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黄道窑(二)“神前街九里十八窑”繁华盛景

来源:中华网 2023-07-01 11:30:54
A+ A-

我国著名的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曾有一首赋陶瓷的诗:“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后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人们都知道神后在禹州市西南,那神前具体在哪里呢?

郏县北部有大刘山,大刘山是郏县的主山,也是郏县与禹州市的界山,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长8千米,宽4千米,海拔704.5米。很久以前,人们称大刘山南是郏县的神前,大刘山北是禹州市的神后,后来称神垕。由于地名变化,大刘山之南这片区域早已改称黄道镇,“神前”这地名很少有人知道了。近日,郏县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黄道窑遗址不远处的拜殿发掘出一通古碑《创修拜殿碑记》,落款日期“大清康熙五年岁次丙午仲春月吉旦”,即公元1667年。碑文开篇写道“黄道街古称神前也,郏城乾隅离城二十五里……”。此碑可以佐证,现在的黄道镇这地方以前称神前。郏县的神前和禹州市的神垕在地理位置上遥相对应,神前神垕都出产钧瓷。

位于神前的黄道窑,具有规模大、烧制钧瓷时间跨度长、工艺水平精湛的特点。在《河南省郏县地名志》中记载:唐代,这里瓷业兴盛,有“四十五里神前街”、“九里十八窑”之说,可见当时黄道窑烧制瓷器的繁荣场景。

2019年4月,82岁高龄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禚振西亲临黄道窑考察,充分肯定了黄道窑在中国窑口中的地位。他评价说“黄道窑在中国窑口中是比较出名的,而且规模很大,在中原各大名窑中,黄道窑烧造时间长,品种多,器物种类繁杂,特别突出的是从唐代至宋代,有许多创新。”

郏县生产陶瓷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郏县的陶瓷发展史就一直绵绵不绝传承创新。郏县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裴李岗文化时代的《双耳圜底红陶罐》,汉代的陶薰炉,晋代罐等。从唐代开始,郏县制瓷产业实现量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唐钧是历史上最早单色釉到多色釉的高温窑变瓷,改变了以前我国高温颜色釉只有单色釉的局面。唐代黄道窑留下了许多艺术瑰宝,唐钧《执壶》、唐黄罐、唐黑双耳壶等。其中,出土的黄道窑花釉爆斑罐多件珍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收藏。

图为郏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双耳圜底红陶罐》 (郏县博物馆藏)

(郏县北大街古墓群出土汉代陶薰炉)

(唐代郏县黄道窑的唐黄罐)

郏县黄道窑的唐黑双耳壶

唐代黄道窑唐钧《执壶》

谈到黄道窑的发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俊锋介绍说,“黄道窑在唐代陶瓷业非常发达,因为这里有发展陶瓷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黄道窑周边有制作陶瓷上好的原材料,高岭土和釉料储量极其丰富,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二是有水源,黄道窑附近马蹄河、青龙河等河流有淙淙的流水,碓泥、洗泥等工序用水有保障。大刘山周围,山上有生生不息、烧不完的树木,地下煤层深厚,有可供烧窑所需的煤炭。在唐代的制瓷技术、釉料工艺不断改进,随着烧瓷技术的成熟,窑内的烧成温度也不断提高,达到了烧瓷1200以上的温度。唐钧生产时代跨越唐、宋、金、元。唐代的白釉、黑釉及黄白釉等色彩厚重、明亮。在高温作用下,釉料流动渗化融合,产生窑变。有的器具黑白交融,有的器具表面呈油滴结晶状,弥足珍贵,表明黄道钧窑的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驻足黄道窑遗址,时光仿佛穿越千年前。“神前街九里十八窑”繁华盛景再现,经历许多道复杂的工序,一团泥土经窑工们以传统的手工制瓷工艺操作,化成一件件精致的坯体,上釉后在窑中经过烈火的烧制,浴火重生完成从泥土变成唐钧的凤凰涅槃,黄道窑窑变赋予唐钧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黑釉蓝斑、蓝釉瓷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质朴豪放的外在美。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跨越千年的唐钧,闪烁着昔日璀璨的光华。

(郏县县委宣传部 肖应辉)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