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管理学科再造研究
西沐 路昕
内容摘要:新时代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已经给艺术管理及其学科建设与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问题。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艺术管理面对的是多维度、综合性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不仅是新需求的不断涌现而产生的适应问题、知识结构的适配、内容的生发整合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问题,还有科技融合带来的发展路径问题。艺术管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新的重构与再造,已经成为当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文章在研究数字时代的艺术管理的新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分析了艺术管理新的发展逻辑、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架构、新的研究范式、新的学科系统与体系及新的发展取向,指出了艺术管理学科发展不仅仅是基于数字科技和技术维度的创新适配问题,也不能依赖传统学科体系中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而是要在新的现实背景条件下形成新的系统性学科思维,从而进一步建构与深化艺术管理学科研究范式及学科发展的再造。
数字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给艺术管理及其学科建设与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当然也是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它所面对的发展的可能性是系统的、多维度的,不仅有新需求的不断崛起问题、知识内容的整合问题、方法论的创新问题,还有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配的学科体系与结构问题。可以说,新时代、新形态的艺术管理如何进行新的重构与再造,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现实课题,不可能回避。
一、新的发展背景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创新发展,无不是历史与逻辑的一种有效统一。也就是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是学科内在发展逻辑与规律驱动及时代背景的影响结果。所以,研究分析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探讨分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在研究审视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现状与趋势时,其本质是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状态进化研究,在分析研究其现实状态及表现过程中,应该明确的是不同状态及其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如何产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研究其发展的时代背景。
1、美学转型使得艺术管理哲学出现转变
在当代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美学观念的发展与研究都已经产生了重大的转变。美学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关于美与善的趣味的哲学理论,由此所带来的涉及社会文化及学术研究领域的诸多问题变化值得重点关注。“全球化”成为了促成美学在20世纪以来发生转向的重要因素。从新时期美学的发展转型来看,对于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的论争尤为关注,两者的焦点主要在于实践和生存的美学本体论之争与现实性和超越的审美本质之争。在其论争过程中产生的新实践美学对于实践美学的物质性束缚进行了突破,将实践从物质性扩展到精神性范畴。[]从实践美学到超越美学,当代美学的研究探讨越来越关注个体的生存体验和文化感悟,多元文化语境与消费时代背景中对于经典文化的消解与市场消费观念的渗入,影响着基于个人感受和发展经验而形成的审美意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哲学存在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因为在传统的物质与精神二分理论框架下,信息的本质难以界定。在数字化背景中,传统美学中关于审美距离的判断也消弭在数字技术产生的虚拟性、沉浸式的交互作用中。同时,数字艺术所引发的审美泛化也体现出审美意识的深刻改变。首先,美学转型使得艺术管理哲学更加关注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和群体对于审美的理解和表达。其次,美学转型也促使艺术管理哲学对于社会公共责任的参与,艺术创作及生产不再是为了纯粹的审美感受体验,而是兼具社会意义和文化使命的公共活动,艺术管理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艺术活动的组织、运营、传播来实现社会文化进步、公众参与和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价值效用。再次,美学转型还强化了艺术管理哲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和跨学科融合的需求,当代艺术常涉及科技、人文、环境等诸多领域,这就需要建立更为复杂的理论支撑体系,来应对现实环境和挑战。
2、新消费催生了新的审美文化发展
传统审美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不断催生出文化新消费的新形态。消费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不仅表现为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审美行为,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文化、审美、商业和社交活动的边界不断模糊。正如德国美学家韦尔施提到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消费者在今天所表现出的“实际上不在乎获得产品,而是通过购买使自己进入某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在极度商品化的经济社会中,过度充裕的商品生产使得消费被贴上了多重的文化标签,并且早已脱离了其传统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而被赋予了更多符号性意义,消费本身也呈现出显著的审美化取向。费瑟斯通认为;“艺术已经转移到了工业设计、广告和相关的符号与影像的生产工业之中”,“任何日常生活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呈现,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消失了”。[]随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被打破,使得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世俗化与物化倾向,美不再是存在于传统美学概念中的纯粹形式,转而与生活中的物相交融,变得无法抽离具体的物质内容而存在。
在新经济与新的科技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在快速发展与转型,新的审美文化不断形成。在审美主义与消费主义及都市化潮流的融合中,当代中国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使得审美文化的走向日趋世俗化、工具化、碎片化、时尚化、新奇化、娱乐化、快餐化,并且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日常审美的泛化,在当代文化的自我解构中,新的审美文化不断生成并冲击着传统审美文化中关于美的概念、形式与价值认定,颠覆着那些传统艺术中关于永恒性、纯粹性、非功利性的判断。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的作用已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市场和消费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展示其对于审美文化的影响与重塑,因此新消费对于新的审美文化的催生与推动也就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下的一个必然趋向。
3、基础设施的变迁发展推动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
经济的不断进化、更迭与发展,需求的拉动,科技进步的推动及经济系统内在的驱动,都是其内在的基本动力。但在不同经济形态转型与转换的过程中,有一根本性的标志,那就是不同的经济形态一定对应的是不同的基础设施。因为,不同基础设施的建设决定了不同经济形态的生发。
(1)传统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计的保障具备重要的支撑和先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各类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同水利设施之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电力网络之于工业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转型和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之于生产力提升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会日益增强。因此,面对新的时代背景下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和需求,更要注重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补齐基建短板,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向融合基础设施的转变。
(2)互联网基础设施。伴随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数据与信息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基础设施的内涵也随之改变。与传统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为实现互联网应用所需的软硬件如信息通讯网络、用户设备、数据服务、软件技术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普及使互联网技术得以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提升其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优势,从而优化生产效率,形成高效、智能的新生产模式,继而催生出新的技术模式和产业模式,推动产业体系完善和结构升级。
