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蕴藏着丰厚潜能,如何抓住合作机遇,释放更强大的增长动能,引领数字经济向蓝海深耕、向高端挺进,带动区域数字经济合作迈入互利共赢新阶段?面对这一时代课题,6月8日,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GDEC)新加坡分会场—观潮论坛在新加坡圣淘沙嘉佩乐酒店成功举办。中、新、美、澳四国专家围绕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数字经济全球合作寻求解决方案。
论坛现场
本次观潮论坛主题为“深化数字合作,共拓数字蓝海”,新加坡瑞信德集团主席、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治理委员会主席陈聪发,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教授高树超,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美国信息产业机构总裁克里斯托弗·缪万德(Christopher Millward),新加坡管理大学战略与创业副教授陈亮,新加坡国立大学戴维·马歇尔法学教授兼副校长陈西文(Simon Chesterman)等多所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专家参会,新航空航天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梁国民主持了论坛。
新加坡瑞信德集团主席、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治理委员会主席陈聪发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发展中的数字经济面临着尚未开发的潜力,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亚洲最有前途和最重要的经济体,不仅地理位置接近,而且有着丰富的交流合作历史。在进入全球化2.0的过程中,两国之间全面、前瞻性的创新合作将促进更强劲的经济增长,为两国和更广泛的地区提供动力。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教授高树超对新加坡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作出解析。他介绍到,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这三个非常小的经济体发起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是对世界数字经济规则的创新,树立了全球标准。他对中国在更深层次加入DEPA,与全球数字经济伙伴进行更深入合作,给出了非常乐观的评价。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介绍了中国的数字经济合作观与双多边合作实践,并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数字经济得出结论:由于中美数字经济在世界上是两强,所以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他认为数据的流动非常重要,但需要区分为公域数据和私域数据,未来最重要的是会用外脑把世界上的公域数据集中起来,同时通过私域数据训练内脑,内脑加外脑的模式将是未来智能经济的主流。
美国信息产业机构总裁克里斯托弗·缪万德对全球数字经济合作前景作出展望。他认为,从数字经济的角度来看,新加坡已经远远超过了同等经济规模的其他国家。如何处理有关部署数字经济的法规问题需要得到重点解决,大多数政治解决方案往往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多利益相关者模式显然是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模式,为那些可能不是来自强大国家的个人和来自这些社会的企业家创造公平的待遇。
新加坡管理大学战略与创业副教授陈亮认为,数据只是原始资源,而数据能力是点石成金的炼金术,这种炼金术很可能来自于私人数据和第三方数据之间的互补性,但如果数据不能透明或安全地转移,这种炼金术就不太可能出现。他指出,国际数据流动将对解决不平等和发展问题产生同样甚至更深远的影响,前提是发展中国家要保持对数字基础设施、物流和人力资本以及创业环境的投资。数字经济最大风险来自于不一致、不兼容,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政策。因此建议不同法规政策体系在数字经济合作中要相互调适与衔接。
新加坡国立大学戴维·马歇尔法学教授兼副校长陈西文是一名居住在新加坡的澳大利亚公民,他指出,新、澳都不想在与美、中的牢固关系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希望在不同经济体系情况下与两国合作。他提出,贸易和数据标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这个论坛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想确保这不仅仅是美国和中国两个大玩家之间的关注,其余的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建立沟通渠道。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意图就是促进端到端的数字贸易,鼓励可信的数据流动,鼓励对数字系统的信任,以便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数字经济中。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对数字经济的未来设计进行了圆桌讨论,新加坡持续与专业教育中心/社会科学大学副教授兼主任关冲,资本与成长咨询首席执行官Jeffrey Nah,全球数字经济联盟副秘书长文珠穆等参与讨论,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的政府战略和面向未来的政策所需的关键要素,包括法律、道德和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在本次论坛上,新加坡瑞信德集团主席、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治理委员会主席陈聪发向与会嘉宾发出热情邀请,组团到北京参加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活动,持续深入地为两国数字经济合作发展挖潜。
东盟发展基金会戢康健主席与参会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新加坡分会场—观潮论坛是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指导,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新加坡资讯与通信媒体发展局支持,BCS北京网络安全大会、奇安信集团承办。
观潮网络空间论坛是由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和奇安信集团联合发起的智库会议,迄今已连续举办7届,旨在打造跨国、跨界、跨体制、跨文化的多元互动平台,围绕数字世界全球治理、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全球性议题建立对话机制,携手打造“地球村”的压舱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