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无问西东,黄酒和梅酒这两大中国古老酒种,终于卷了起来!
7月9日,在中国著名文化地标,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点将台的原址,黄酒领军品牌古越龙山与梅酒头部品牌梅见,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略合作签约暨联名产品发布仪式。发布仪式上,除了古越龙山&梅见联名产品“无问西东”的重磅推出,双方还共同宣布:两大品牌将建立酒业首个“无边界战略合作机制”。双方将进一步围绕产品创新、品牌建设、餐酒融合、消费场景塑造等方面相互赋能、共商共建,合力推动黄酒与梅酒这两大本土原生酒种的世界级复兴。
往事越千年,古酒正年轻。越王点将台下,梅见和古越龙山正在形成一个理想共同体。此举也向外界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接下来,黄酒和梅酒这对千年“酒搭子”,将如何联手释放头部效应,围绕年轻化和国际化战略玩出怎样的花样,值得外界期待。
“无问西东”,一份有关东方酒饮精神的礼物
作为中国两大原生酒种,梅酒与黄酒有着悠久的品酿历史,也氤氲着东方的风雅精神。其千年品酿史,本身也是一部以酒为媒、以酒载文的中国文化史。
从酒种的物性特征讲,黄酒和梅酒都有着温婉微醺的品饮感受;从精神感知的角度,这两个酒种充分承载了中国文化的风雅精髓。围绕这两大酒种的品饮轶事,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汗牛充栋,在华人文化圈影响深远,是世界各地众多酒种中为数不多的“有故事”的酒种。
外界看来,同宗同源的文化向心力,让古越龙山与梅见的此次合作,俨然一场高山流水式的双向奔赴。
一个是系出东部的黄酒头部,一个是产自西南的梅酒佳酿,两大贯穿中国文化史的“液体黄金”,产品气质契合,品牌精神主张上也有着相通之处。因此,本次战略合作,也被业内看作黄酒与梅酒这两大千年古酒在新时代的首次同频共振。
据介绍,本次双方联名产品“好酒无问西东”,其命名既有两家酒厂在地理位置上的一西一东之意,也抓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风雅理念:“无问西东”本意是心之所向,纵情向前,本次“无问西东”联名款,也隐喻了这一中国文化人天然向往的精神原乡。
东方液体黄金,千年古酒破解年轻化命题
在过去的一个时代里,中国酒业的叙事多以烈酒为主,但近年来,伴随新生代消费群体在饮酒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代际变化,梅酒、黄酒等古老酒种正在迎来“微醺时代”的消费红利——在当代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中,“小酌雅饮”正在逐渐取代“大醉酩酊”,悦己的酒饮消费诉求开始大于父辈们的被动应酬。《2022年低度酒饮趋势报告》显示,包括青梅酒、黄酒等在内的中国低度酒市场,到2025年预计将超过7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
显然,酒饮市场的种种新趋势,为黄酒和梅酒提供了全新的市场表达空间:如何抓住历史性的市场机遇窗口期,事实上,围绕年轻化、国际化两大战略推进古酒新生,正是古越龙山和梅见近年来集中突破的课题。
2022年,古越龙山提出年轻化战略,携手现象级舞蹈史诗剧《只此青绿》,推出联名产品“只此青玉”。随着剧组的全球大规模巡演,拓宽了黄酒的消费受众。此外,古越龙山还通过社交媒体面向全球年轻用户充分打开自己,设置中央酒库、鉴湖酒坊、工艺浮雕厂等打卡点培育网红直播基地,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与之同时,梅见也从产品定位、文化表达、餐酒融合等方面入手,开启了中国梅酒的振兴之路。基于东方原生风土,聚焦“中式佐餐酒”的产品定位,梅见打造了东方经典系列、东方梅香系列、东方风土系列和东方稀有系列的产品矩阵;同时依托传统文化母体,通过梅见夜宴、梅花宴、东方梅酒节等IP活动,将雅饮场景融入当代人生活日常,力图把传统文化的厚重感转换成日常生活里的亲近感。
古为今用,古味新生。两大品牌沿着既有的人文脉络出发,在产品、品牌、场景等多方面进行年轻化创新,在满足消费者饮酒新需求的同时,也正在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转译到新生代人群的生活日常。
东方风雅、头部联姻:“国酒振兴”的一出好戏
在国际烈酒品牌频频抢滩中国的当下,中国原生酒种如何进入到全球酒饮市场的主流语境?梅见品牌负责人曾表示,“中国酒就像中国的陶瓷、丝绸一样,是值得产品化、品牌化甚至全球化运营的一个品类”。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古越龙山和梅见也正在围绕各自的国际化战略展开各种尝试。
据了解,古越龙山近年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旗下三大高端酒系列已进军欧洲。今年古越龙山还将持续在海外市场举办“越行天下·只此青玉”品鉴活动,目前该活动已在日本和韩国取得了热烈反响。
梅见也已进入到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还频频代表中国梅酒走上国际舞台,从法国卢浮宫到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梅见正在试图融入欧美主流餐酒消费市场。
自古以来,美酒和美食都是一种跨越民族和地区、无需进行翻译的语言。在中国酒饮自尊自信的大趋势下,古越龙山和梅见正在以美食美酒为媒,将中国文化基底和东方雅韵传递出去。外界期待,以两个品牌此次无边界战略合作为起点,更多中国原生酒种能够携起手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方共同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一出“国酒振兴”的好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