(3)新基础设施。当前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数字化推动下的产业变革加速,统筹融合好传统基建的改造升级与新基建的发展建设成为关键。新基建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早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首次提出了“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2020年,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定义及范围,指出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以数字工程、产业经济数字化、数字经济创新为代表的新基建,相较于传统基建,具有更为丰富而广泛的内涵与范围,新基建催生出的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当下的生产生活,驱动和支撑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就是在为全面重塑生产关系、释放数字生产力奠定基础。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还是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都是在力图重塑一个更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社会基础环境,为数据要素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便利,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社会。[]
(4)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是经济社会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而能否及时、科学、有效的构建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关系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十四五”规划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引擎。因此,需要在新基础设施基础上,建构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以算力为基座,以元宇宙为中心的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和快速应用将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超过650万标准机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下的融合基础设施,不只是新技术应用和传统设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技术赋能下进一步深化了产业发展认识,挖掘和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运行效率和管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新的经济形态对艺术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是促进新形态艺术管理发展最为直接的动力。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而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收入达到12.18万亿,同比增长0.9%,约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十分之一。在文化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双重作用下,文化艺术发展的数字化浪潮已经到来,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联系融合日益紧密,消费结构快速转变,新的业态不断生发,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将涉及更多的行业及领域。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形成的新环境、新需求使得艺术创作从生产到传播,从展览展示到美育鉴赏,从交易流转到价值管理等各个部分所需要的是一个更为复杂全面系统的服务支撑体系,涉及到的更多是与市场、金融、产业、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问题。一方面,面对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作用;另一方面,面对数字化引领下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实际上传统的艺术管理和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在内容和模式上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这就迫切的需要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在面对新环境、新需求时针对艺术管理学科的系统架构、知识体系、研究对象、培养模式等关键问题的研究上具备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探索并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研究范式,以此来推动艺术管理学科的科学长远发展。
5、数字场景建构对艺术管理学科研究提出挑战
数字场景建构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与核心任务。所谓数字场景,就是指各类主体围绕一项或多项特定需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服务要素整合、业务系统集成、运营模式创新,提供实时、定向、互动、系统性数字化应用体验的场域。数字化场景作为连接数字技术与数字化需求的隐形纽带,拓宽了数据要素、数字技术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渠道。数字化场景的建构与出现可以说对新时代艺术管理学科形成了重大挑战,同时,也为新时代艺术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场景的建构使得新时代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及其生态建构发生了巨大的更迭与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传统艺术管理形态,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艺术创作过程的管理服务、艺术品的管理服务、艺术品呈现的管理与服务(包括空间的与环境的)及相应的支撑服务体系。而数字化场景的建构已经打破了这个格局,对场景化,特别是数字场景化及其建构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探索其内在要素、结构、功能、行为及发展的态势,为对其管理及运营进行服务,就成为新时代艺术管理的一个中心工作,也是数字化艺术管理的一项核心任务。
(2)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数字场景建构对艺术管理的学科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学科边界的扩展,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创新属性的强化。基于数字化场景来实现对传统艺术管理思维和认知的转变,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结构,着重增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特别是技术论、方法论、质性研究交叉融合以丰富学科研究的知识和智能结构。
(2)内容、方法、手段:数字化创新的底层逻辑造就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管理的研究和治理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内容和发展路径。需要关注由数字场景建构引起的对于艺术创作表达的方式、方法,新的艺术样态生成,新的信息传播手段等诸多问题。也包括适应新的数字化内容和发展需求的艺术管理教学体系和实践,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展完善。在建构学科体系,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标准时,需要积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合当代艺术管理学科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3)组织:艺术及其活动的组织管理是艺术管理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艺术管理活动需要在组织、规划中完成其预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数字场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应用深化,推动着新的组织管理机制生成。以前,艺术管理的研究组织形式主要是教研室,再往后是“产学研”的中心或工作坊,到今天是面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沉浸式研究探索,研究组织越来越综合化、柔性化、问题化与多元化。
(4)应用:数字化场景的建构和应用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探索过程,特别是数字化场景的建构缺失使得当前的数字化场景仍呈现出碎片化、离散化的特点,成为了艺术及其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阻碍,数字化场景的建构与应用是完成艺术产业新业态转型的重要支撑。因此,如何进一步建构与丰富数字化场景,发掘新的应用领域,就急需在艺术管理学科领域内展开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性研究。
二、新的发展逻辑
研究艺术管理发展的内在规律问题,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结合性研究。所以,在研究艺术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过程中,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发展的逻辑问题,是深入研究分析艺术管理内在发展规律的基本手段。
1、发展的战略过程逻辑
艺术管理的研究与学科建设,正在经历由传统形态的艺术管理向数字化形态的艺术管理转型,这是随着经济形态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认知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现实需求转变而发生的重大变化,这意味着与艺术管理相应的学科战略及其实现路径有了新的依托和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来建构新的学科发展的愿景: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来建构新的数字场景,并且围绕新的数字场景来建构与再造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前沿探索实践,这是艺术管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经历的一个阶段。
