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21日,“第十届‘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七十余位诸子学研究者会聚一堂,对“新子学”及诸子学的众多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在开幕式中,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高年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作为诸子学之革新的“新子学”理念在当代受到学界与社会的关注,有着悠久的诸子学研究传统的西北师大举办本次会议必将极大推动“新子学”研究。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方勇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新子学”提出至今已有十一年,“新子学”既是学术理念,又是文化立场,其活力之源就在于能适应时代需求。韩国国立江陵原州大学金白铉教授的致辞指出诸子学包含着和而不同的精神,“新子学”将此充分发扬,对于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有重要意义。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在致辞中认为各国应承袭自己的优秀传统,实现和而不同,诸子学中的相关理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及道家的遵道而行,它们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都极有利。
在三天的会议中,学者聚焦于诸子学及“新子学”的前沿理论问题各抒己见,所涉议题涵盖广泛,包括孔老关系与诸子学开端问题、诸子学的学科特质及文化意蕴的问题、“新子学”视野下各家研究方法革新的问题以及诸子各派的专题研究等等方面。
一、由孔老问题重审诸子学的开端及性质
“新子学”在学术和文化层面都强调“返本开新”的重要性,本次参会学者聚焦诸子时代的两位开创者老子与孔子,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探讨来把握诸子学之本根及其在未来的新定位。方勇教授主张在平视孔老的基础上重现诸子学本真的内在脉络,从而以独立坦然的姿态应对西方的学术与文化。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赖升宏阐发了“孔子问礼老子”一事的思想史意蕴,展示了二者应对“周文衰敝”思路差异及历史影响。上海大学宁镇疆教授则由孔老之前的“私家著述”现象重思诸子时代的开端问题,同时又提出老子与孔子都由周文化衍生,并指出这类新话题将有助于诸子学研究的开新。金白铉教授则由地域文化差异切入孔老问题,认为孔子受西周文化影响深刻而老子身上则体现了东夷文化的鲜明印迹,韩国又与东夷文化圈关系密切,故而老子与韩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浓厚亲缘性。赵逵夫教授亦由地域文化思考先秦诸子思想的起源与开端问题,深入剖析了老子思想与南北交界地区文化风俗的密切关系。
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志翔从先秦养老文化与春秋问礼现象等文化背影来解读孔老之间的互动,扬州大学讲师曾建华则依据叙事学理论审视孔老故事的演变,尝试对孔老“典故”进行叙事学还原,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小白则讨论了汉代以后的王权主义政治模式对孔老定位的影响,并提出了重现真实诸子学的可能路径。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张永祥论述了汉代儒道之争对中国文化格局的影响,并以老子“反者道之动”来解读儒道互补及“新子学”的超越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方达则以庄子为枢纽来剖析孔老思想的共识与分歧,以揭示先秦诸子学真实面貌并应对当代中西之辨中的“文明”问题。
二、诸子学的学科特质与文化意蕴
对诸子学的深入认识是子学开新的源头,本次“新子学”会议亦十分注重从整体上审视诸子学本身的特质与意蕴。
与会学者专门就诸子学这一知识门类的属性和特征展开讨论。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思禾梳理了先秦“子”之称谓的演变,指出东周时期学者称“子”意味着原来执政的卿大夫阶层分化为实际掌权者与知识的掌握者,故而诸子学的实质就是“精英主义”。西安翻译学院张涅教授探讨了诸子文本的客观形态与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的差异,包括其问题意识的特殊性、思想的流变性、认识的经验性等方面,进而提倡一种综合性及社会科学化的子学研究方式。上海电机学院讲师王泽宇反思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传统子学观的弊端,并主张发展“《子藏》学”来实现子学理论的革新。
学者亦致力于发掘诸子学的文化意蕴,使“新子学”助力于中国文化的开新。东北师范大学张洪兴教授研究了诸子学与古代道德生态的关系,继而提出在“新子学”视野下构建当代道德生态的设想。福建师范大学欧明俊教授由诸子学中的普适价值来探讨“新子学”的学术使命,他认为“普适价值”不是西方的“专利”,诸子学包含很多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方式与伦理命题,而“新子学”的学术使命正在于接续发扬诸子学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
