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出炉,微博借钱教你如何反欺诈

来源:今日热点网 2023-07-05 14:18:40
A+ A-

又是一年毕业季,这就意味着很多大学生即将走进社会,去面对人生为我们设下的种种考验。但是大学生因为没有踏足过社会,缺少社会阅历,所以思想普遍较为单纯。这点从67.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就能够看出来。也正因为这种盲目的乐观,很容易让大学生成为骗子施展骗术的对象。所以如何帮助大学生反欺诈,上好人生第1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毕业生共享屏幕3小时被骗70万元”、“大学生网恋一个半月被骗318万元”、“莆田一准大学生因刷单被骗万余元”……近年来,类似的金融诈骗案例比比皆是,事实上,大学生们早已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

2021年9月22日,《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新浪数科、微博钱包与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起,通过全国高校2000多份学生问卷调研及访谈与微博平台大学生金融欺诈数据,呈现出当代大学生金融行为理念和金融欺诈现状。

从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大学生明明拥有着高学历,甚至毕业于名校,可是照样“中招”。而且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受到了社会上超前消费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在物质面前迷失了自己,没经住诱惑,头脑一热,就进行了与自己的消费能力并不相匹配的消费,因此成为了被欺诈的对象。这种不正确的消费观才是大学生被骗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被骗大学生中,入坑“网络诱导投资、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的占比最高;直播打赏、购物交友等方式也是常见的欺诈骗局。

此次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较为普遍,且投资意识较强,其中超过六成大学生尝试过分期购物,近五成大学生曾遭遇过金融诈骗。而之所以陷入诈骗圈套,与超前消费、盲目跟风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不无关联。

大学生被金融骗局“套牢”,与学历情况及就读院校类别是否相关?答案可能让你大吃一惊。调研发现,遭遇金融诈骗的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学历越高越容易上当受骗的现象。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受骗占比分别为60%和59%;本科生受骗占比为46%;本科以下学历(大专生、高职生为主)受骗占比为52%和36%。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存在超前或者高消费行为。报告显示,有过分期购物经历的受访者遭遇过金融诈骗的比例相对较高,比没有分期购物经历的受访者高出一倍。

此外,遭遇过金融诈骗的比例,也随月购物消费金额(基本生活支出之外)的上升而增加,月购物消费金额为 3000 元以上的受访者遭遇诈骗比例,较 500 元以下高出八成。

多位专家认为金融诈骗与个人消费习惯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现在对物质需求的渴望度上升,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他们往往会在超前消费或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方面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对于生活费用预算有限的学生群体来说,他们不得不去寻求借贷来满足消费需求。然而,在互联网上申请贷款会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也很容易让骗子趁机利用从而导致被骗的概率增加。

此外,报告中还公布了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高发场景的平台,其中“网络诱导投资、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网购刷单”“信用卡/网贷套现诈骗”为四大典型场景,占比靠前,“培训贷款”陷阱也是常见的诈骗套路之一。平台方面,51.0%受访者表示在社交平台遭遇诈骗,28.2%的受害者在短视频平台遇骗,31.4%在电商购物骗局中资金损失。

虽诈骗频发,但是大多数的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比较高,统计显示,75.2%的被骗大学生会选择及时收集证据报警维权。

就反诈骗知识的获取和培训而言,大学的老师仍然是第一手反诈骗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其次则是媒体报道、网络图文宣传和公益广告。一项调查表明,约五成受访者认为亲戚朋友和网络短视频、金融机构、公益机构的线下宣传也有助于相关知识的传播。在被问及是否认为大学生需要接受金融知识和反欺诈相关培训时,85.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必要。

要想让大学生真正逃离欺诈的“魔爪”,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社会层面,应该对于各种欺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在学校层面,应该尽到对大学生的教育义务,定期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让大学生提高防骗意识和反欺诈意识。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更应该多了解反欺诈的相关知识,对于自己的隐私信息绝不轻易透露给他人,这样才能让骗子永远都没有可乘之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