2、研究对象的变迁逻辑
艺术管理研究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迁:围绕艺术语言与表现的创作管理——艺术作品与空间的关系——艺术作品与环境的关系——艺术作品与场景的关系——艺术作品与数字化场景的关系——艺术作品与数字场景+生态的关系。随着当代艺术发展趋向和特质的不断演变,其内涵与边界也在随之变化,艺术在创作形式、语言表达、空间关系等层面愈发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特征。“综合起来看,当代艺术涵盖了在二元对立哲学观消解下的图像化、媒介化、互动参与性、公众性等对艺术本体超越的艺术形式”。[]艺术活动与新技术、新场景、新生态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当下跨学科研究普遍存在的基础上艺术管理研究对象与其相关学科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叠,这也造成了研究对象在形态、概念和范畴上的不断扩展与丰富。因此,就形成了从传统形态艺术管理到互联网形态艺术管理再到数字化形态艺术管理的基本发展图景,具体的逻辑关系见下图1。
(1)传统形态艺术管理。传统形态的艺术管理主要针对于艺术创作的过程管理与服务。在过去的艺术活动与管理实践过程中,研究往往侧重于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如艺术家的创作指导、艺术作品的策划展示等,再比如艺术管理在学科发展的早期专指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主要呈现为协调和组织群体来进行艺术生产,人们普遍引用的“艺术管理”一词,实际上是专指舞台艺术生产的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兴艺术形态的生发伴随艺术概念的不断扩展改变,使得艺术管理有了更多针对性的发展革新,艺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也催生着新的艺术管理形式,但就艺术管理的传统形态阶段而言,更为关注的是艺术创作及作品的艺术性价值和创造性表现的实现。
(2)互联网形态艺术管理。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艺术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艺术传播方式的时空局限,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艺术作品的展示、推广和销售,实现与受众和市场的直接互动。得益于快捷高效的信息流通,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以及更多样的呈现手段促使艺术作品的价值得以更大化的展现,影响并开拓了艺术管理的新路径,逐渐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治理方式。
(3)数字化形态艺术管理。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中,艺术管理与数字技术、数字化场景的结合生发出新的发展形态。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新基建的成熟为艺术管理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工具和平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下,艺术管理者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展示方式。另一方面,数字化形态艺术管理涉及数字艺术品、数字平台、艺术市场、数据分析、数字营销、数字教育等多个方面,关键是基于数字化现实和特征带来的艺术管理逻辑和思维的创新。
3、体系变迁逻辑
数字化不断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系统与新的形态,与这种新的形态相对应,建构和完善与之相适配的体系就成为了必然。
(1)由于研究对象的不断变迁,艺术管理研究的内容、体系、方法及创新实践也在随之变化。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相关研究论述较多,但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建构仍处于不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艺术管理作为交叉学科不可避免的与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间实现交叠和跨界互融。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在发展过程中也由最初的围绕艺术创作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转向艺术表达和传播的媒介研究、环境融合研究、生态研究等,大体可以归纳为艺术管理者及组织管理,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创意,艺术资助及运作机制,艺术组织及其活动传播机制,艺术接受等几类。而艺术活动实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艺术管理研究对象的内涵和范围也随之在不断变化。在当前艺术的呈现和现代化表达中,信息技术手段与其催生出的新媒介形态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画廊、博物馆、博览会、艺术基金等艺术市场样态到艺术教育、评论、传播、收藏等机制,艺术品及其行为活动已经与日常生活间形成了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市场和消费因素的影响逐步加深,并不断融促着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这就使得当前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的内容不断丰富,方法和实践模式也不得不随之创新变化。
(2)特别是数字场景的不断建构与探索,使得艺术管理的内容、体系与方法面临解构与重塑,即再造的重大课题。基于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场景的艺术产业正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带来的体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颠覆了大众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认知经验。数字技术催生出的新业态、新场景正在成为未来大众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揭示了艺术管理学科研究、艺术管理人才工作的创新基础和基本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于沉浸式、体验式、互动交互的数字化场景有深刻的体会和了解,才能对基于数字技术的新艺术形态开展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与实践。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的虚拟环境、网络文化等正在成为新的大众文化热点聚集区,与传统艺术不同,他们从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价值观念都与新时期的消费和生产紧密相连。新业态、新场景构造出的生活图景未来将成为艺术管理研究工作的主要阵地,面对多元消费文化趋向和数字化场景的生成应用,也必然会对艺术管理的学科交叉演进和知识融合创新提出更为复杂的要求。
(3)数字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进化,数字经济发展的形态不断由数字化形态向数智化形态转化,与之相适配的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也正在转向新的形态。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内涵是围绕数据资源化及数字资产发展的基础,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数据的开发与治理成为关键因素。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体系中,数据的公开、获取的便捷、应用的共享是基础,产业体系是核心,数字技术融合的体系进步是根本,数字治理是保障。数据已经作为一种新兴且重要的生产要素加入艺术生产的过程,数据要素的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正逐渐成为数字经济下的常态。
数智化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数字化来实现智能化的过程。数字时代的艺术管理也必须形成与这一趋势相适配的发展关系。从实体作品到数字艺术再到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其背后是底层的思考逻辑和生产逻辑的更新和发展。面对以语言模型和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以元宇宙和数字场景为核心的艺术展示及场景生态、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为关键的艺术品资产及其交易机制和艺术商业模式等方面的不断拓展演化,艺术管理也在逐渐生成新的形态。
三、新的发展动力与再造
(一)新的发展动力
数字经济背景下为什么艺术管理学科需要再造?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分析其深化发展的动力。概括地讲,艺术管理学科再造的动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需求的挖掘
