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华熙生物(688363.SH)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6亿元,同比增幅4.77%,综合毛利率为73.80%。。
从具体业务看,原料业务收入5.67亿元,同比稳步增长23.20%;医疗终端业务收入4.8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3.11%;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19.66亿元;报告期内,华熙生物坚持长期主义,主动摆脱过去成功路径依赖进行变革,通过建立完善清晰的变革目标和实施路径,推动公司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华熙生物研发投入持续加码至1.87亿元,同比增幅4.04%,推动合成生物研发创新平台进入高效运营阶段。
合成生物是21世纪最具前景和潜力的领域之一。据麦肯锡数据,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各级政府也在陆续出台政策支持生物制造行业发展。
作为全球知名的以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华熙生物高度重视底层科技根基建设,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23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1.87亿元,企业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自2018年开始布局合成生物领域以来,华熙生物持续推动合成生物战略布局落地,聚焦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及相关生物活性物产业转化。
据半年报称,报告期内,公司在研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121个,研发进展包括:报告期内,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微交联透明质酸粉末产品 HyacrossTL200、Hyatrue®透明质酸钠(MDⅡ-L、MDⅡ-R)、 阳离子 HA、脂肽、酶法唾液酸、多聚寡核苷酸等已完成试产;红景天苷、甘油葡糖苷、人乳寡糖和肌肽等进入中试阶段;成功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构建了菌株基因组编辑工具,实现原始菌株的基因编辑及基因组改造,为透明质酸的合成机理研究及下一步提升产率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华熙生物北京合成生物学国际创新研发中心进入高效运营阶段,来自中国科学院、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的研发人员组建 5 个合成生物研发工作室和 1 个应用研发工作室。北京合成生物学国际创新研发中心目前已实现合成生物生产菌种的快速迭代,多个活性物质已完成小试开发并进入中试、功效评价或法规申报阶段。在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或中试成果转化平台的支持下,公司新上市BioyouthTM-EGTPure超纯麦角硫因、HybloomTM微真等4种生物活性物原料产品。
在合成生物研发领域,华熙生物继续夯实产学研,与江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和人乳寡糖生物制造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参与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针对“生物活性物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项目”签署合作协议;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华熙生物-山东大学干细胞与皮肤组织再生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公司延续进行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促进科研成果高质量落地转化。
此外,在产业布局上,华熙生物持续布局新产能、新平台,提升制造转化和产业转化能力。半年报显示,2023年下半年,华熙生物无菌级HA生产线预计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巩固其在HA最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济南华熙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投产后则进一步提升公司HA终端产品的产能;下半年海南华熙生物科技产业园(一期)也将正式投入使用,该产业园的启用将有助推动公司在医疗器械、再生医疗和国际业务上的布局。
报告期内,华熙生物研发团队力量不断壮大,专利申请数量持续上涨。据半年报显示,华熙生物目前拥有研发人员800余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申请专利801项(含发明专利637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395项(含发明专利260项,其中含中国发明专利255项,国外发明专利5项);本报告期,新增申请专利82项(含发明专利63项),新增已获授权专利58项(含发明专利51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50项,国外发明专利1项)。
目前,华熙生物已经成为集“研发创新能力、中试及产业转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三力合一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企业,逐步打造合成生物“生物智造标杆、全产业链标杆、绿色制造标杆”。
随着国家政策持续推动,生物制造快速发展,生物经济时代加速到来。依托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华熙生物将坚持长期主义,稳步推动合成生物成果落地,持续探索并引领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健康产业发展新路径,为人类带来健康、美丽、快乐的生命体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