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一、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指令性文件。但在规划布局过程中,许多县域区域规划以及地理空间划分较为单一,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问题频出。
(二)县域经济结构单一化
中国90%的乡村都是在县域,部分县城主要发展第一产业或与之相关基础性制造行业,第三产业及其他服务业较少,县城经济结构存在不协调问题。同时,县域间产业结构无法深入调整,未能实现结构互补,导致县域经济二三产发展滞后。
(三)县域经济科技含量低
由于体制、机制和历史等原因,科技创新要素、能力和成果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我国乡村地区以及县域地区内部教育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较弱,科研水平高的区域未能对县域形成足够的辐射、溢出和带动效应。
(四)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县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投入、金融机构贷款、农村集体投资和其他社会资本等,其中,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要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投资巨大,大部分县级财政难以满足县域公共事务支出的资金需求,同时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公共资源投放和利用仍未形成完整的营收闭环,致使社会资本对县域投资较为谨慎。
二、规划引领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在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明确县域经济发展定位
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在进行发展定位时,需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分析自身比较优势,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之下,与周边各县市合理分工,发挥区位、历史、资源、文化等优势,找准产业方向,合理确定发展定位。
(二)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大部分县域存在经济活动与人口向核心城镇集中的趋势,需要进一步构建以县城为重要节点、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县域空间格局。区域空间的要素流动和规模变化,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反过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同样能够影响区域空间内各要素变化。因此在规划中,合理布局与县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产业空间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构建三级城镇体系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县镇村三级城镇体系包括以县城为核心、乡镇产业为联动、乡村农业发展为基础的三级产业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基础设施均等化机制体制的构建等。构建县镇村三级城镇体系,有助于增强县城和中心镇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项目谋划是贯穿城乡发展的核心支撑
(一)谋划生态绿色低碳项目,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占比较高,生态本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宜居、农业绿色化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县域生态治理、绿色发展等方向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方向,此类项目以县级为单位可申报的国家资金方向和类型较多,县级政府应积极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整治、绿色发展等资金申报、资金奖补类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打好生态发展基础,谋求未来发展机遇。
(二)合理确定产业方向,合理构建县域产业体系,
1.主导产业项目集群化布局,支撑县域基本经济部类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集群化方式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以优势农业发展为基础,合理布局相关联的二产加工业和旅游、康养等第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项目布局中以规模化、品牌化、精品化农业项目为基础,布局产业集群园区项目,摆脱过去单一粗放式加工模式,引进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加工等产业链下游龙头企业,将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依托电商平台,发挥品牌效应,拓宽销售路径。
2. 积极谋划新产业方向,加大战略性、科技型项目储备
一是找准战略产业定位,谋划高质量项目。县域战略产业一般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重点以国家或者省市重点政策倾斜或重点扶持类项目为核心,高质量项目和企业的引进是一个新型产业或者地方一般优势产业发展成为战略产业,未来发展成为县域支柱型产业的前提。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谋划新产业方向。科技创新是一个区域,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县域现状优势产业相结合,积极与高校或地方科研机构在科技领域深度合作,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储备未来可能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口的新产业方向。
3.资金来源是保障产业项目运行的重点要素
主导产业相关项目主要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存在,直接引进龙头企业,当产业发展达到规模效应后能不断吸引上下游相关企业入驻。战略产业的发展一般以布局国家或者省市资金或政策扶持类产业项目为主,政府或者地方国企作为此类项目的核心主体,政府参与项目合理确定退出机制和路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机会产业项目大多属于纯政府投资类项目,对于创新和科技水平欠缺、投入较少的县域,很难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撑持。
(三)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打通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积极谋划交通设施项目,支撑县域经济走出去引进来
交通是县域和城市间联通的主要空间介质,同时也是县域范围内县城、乡镇、乡村联通的主要方式。对于以农业和加工业为核心的县域经济,交通基础设施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基础。尤其重大对外交通设施项目的谋划,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区域发展定位。
2.积极构建新型物流网络体系,扩宽县域农产品流通渠道
县域范围内物流体系的构建重点以保障本地粮食、加工等产品的流通为核心,一站式到达和快速收储运输物流体系的构建,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对外销售平台的构建,是县域物流网络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向,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3. 积极发展新式基础设施,变革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新基建的发展,正成为当下经济变革的新方向,县域经济的发展需用新基建来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信息化升级。在县域产业建设构建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
(四)合理布局乡村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
在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体系之下,布局“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各乡镇、各村在整个县域经济中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在细分方向上发展规模效应,在县域整体产业发展链条中合理定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几个村庄联合打造或以乡镇为整体,将一个细分产业做专做强,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
2.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
乡村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等乡村基础性工程的建设,是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县级政府可以乡镇为主体或以河流等空间要素为载体积极申报相关国家支持类项目专项资金,补足乡村建设短板。
3.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理项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向布局:打造乡村振兴责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能力;建设数字乡村平台,加快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加强人才体系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年轻人、退役军人、大学生等返乡创业;构建乡村文明体系提高村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等。(作者:崔俊婷 中建政研政府投融资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