新时期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对艺术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中国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建构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管理体系,展示出独具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品格与气度,更要把握艺术创新赋能国家文化治理,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对于艺术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首先,艺术管理活动与社会物质生产紧密相关,数字化发展对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改造提升造就了艺术管理体制模式需要不断健全完善,与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复兴,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深挖与当代性转化,对于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也要求更为高效、广阔的艺术管理模式与视野。第三,数字技术带来的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极大的改变了当代艺术创作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活。第四,文化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化。文化新经济下的文化产业化,文化与经济、科技的不断融合,造就了个性、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的艺术经营方式、市场营销模式、产品开发模式无法满足市场日益丰富的消费诉求。第五,人文社会科学面临全新的发展路径,在新时期新文科广跨界、泛融合的背景下,学科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研究对象和需求范式,需要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的认知方式和研究思路,艺术管理所需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急需建构新的模式和体系。第六,数字经济与疫情双重因素的影响加速了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催生了一大批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业态,也造就和衍生出了大量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需求。
2、数字科技融合的推动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环境中,艺术管理学科必须要顺应和把握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时刻关注新兴数字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例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下的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在数字时代中艺术产业拥有与其他行业领域跨界融合的无限潜力,艺术的发展变革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的改变着人们对于艺术的思维模式、感知体验、价值认识以及审美需求,不断描画着当代社会生活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图景。科技融合有效的推动了艺术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进程,数字技术的介入已经成为艺术市场、艺术经济、艺术教育、艺术活动等领域变革创新的基础力量。数字科技对于传统行业的变革,激发了艺术行业在展演方式、环境空间、交易模式、业态创新等方面的快速转变。基于数字化形成的新业态、新场景将构建出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同样也是艺术管理学研究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基础,这也不断促使着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构与整合。
3、新经济形态的生发
一般来讲,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数字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而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形态的生发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领域,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产业、市场间的融合不断深化、增强。新兴的业态和问题不断涌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体验带来了新的管理需求。这使得我们无法再继续依赖原有的理论系统和研究模式去把握和解析当下的新趋势、新问题,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固有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新背景下的各项研究内容和现实需求,以至于我们在面对一些热点问题和现象研究时,无法及时、正确的解析其真正内涵,更无法将其有效的融入整个学科系统的建设与创新。新经济不是对传统经济的修补和延伸,它意味着新的内驱力、资源特性、发展规律、产业体系和发展观念,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研究范式,建构起与新经济发展相适配的理论研究体系。
4、学科系统内在的驱动
(1)要素驱动。艺术创作、艺术市场、艺术机构、艺术受众等要素间相互作用、影响,特别是数字化的深化发展,数字化场景的建构,使得学科要素不断拓展与丰富,推动着艺术管理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发展趋向。
(2)结构驱动。学科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学科的系统结构。学科系统要素的拓展与丰富,使得学科系统结构也在不断复杂化,交互性越来越强,驱动能力得到了加强。当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创新涉及到学科系统结构的调整甚至重构,主要表现在学科新形态不断生发的同时,相关学科边界的逐渐拓展模糊,多学科间的融合趋势日渐显著,艺术管理的交叉学科和学科跨界特性不断增强。
(3)功能驱动。学科系统功能反映的是学科系统结构能力及其发展趋势。艺术管理的主要功能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改变。不仅限于传统模式对于艺术组织机构的管理,亦或是对艺术市场和商业运作的支撑服务,而是更为关注艺术创作、艺术品与社会文化、社会参与、环境生态、文化产业和艺术传播等因素的联系,特别是数字化创新驱动下,对于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数据信息综合处理能力的关注,使得艺术管理的功能不断拓展,也要求学科研究具备更广泛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智能结构与功能。
(4)行为驱动。学科系统行为是学科系统与环境不断互动的结果。由于环境的迅猛发展,学科系统行为的更迭与进化更加复杂也更加频繁,与环境变化频率的同频度也越来越高。数字化的深化发展,使得艺术管理学科的当代艺术管理创新越来越从传统的管理角色转向更为开放、共享的合作角色。这使得艺术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内容生产、行为策略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
(5)环境驱动。环境通过学科系统行为是影响学科系统进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的改变对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技术对于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影响着大众审美文化和消费需求,从而改变了艺术创作、传播、接受、市场的形态和方式,推动着艺术管理学科面向数字化手段、思维、需求的创新发展。
(二)再造及其手段
在上述动力的推动下,其再造的基本手段,不外乎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内生性的生发与再造;二是基于数字新科技的不断融合发展的创新与建构;三是跨界融合的创新发展。
1、新形态的创新
数字科技的融合发展为艺术管理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为解决以往困扰学科发展的各类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对于新兴市场需求、新业态、新消费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线形式的艺术展览、拍卖,网上画廊、数字化艺术品销售平台,网络社区、社交自媒体的传播与销售推广,数字艺术品、区块链技术对艺术品交易机制和艺术市场优化的创新驱动,这些新兴业态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艺术品的创作表达方式,更加剧了艺术资产、艺术体验、传播、教育、市场等层面的变革。
2、新形态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推动了艺术管理与相关多学科间的广泛互动和深化融合,不断提升着学科广度,拓展了学科边界。通过学科间的跨界融合,逐渐延展出艺术创作、活动组织策划、文化经营模式新的路径。
由于数字科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当代艺术越来越强调社会参与、市场融合、交互体验等特征因素,这使得艺术管理需要关注市场不断变化的趋势和相关策略研究,不仅在艺术本体层面的创新关注,而更多的是在社会文化层面、大众消费层面和文化创意产业层面的深度探索,以实现艺术管理学科助力艺术创作者、艺术组织机构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需求,推动社会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变革的重要价值。
3、新形态建构
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的建构与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同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建构。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新消费的深化发展,艺术管理学科的建构和发展理念需要进行新的重构和塑造以适应当下艺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的艺术管理理念需要更多的关注以人为中心的消费形态,特别是艺术与大众消费、文化产业、市场机制、数字经济等因素的关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推动艺术管理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多元价值的创造转变。(2)发展模式建构。发展模式建构是针对数字化时代的新需求,重新构建艺术管理的发展模式。传统的艺术管理模式在数字化时代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应对。新形态的艺术管理注重新的基础设施及平台化运营,建构以数字场景为中心的新发展模式,拓展公信力数字化、深度体验数字化,以及以人为中心、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创新趋势和策略研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环境和需求。(3)发展体系建构。艺术管理需要建构数字化背景下新的全面的发展体系。涵盖从艺术创作-艺术市场-艺术教育-文化政策的全链条发展,建立完善艺术管理的学科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机构和交流平台等,形成一个良好的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艺术生态系统。新形态的艺术管理需要一个新的体系来支持与保障其发展,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推动新时代艺术管理学科整体的创新和实践。(4)发展生态建构。在数字化时代构建艺术管理新的生态系统是保障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建立一个围绕数字场景建构的全面、共享、互动、多元的艺术管理生态机制,需要艺术管理中涉及的各个领域紧密的合作和互动,包括艺术家、艺术机构、观众、市场及支撑服务体系等。新形态艺术管理的生态建构旨在促进学科间的跨界融合,学科内部系统各要素的协调关系,形成科学性、整体性的综合进步,推动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管理对于艺术资源的创新能力、价值发现能力、开发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新形态艺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新的发展架构
