基于前沿热点信息的交流峰会。
2023临港新片区未来汽车创新峰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