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长江商学院针对自如所做的《从“省心租”到“增益租”——“自如”商业模式调整的“三问三答”》商业案例正式发布,这一案例也被中国高端管理期刊《清华管理评论》收录。该案例通过一手访谈,对自如商业模式调整的前因后果、思考过程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展现,并对国内长租行业未来提出展望。
环境变化加剧,推动长租行业商业模式调整
在过去十几年的租房市场中,品牌长租机构作为枢纽,构建起多边商业关系,租房的商业模式也随之从简单到复杂。
以长租行业中机构平台与业主两个参与方来看,案例分析认为,这一场景下的商业模式为:机构从业主手中租下房子,然后转租给个人住户。而随着机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装修”、“服务费”、“维修基金”等更多元素的增加,长租的商业模式变得复杂。在竞争下,这种复杂性不断加剧,最终成为金融游戏和对组织能力的严峻考验。
在考验之下,2020年前后,疫情导致出租率下降,一批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暴雷现象频发,长租行业泡沫迅速破裂。
与此相对的是,在此期间,拥有约100万间房源的自如作为企业中的超级头部,虽然因疫情受到了一定影响,但长租商业模式所依赖的“三根支柱”,即:资金、出租率、线下运营与服务能力并没有出现问题,且长租行业竞争力“五要素”品质、规模、资金链、产业链、品牌也在行业里领先,所以企业经营正常。
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让自如不禁思考长租的商业模式是否有调整的空间。案例指出,相对于以往多年的一成不变,行业性暴雷和疫情对出租市场的影响两大动因,让租房这个传统的生意走到了必须调整的窗口。2020-2021年,自如董事长、CEO熊林组织自如的高管团队,多次进行讨论与设计,希望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一些改变。
“三问三答”推出增益租,自如撬动商业模式优化
案例对熊林与自如团队研讨各种“改变的可能性”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讨论核心也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第一问,装修的钱,有没有可能让业主出?对业主来讲,理由是什么?
答案是可以由业主出钱装修。一方面,装修让出租房源变得更好,老旧房屋升级改造后,租户愿意提高预算。同时即使是业主出装修费用,也可以选择分期支付的方式,实际就是用装修带来的品质溢价在长期中去分担装修费用,模式改变阻力变小。
另一方面,差价模式下,业主无法真正享受到大环境上行的市场红利。而业主出钱装修,则业主获得的是资产收益(房产+装修),自如获得的是服务收益(装修服务+数据预测+营销+管理)。没有空置期,出租价格透明,源于资产收益的“差价”也就不存在了。
案例分析认为,相比于以往,这更加理顺了长租行业的商业模式。在行业风险暴露后,此时冷静下来市场环境也支持自如与房东更心平气和地谈得失、讲利弊。
第二问,自如的品牌、服务市场的环境,能否在业主出钱装修的前提下,保持收房时的竞争力?
自如对此的解答是凭借其过往积累的能力,在业主出钱装修后,可以向业主提供“保底”租金,降低业主的风险,并和业主共享实际租金与保底租金的差额,即增益部分。
案例指出,如果说品质溢价在长期中分摊装修费用,是撬动业主侧的好办法,而这种“增益”共享,实际也填补了这一商业模式在自如侧的关键一环,即“不赚取差价后,自如怎样保障收益?”显然,通过共享“增益”,自如获得了更多收入来源,也可以以此牵引提高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
第三问,出租过程中,自如挣的是什么钱?挣的钱是能比以前更多?还是能更长久?
案例提到,自如以服务性收入为主,不再获取资产性收入。而服务性收入包含装修、风险承担、营销、租务处理、保洁维修等,这些可以统称为“资产管理”。同时“装修”从原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很难看”也“很难把握”的“长期待摊费用”,变成了亮眼的“收入”与“利润”。
基于以上的讨论与思考,自如于2021年开始在收房端推出新模式“增益租”——由业主出资装修,自如提供“保底租金”,双方共享“增益”。根据自如的数据,2021年以来,自如新收业主委托房源100%采用增益租模式,新模式已获得了越来越多业主的支持。
案例分析认为,市场环境、“增益租”本身的逻辑、业务团队的努力、过往的品牌与能力积累,共同促成了“增益租”模式的切换。
对于自如的案例,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副院长滕斌圣表示,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型最重要的维度之一,而好的收入模式又是盈利的前提,必须基于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把握,与时俱进。自如长租公寓的收入模式,经过缜密的重新设计,基本反映了市场供需两边的转变。
(图:自如旧模式“省心租”与新模式“增益租”部分合同条款差异对比)
在滕斌圣看来,自如原来的模式对于早期撬动市场,快速达到规模经济,很有必要。但当市场发展到目前阶段,旧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而新推出的“增益租”模式下,自如和房东变成了利益共同体,自如从“持有物业”变为“提供服务”,类似私募股权公司在超额收益中提成,经营风险大幅下降。
从案例可以看到,自如“增益租”作为长租示范类模式,在优化了企业商业模式和管理资产结构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思考商业模式调整、实现合作共赢提供了参考样本。
本文源自:南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