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管理的再造,意味着基于数字基础设施这个前提,来建构新的场景,即数字场景,并围绕这个新的场景为中心,对艺术管理研究的战略、目标、方法、手段及其支撑服务进行新的建构与再造。
1、从数字基础设施到数字化场景
新形态艺术管理的发展进化,有巨大的社会需求,或者说是需求牵引的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数字化建设不断加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业态和数字化场景层出不穷,各类数字社会服务日益普惠便捷,数字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场景的构建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其关键在于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完善升级。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我国5G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得益于5G的高效数据传输速率,极大程度的打破了艺术创作交互中的时空界限,保障了线上展播、高清声像、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数据传输需求。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球数据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接近50%。数字化和低碳化正加速驱动算网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从连接到算力”的演进,其根基是融合新型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算力网络也因此应运而生。产业界携手创新,在切片、TSN、云网融合、网络智能自主进化、算力网络等技术方向上共同发力,以期达到“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的目标。[]
经济建设的转型升级叠加疫情因素的影响,加速了数字化对于大众日常生活的嵌入,影响并改造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艺术、旅游、娱乐等领域,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艺术创作、体验、传播方式正成为常态,从创意到消费的文化生产价值链正在面临数字化的重塑。基于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新科技的广泛应用,艺术家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和数字设备,可以将创作过程进行信息化、数据化处理,进行数字化的再创作。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艺术家更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改进创作过程,并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融合体验提供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更为高效的传播方式,数字化场景的构建也使得艺术创作、艺术品运营过程得以被更高效、更完善的捕捉、记录与服务。
2、从数字化场景到数字场景+生态
数字场景的构建不能依赖单一维度的创新,它需要完整的生态系统支持。数字场景形态下的艺术管理生态具有全新的架构和内涵。数字场景和生态建设是形成艺术管理新内涵的基础。数字场景和生态概念的架构体系,是在艺术管理的过程中,艺术管理对象、艺术管理主体、艺术管理受众等要素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智能技术手段,进行链接、沟通、互动与交易等活动,形成围绕艺术组织活动而相互作用、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它涵盖了艺术创作的商业与非商业化过程,涉及艺术创作及其规律,艺术创作及其资源管理,艺术品及其资源商品化、资产化运营管理等知识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分化形成的艺术学科本体和相关艺术管理学科、艺术经济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
3、从数字场景+生态到艺术管理再造架构
(1)创作管理形态。传统的艺术管理是从创作的过程管理与服务开始的。在现代艺术管理中,针对于艺术创作过程的管理方式与策略,涉及了在数字技术环境和条件支持下,通过技术的融合应用与创新,对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管理与重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工业生产体系和大众文化消费都深刻影响着艺术创作的内容、形态、手段,组织化的艺术生产方式更倾向于大众审美的趣向,并注重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艺术管理发展也就体现了由个体性创作到群体化艺术生产的过程趋势。融入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智能交互等应用技术的艺术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艺术创造力,扩展艺术形态边界,探索更具前瞻性、独创性的艺术作品。这种颠覆式的创作形态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数字技术显著降低了制约艺术创作的技术门槛,关于内容创作的管理和关注则显得愈发重要。
(2)艺术品管理形态。艺术品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一是艺术品物理特征与特性保持保护管理;二是艺术品展示过程中的保护管理;三是艺术品的流转过程的保护管理;四是艺术品消费过程中的服务,如集中保管、修复等服务。艺术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存在,这个时候其管理的形态就不断在展开。
(3)空间管理形态。空间管理的引入是传统的艺术管理的一次重要的拓展,它将艺术管理从创作的过程管理与服务拓展到审美消费层面,即艺术创作+空间管理服务成为其研究的重要对象。随着当代艺术形态的不断更新,无论是表演艺术还是视觉艺术,各类艺术间的边界在不断扩展,发展趋向于多元融合。艺术从特定空间广泛的进入各类公共空间,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艺术与商业、市场、消费、金融等因素的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传播和运营模式。而在数字化场景下需要通过对于艺术创作中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利用科学的组织运营方式,高效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对于空间的管理更多需要关注如何选择和利用多样化场域和与其适配的艺术作品形态,确保艺术活动顺利运转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艺术传播与交流。
(4)环境管理形态。环境及其管理的引入,使传统的艺术管理更加系统与完善,更加贴合不断发展的审美文化。从此,艺术管理不仅仅是研究艺术创作、空间、参与者的管理与服务,而且,其研究探讨的对象已经将与环境的协同融合融为一体。环境管理在数字化场景下有了新的理念,更加强调艺术、空间、参与者与环境的一体化、协同化与互动体验化。即在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环境的管理成为了艺术管理再造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场景管理形态。在新形态艺术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场景已经进入研究的重要领域。场景是解决在地、在线、在场的基本问题,尤其是解决公信力场景化与深度体验的场景化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场景成为了艺术管理再造架构研究探讨的核心内容。场景的概念是发展的,传统的场景是在指为了一个主题而搭建的现实场域,互联网的发展,场景又有了一个新的状态,那就是线上线下互动而形成的互动性场景。这种场景化概念,本质上强调的是在地、在线、在场,场景化主要是解决体验的感官性探索,这是场景管理形态的一个核心问题。
(6)数字场景管理形态。数字场景的建构可以为艺术管理针对实际需求提供更为多样化、多样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展览、表演等活动的物理空间的改造与创新形成的艺术组织与展示的新场景,尤其是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的线上虚拟空间、在线直播、远程互动、社群营销等提供的艺术体验与消费新场景,从技术层面来看,通过VR、AR、MR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具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和互动方式。传统的美术馆、画廊、艺博会、演出场所都可以借助数字化建构更为多样化的场景空间,跨越时空地域的限制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都是这种管理形态的一些具体应用。一方面,这种场景形态是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经能为构建数字化场景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条件,使得艺术活动能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实现更为丰富的表现,更为高效的传播和更具互动性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虚拟与现实的场景结合,数字化综合平台交互体验,为数字与艺术的创新融合提供了实践场域和展示空间。数字化场景不是简单的场景形态,而是数字化消费、数字化市场、数字化网链、数字平台、数字治理等一系列过程的产物。
(7)数字场境管理形态。从场景到场境意味着从场景化的“在场”到“在境”,不同于传统场景化对于感官体验的探索解决,在场境化的过程中,主要解决的是相近结构系统间的互动、理解与共鸣,是建立在沉浸式的场域中的理解、体验与互动。数字化场境是各类主体围绕一项或多项特定需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服务要素整合、业务系统集成、运营模式创新,提供实时、定向、互动、系统性数字化应用体验的场域。无论是数字化场景或场境,都是连接数字技术与数字化需求,实现数字化应用的重要载体与核心。