“新子学”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尤其受到学者关注。上海大学郝雨教授认为“新子学”使诸子之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得以凸显,由此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源与核心精神内驱力。韩高年教授则认为诸子各派都关注到人内在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子学”有助于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实现人的现代化、达成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理工大学耿振东教授则重审“儒商”概念,重新探讨儒家与商业的关系,并展示了其它诸子学派中所蕴含的商业思想,为“新子学”与现代商业文化的对接开辟了道路。
三、“新子学”视野下诸子各家研究方法的开新
本次会议汇聚儒、墨、道、法诸子百家各派的研究者,众研究者在“新子学”视野下对诸子各派的研究思路展开了新的探讨。中山大学博士后孙广揭示了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子学化现象,提出了以子学理解儒学的新视角,南昌大学副教授王小虎则从孟子学史的个案切入,剖析孟学史中的子学视角、经学视角,进而认为“新子学”应秉持“综合创新”原则,促成未来孟子研究的“经学子学化”等转向。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助理教授黄蕉风则发扬“新子学”的“开放包容”精神,以墨家为切入点来揭示诸子学说中被人忽略的“宗教之维”。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刘洁则结合“新子学”中“务为治”的理念,尝试将老子与孟子作对照式研究,由此呈现出道家与儒家在求“治”上的相通之处。西北师范大学讲师刘阳杰探讨了梁启超在法家研究方面的旨趣与方法,展示了他对于“新韩学”的奠基意义以及其方法论与“新子学”理论的密切关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李桂生教授揭示了兵家与诸子的同质性,进而主张参照“新子学”理论,从理念、文本、内容和方法四方面创新兵学研究、构建“新兵学”。
四、诸子各派学说的专题研究
本次会议的讨论涵盖了先秦至魏晋的诸子学说。在道家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劳悦强教授针对《老子》第二章的义理脉络做了新的阐发,韩国成均馆大学朴荣雨研究员从隐喻投射的角度探讨《庄子》游的两种特征,中国传媒大学刁生虎教授从身体哲学的角度剖析庄子“畸人”说,扬州大学贾学鸿教授讨论了庄子与美国学者爱默生在美学观念上的相通性,西北政法大学讲师张磊讨论了庄子哲学所具备的独特人文精神。在儒家方面,西北师范大学董芬芬教授经过充分的考辨指出荀子所言《春秋》包括《春秋》经和《左传》,武汉大学讲师吴剑修讨论了《中庸》中的“诚”“明”概念,山东师范大学李华教授讨论了孟子学术与数术的渊源,西北师范大学讲师伏雪芹讨论了儒家《列女传》一书中传、颂、图之间的关系。在法家研究方面,西北师范大学马世年教授从写本学的视角讨论了《韩非子》中《初见秦》《存韩》《说林》等篇章的文本形态,针对一些争议未定的疑难问题做出了新的判断。在诸子学出土文献方面,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讨论了战国楚竹书《子羔》的思想史意义,从写本学视角探讨了子部典籍的成书过程,西北师范大学讲师陈丹奇则讨论了战国竹简儒家文献“异篇同卷”的特殊篇卷形态,并分析了其编纂意图。许多学者亦关注到中外历代思想家对诸子学思想的接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王俊彦教授讨论了越南黎贵惇与先秦诸子在气论上的异同,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山田俊教授讨论了永嘉学派的诸子学观念,清华大学孙明君教授讨论了陶渊明与先秦诸子的思想源流关系,贵州大学副教授赵永刚讨论了朝鲜半岛《孟子》学特色,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陈惠美探讨了清人辑法家类佚籍的成果。
在闭幕式上,方勇教授进一步阐发了“新子学”三重意蕴。在学术的层面上,“新子学”希望能推动当前诸子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对于诸子学,无论是哲学的方法还是文学的方法都难以穷尽其胜义,打破文史哲的界限才能为诸子学研究开辟新境界。在文化层面上,“新子学”意识到当前文化建设需要博取诸子百家智慧,它致力于为中华文化未来的发展开辟大方向。在文明互鉴的层面,“新子学”尝试从诸子学来把握中国文明的特质,以此呈现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与多样性,既从容地应对外国文明对我们的影响,又推动我们的文明去更深入地与其它文明交流。
本次会议的探讨十分深入,与会学者充分交流了意见,形成了观点的争鸣与思想的碰撞,为进一步的学术争鸣开拓了空间,对于诸子学的学术研究和“新子学”的理论建构有着重要推进作用。会议中学者借探讨“新子学”之机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做了深刻思考,对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做了颇有建设性的回应,学者以学术探索恢复诸子学本貌,又为诸子学赋予了时代的脉搏、造就其崭新的生命。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供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