(8)数字生态管理形态。在新形态艺术管理的过程中,与数字场景管理形态、数字场境管理形态相对应的,其实还有一个与其相适配的生态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态的培育与发展,就不可能有数字场景管理形态、数字场境管理形态的存在。所以,在我们研究探讨新形态艺术管理的过程中,数字生态及其管理是一个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没有数字生态的建构,新形态艺术管理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字生态管理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大的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大系统的发展发育;二是学科的发展环境、现状、与态势;三是数字生态管理的支撑服务体系;四是数字生态管理的文化与环境建设;五是数字生态管理技术、手段与工具系统的支撑保障;六是数字生态管理过程中的治理。
在数字场景形态下,从数字场景+生态到艺术管理再造架构详见下图2所示。
五、新的研究范式
艺术管理是一门新的学科。 文化艺术需求的快速崛起,是一种特质非常明显的需求形式。 新消费的迅猛发展,使艺术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面对新的市场与产业基础。科技融合为艺术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基础设施,特别是数字化发展推动的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形成,促动艺术管理学科形态不断进化发展。新业态的不断生发形成,使得数字场景越来越成为艺术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与核心。艺术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推动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要求艺术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要有独立系统的方法论及其体系。
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管理发展的分析研究,毫无疑问已经从简单的系统分析阶段进入到了复杂系统分析的研究阶段。复杂系统的研究分析需要建构新的艺术管理的研究分析范式。
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对复杂系统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分析形态。根据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从传统学科形态转变为数字化形态,其研究的对象也在发生变化,并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之前简单的学科框架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环境及需求变化。具体分析逻辑见图3:
图3 系统分析逻辑图
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有自己系统的逻辑与风险结构、分析手段。一般来讲,在系统界定完成之后,系统分析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系统要素分析:主要是分析系统内的要素及其组成;
(2)系统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3)系统功能分析;主要是分析系统结构基础之上系统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即系统对外部表现出的作用、效用、效能或目的。的能。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4)系统行为分析:系统行为是系统中的状态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系统行为可以是指数型增长、指数衰减、S型增长、振荡等系统行为的组合。
(5)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界相关因素的总和。系统和环境之间不断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系统论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艺术管理学科系统的研究分析,就必须以系统分析的方法为基础,来不断建构自己的方法论。
2、平台化分析研究
为了适应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管理系统研究的复杂性挑战,需要借助平台化研究的综合创新能力。基于数字技术的平台化研究能够将各类资源、数据进行整合,并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资源研究开发工具,综合性平台的系统逻辑结构见下图4。艺术管理研究通过综合性平台功能可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价值:
图4 平台化系统结构图
第一,强化数据整合与处理能力,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新机遇,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对于数据的使用、挖掘、共享将为文化艺术行业带来更大的溢出效应。对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而言,其三大核心要素为算法、算力、数据,而关键在于对数据的开发处理能力。大数据生态的构建日趋完善,但相对缺乏与艺术管理进行紧密结合的研究实践,艺术管理学科发展需要与数字技术形成同频共振,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更精细的研究问题划分,更精准的艺术生产需求,更高效的艺术传播方式,更科学的艺术管理体系。
第二,形成协同发展和共建共享的研究机制,加强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平台化研究可以集合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组织机构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知识和经验共享,深化各学科领域间的碰撞融合,积极应对新问题,加快艺术管理学科创新发展。
第三,平台的创新创意与实践探索价值,平台的互动、交流、合作机制有利于实现数字艺术创新传播效能的最大化,通过艺术家、消费受众、艺术管理人员跨区域、跨领域间的交流协作,激发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组织活动模式的产生。同时,平台化的研究模式有利于发挥其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对研究实践中的新问题,复杂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索突破,以有效应对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复杂性,促进艺术管理学科全方位、整体化的发展。
第四,平台的知识体系梳理与结构化分析作用。平台化研究能够对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系统化梳理,及时吸纳新的知识内容和实践经验,继而在形成平台内在系统的逻辑性架构同时,为发现和解决更为宏观的学科系统问题提供新的导向,同时在平台化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有利于发现艺术管理学科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新的发展方向。
3、基于平台的系统集成研究分析方法
在平台机制的基础上对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系统集成,形成适合于数字背景下艺术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独特分析方法,即平台系统集成方法。具体见图5。
图5 平台系统集成方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图
平台系统集成方法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基于集成创新原则而建构的一种方法论。这一研究分析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有四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一是新形态艺术管理及其学科研究是基于综合性服务平台与体系的支撑服务而展开的,即综合服务平台是新形态艺术管理及其学科研究的基础;二是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研究可以界定为一个系统,而且可以按照系统论的分析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三是新形态艺术管理及其学科研究是基于数字场景建构为中心展开的,也就是说,数字场景是新形态艺术管理及其学科研究的核心,即是面向数字场景的方法论;四是平台系统集成方法是面向具体数字应用场景,并以问题为导向,是实现系统高效运行与数字场景综合价值不断优化的方法。实现平台系统集成方法的技术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与云服务是这一分析研究的基础。
由上图可以看出,平台系统集成方法理论强调将多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整合集成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中,通过相互作用和协同集成效应来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新的研究范式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与云服务等技术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实现对艺术管理系统的全面综合的理解优化。在艺术管理学科的研究中,系统集成理论可以应用于多个层面,包括艺术创作、市场推广、艺术组织、艺术教育、艺术市场、文化产业政策等。
大数据对于艺术管理应用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为艺术管理活动的策划、组织、决策提供更为严谨的数据支持;促进艺术生产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完善艺术市场相关机制建设,促进艺术投资、艺术金融的健康发展;为艺术传播和营销提供精准的信息导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处理,如艺术品信息、价格指数、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消费行为等,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及时深入的洞察艺术市场的需求动态,为艺术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艺术活动的社会文化效应和受众满意度。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可以作用于艺术管理的多个领域,如辅助创作、智能传播、情感分析、信息交互等。通过对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对大量的艺术管理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如以ChatGPT、Google Bard、Bing AI为代表的AI工具,同期国内也出现了诸如复旦大学的“MOSS”、腾讯“混元”、阿里“通义”、华为“盘古”等类似的大语言模型。还有以Midjourney、DALL-E、Imagen、Stable Diffusion、Adobe Firefly、文心一格等为代表的AI绘画或智能工具,不仅可以实现图像、声像的修复和增强,还能够根据文本内容自行绘制、修改和生成图像,具备了灵活便捷、语意生成、智能修复、声像集成、深度学习等特点。
区块链与元宇宙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除了其本身的基本特质外,其中,NF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机制,它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铸造机制。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机制的NFT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数字化进程的基座技术是区块链,而数智化进程的基座技术是元宇宙。而元宇宙的技术支撑,是一种融合式的技术集成。是由算力为核心来支撑极致体验、服务云计算,由数据生产支撑的大数据体系,由数据获取技术支撑的物联网,由数据传输技术支持的移动网(5G),由模型/算法支撑的人工智能,由信用传递的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而形成的技术集成能力。在NFT不断兴起之后,很多概念与探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区块链、WEB3.0、元宇宙等,特别是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元宇宙及其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元宇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并行的虚拟世界的简称,这个虚拟世界是以技术手段作为保证的,能够承载内容且具有应用功能,是一个系统、方案与机制,甚至是生活方式。
云服务则为艺术管理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和算力支持。相关研究的开展可以利用云服务建构艺术管理系统模型,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从而对研究对象、研究数据、研究结论进行全面的比对和把握。
综合来看,以平台系统集成方法理论为基础的艺术管理学研究范式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与云服务等技术,可以实现对于艺术管理学科复杂性系统的深度解构,以及新形态艺术管理系统的全面分析与优化。平台系统集成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建构的数字基础设施,建构是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基石,整合集成系统方法、平台方法、生态方法而形成的。作为新的研究范式是一个方法论平台,它包含了场景建构分析方法、创作管理分析方法、艺术作品管理分析方法、艺术空间管理分析方法、艺术环境管理分析方法、支撑服务管理分析方法及贯穿各分析方法其中的计量分析方法等。
六、新的学科系统与体系
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管理的发展研究,需要新的系统的建构。主要是由于数字基础设施与艺术管理研究对象及研究手段的不断跃迁,导致了艺术管理系统本身的建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艺术管理系统本身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架构形态。这个新的架构与传统艺术管理的系统形态,有了非常大的区别。这就需要研究者面对艺术管理系统新形态的内涵、要素、结构、系统功能、系统与环境关系、系统行为的特征与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析。
也正是由于艺术管理的系统出现了新的跃迁与更迭,基于艺术管理新系统基础之上的学科体系以及实践体系等等,就面临重新解构与重塑的现实需求,以便形成与新架构形态相适配的新体系。这也是艺术管理研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必须要探讨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1、艺术管理的学科边界
研究分析艺术管理的学科边界,就要将其置于艺术教育进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考察。艺术管理是艺术及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艺术发展与艺术教育进化过程中不断成长与完善的。通过分析艺术发展与艺术教育进化的历史进程,就可以明确艺术管理及其学科的基本边界。具体可见下图6。
图6 艺术教育的学科形态及其边界图
从上图6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学科形态及其边界的一个进化发展过程,其基本的学科形态可扩展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艺术学科本体类别教育。在传统的细分化、专业化教育培养体系下,艺术学科本体类别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与重点。随着科技及人们需求的发展,细分与综合式的分化成为艺术学科进化发展的动力。这一板块下关注的是艺术创造及其规律的研究,是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
第二板块是艺术管理学科教育。随着艺术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以及相关支撑服务机构与体系的不断独立发展,需要相应的艺术管理学科教育来为这些机构与体系服务,这个时候,就需要积极地发展艺术管理学科的教育,培养相关人才,建构相应的形态,支撑与服务大众的需求。与此相对应,这一板块下关注的是艺术创作及其作品与资源的管理,是一个可以为商业化的服务,但又是一个非商业化的管理过程。
第三板块是艺术经济学科教育。随着科技进步与新业态的不断发展,艺术资源商品化、资产化的趋势明显,艺术资源及其服务的平台化、产业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及社会潮流,与此相对应,积极发展艺术经济学科体系,培养与现实需求相适配的人才体系,这就需要重点发展艺术经济系统形态及其体系,这一板块下关注的是艺术作品及其资源商品化、资产化问题,包括艺术商业、艺术市场、艺术产业、艺术金融及艺术科技的几大部分,是一个商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只有明确了艺术管理学科的边界,我们才能够进一步研究探索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的系统与体系,而不是把所有的与艺术相关新生发的学科与实践内容,都一股脑地纳入到艺术管理这个新兴学科之中,这也是目前艺术管理学科研究探索杂乱而又没有清晰逻辑的根源所在。
2、艺术管理学科系统与体系的生发维度
艺术管理的生发与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特定的条件与因素,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的系统与体系更是如此。在研究分析艺术管理学科系统与体系的生发维度的过程中,我们将其总结归纳为“三层八维”。具体见下图7。
图7 艺术管理学科生发的维度
上图7所示的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系统与体系的生发维度模型,其基本的内涵包括三个基本层面八个基本维度,即三个基本层面:传统形态层、互联网形态层、数字形态层;八个基本维度:创作管理维度、艺术作品管理维度、鉴赏管理维度、空间管理维度、环境管理维度、场景管理维度、数字场景管理维度及生态管理维度。图中的每一个层与维度的交叉点都是学科的生长点,每一个生长点会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成为与形态层与学科维度相关的一个学科群。有这些学科群不断生发与延伸而组成的学科系统,就组成了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系统与体系。
3、艺术管理的学科系统建构
艺术管理的发展,首先是艺术管理的学科系统建构与发展,没有相应的学科系统就无从谈起学科体系及其建设。艺术管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同样艺术管理的学科系统也是一个不断生发与更新的形态,更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的系统状态。下图8就列出了新形态艺术管理的学科系统的基本构成。
图8 艺术管理学科系统建构图
从上图8可以看出,新形态艺术管理的学科系统是由三个基本系统构成的,即传统艺术管理形态、互联网艺术管理形态、数字艺术管理形态。其中,传统艺术管理形态中的创作管理主要解决艺术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品管理主要解决艺术品存在状态的问题;鉴赏管理主要解决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艺术空间管理主要是解决艺术与空间的关系问题;艺术环境管理主要是解决艺术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互联网艺术管理形态中的应用场景管理主要是解决场景运营管理的支撑服务问题,这里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线上场景应用、线下场景应用及线上线下结合场景应用。数字艺术管理形态中的数字化场景管理主要是解决艺术与数字场景的关系问题,核心是数字场景运营管理的支撑服务问题;数字场景生态管理主要是解决数字艺术场景与生态建构的关系问题,核心是数字化场景的生态化运营管理的建构与支撑服务问题。这三种形态是一个进化发展的递进过程,是一个共生的状态,不是一种更迭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共生的状态有主次与主导关系,有此长彼消的现象,有在共生过程中融合变化的发生,因此这种关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不是简单替代的关系,是一种有着明确发展趋势的融合进化的状态。
4、艺术管理的学科体系建构
在分析研究了艺术管理的学科边界、学科系统与体系的生发维度及学科系统之后,进一步研究探讨艺术管理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就成为了可能。事实上,与艺术管理学科系统的进化发展相对应,艺术管理的学科体系也有相应结构的体系建构,即传统艺术管理体系、互联网艺术管理体系及数字艺术管理体系。具体见下图9。
图9 艺术管理的学科体系建构图
从上图9可以看出,与传统艺术管理形态、互联网艺术管理形态、数字艺术管理形态相对应,艺术管理的学科体系也有传统艺术管理体系、互联网艺术管理体系及数字艺术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构成。其中,传统艺术管理体系包括创作管理体系、艺术作品管理体系、鉴赏管理体系、空间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场景管理体系、数字场景管理体系及支撑服务生态管理等。互联网艺术管理体系包括线上场景应用管理体系、线下场景应用管理体系及线上线下结合场景应用管理体系等。数字艺术管理体系包括数字化场景管理体系及数字场景生态管理体系等。特别指出的是,与艺术管理学科系统相对应,艺术管理学科体系的建构不是单一维度的一个形态,而是一个融合共生的学科体系状态。这主要是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也是由艺术管理学科系统发展的这种特殊性所确定的。这种学科体系的建设的多样态、多层次、多元化的状态更加展示了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体系建设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这种丰富性与复杂性,一方面增加了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对艺术管理学科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这对于艺术管理学科体系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更是进一步建构中国式艺术管理学科体系的一个大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抓住艺术管理学科体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把中国式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体系的建构工作做实,做得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七、新的发展取向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管理学科再造战略是有其内在机制的,具体来说,其发展的机制有三个:一是跨界融合机制;二是分化细分机制;三是综合发展机制。为此,这三个基本机制就导致了其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有三个:
1、横向的拓展
艺术管理学是为顺应艺术及其学科发展,由艺术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学科。交叉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基于两种力量,即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走向成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某种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作为兼具科学和艺术属性的特殊管理形式,艺术管理天然具备跨学科融合的特性。既要利用科学化、系统化的知识技术手段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生产活动,体现出其管理行为的逻辑性、技术性特征;同时艺术管理作为艺术活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要遵循艺术活动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精神内涵,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离不开艺术学、管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方法、技术的深化应用融合。
综合来看,当代艺术在形态特征、创作、传播等层面上的变迁并没有改变艺术生发的实质性内涵,艺术管理的最终目的仍是围绕着艺术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其价值在于利用科学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以更广阔的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手段来实现艺术创作和传播活动的最佳效能,推动文化艺术行业的繁荣创新。而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学科间的跨界融合为当代艺术管理学科系统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共同驱动着当代艺术管理新的发展与演进。
2、纵向的深化
在艺术管理学科再造战略中,需要对艺术管理学科内部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专业细分细化。随着艺术创作与大众生活的不断融合,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之数字技术广泛嵌入艺术活动的各个领域,使得艺术管理在原有学科研究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不断进行专业分化与系统化,进一步在完善艺术管理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与剥离相关学科内容与形态,不断丰富完善学科体系。如基于艺术活动实践和市场需求产生的艺术经济、艺术市场管理、展览类艺术管理、文化机构管理、生态运营管理等,要区分商业与非商业,艺术管理虽然不介入商业盈利运营,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管理不能为商业运营提供支持服务。只有这样的专业细分与界定,才有助于满足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需求,也展示出艺术管理研究对相关知识领域的不断深化完善。同时,在纵向深化的过程中,需要对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进行更完善的思考和探索。关于艺术管理的核心内容、模型和架构体系,以及应用于艺术管理领域的研究方法等。
另外,开展对艺术管理实践的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通过对成功的艺术管理案例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汇总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为艺术管理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纵向深化还需要加强对艺术管理专业化教育的发展和改进。纵向的深化旨在进一步激发艺术管理学科的内在动力,加强对不同领域和问题的研究适应能力,为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强、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3、纵横的融合
数字化推动下的学科融合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注入了新的动力,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从数字化形态到数智化形态的深化发展,在通过大数据、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并且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产生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制的不断融合从而促进形成全要素、全方位的数字化时代的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研究体系。数字时代的新形态艺术管理学科发展不仅仅是基于数字化创新带来的技术维度的思考,而是要在新的现实背景条件下形成新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科思维,强调艺术管理学科的泛在融合与纵深发展。以满足、丰富社会多元文化需求的艺术服务供给为前提,以数字科技融合为抓手,以提升学科研究与实践的文化资源创新能力和文化价值发现能力为目的,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使命,紧密联系大众文化消费诉求,在艺术创作及其活动的管理研究和实践中谨守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不断提升管理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组织运营效率和水平,完成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管理学科的再造。
结 语
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管理学科再造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依赖对于既有体系的简单修补,需要实现在理论战略层面上真正意义的重塑与建构,即建造。艺术管理学科再造不是一个现实现象,而是具备自身内在深刻而又复杂的发展背景。只有真正的从哲学层面剖析其发展的根本问题,才能系统地认知把握艺术管理学科再造这个学术命题。
研究艺术管理学科再造问题的几个关键点在于:学科发展所面对的基础设施的发展变迁;数字场景建构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艺术管理系统的发展不断多元化、丰富化;建构与新发展动力适配的体系越来越急迫等。这些关键问题既是认知艺术管理学科再造的关键,也是艺术管理学科再造的重要路径。只有深刻理解艺术管理学科再造的基本逻辑,才能更好地分析研究其深化发展的动力、体系建构与战略发展取向,更好地为建设新形态中国式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系西沐在2022年12月15日中国美院召开的“未来时态”第二届“长三角艺术管理教育联盟大会论坛上的发言整合整理)
参考文献:
[] 胡友峰.超越美学:一段论争史—兼评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论争的得与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 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P31.
[] 黄奇帆.新基建正全面重塑工业时代形成的生产关系,构建全新的智慧社会.[EB/OL].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699344.
[] 闫国.论当代艺术管理研究对象及方法[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5.09.
[] 王文章.艺术管理概论[J].艺术评论.2009.07.
[] 田川流.艺术管理的当代使命与基本原则[J].艺术教育.2007(8).
[] 西沐.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J].齐鲁艺苑.2021.10.15.
[] 网络之光点亮数字来.[EB/OL].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11/t20221114_230452.html.
[] 王喜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兴通讯技术.2022,28(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R].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 张颖春.创立交叉学科的动力因素与社会条件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48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