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龙岗,我原本没有刻意留意这里的变化。但当我站在双子塔塔顶、漫步在低碳公园、参观了一些校园和研究院,我才发现,龙岗真的与10年前大不相同。”今年是土耳其摄影师Ugur Kayan来深圳的第10年,龙岗正是他的定居之地。
初秋时节,Kayan和其他7位外国摄影师用2天时间深度走访了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在他们的镜头下,拔地而起的高楼群、星罗棋布的街道和郁郁葱葱的城市公园……满目生机让Kayan感叹道,“原来发展速度,其实可以被看见。”
1993年1月,龙岗区正式挂牌成立,走上一条“龙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30年来,从“一穷二白”的边陲小镇起步,一步步迈向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区,龙岗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三十而立”。
城乡蝶变,满目皆景
“彩色的油画村,步步皆是景。”
Ugur Kayan参观大芬美术馆。
占地仅0.4平方公里的大芬村,实际上别有洞天。在2005年前后,欧美市场上70%的油画商品来自中国,而其中80%来自大芬,当时有约2万名油画从业人员集聚此处。
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讲解员陈政涛表示,随着龙岗区实施的针对性招商引资及改造运营,如今的大芬,已摆脱“油画作坊”的概念,蜕变为一个多艺术业态共存的国际艺术社区。大芬还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圳文博会首个分会场,成为龙岗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片。走过30多年的大芬,正成为新兴城市文化崛起的精彩缩影。
秋意初现,前往甘坑古镇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在客家话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沟,“甘坑”因泉眼遍布、溪水甘甜而得名。
甘坑古镇。
在这个有着35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村,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盛满悠悠古韵,依依垂柳道不尽百年风华。为重现古村落昔日的风光韵味,甘坑古镇不仅按原有建筑进行修缮和升级,还从全国各地的客家聚居地将经典建筑迁移到此:贵州的文昌塔、江西的状元府、福建的南香楼……使其成为一道凝结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城市风景线,成为全球客家文化的聚集地与体验场。
步出甘坑古镇北门,Kayan与同行摄影师们在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落脚,在茂林修竹间体验了中国茶点、传统书法及篆刻工艺。
Ugur Kayan在二十四史书院体验书法。
2022年春节前夕,由华侨城文化集团投资规划建设的二十四史书院正式开业,占地三万平方米的东方园林,收藏经典图书三万多册。在这里,越来越多的深圳人获得了忙碌喧嚣之外的恬淡与宁静,觅得属于自己的文艺家园,解锁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二十四史书院,Kayan还了解到,深圳市龙岗区所辖388.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龙岗舞龙等50余个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风景、有历史、有体验,这座城市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龙岗的美景远不止这些。沿着龙翔大道一路徐行,不多远便能看见几座形如水晶的宏伟建筑,这就是深圳大运中心。“大运中心周边公园和绿道配套设施全面,环境优美,绿植颇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场两馆”的大运中心不仅凭借时尚前卫的建筑设计,已成为深圳市的“新地标”,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锻炼养生的好去处,已真正融入了社区居民生活。
深圳大运中心。
居住于此,还可以在由汽车修理店和工厂宿舍楼改造成的龙城CC创意街区,捧一杯冰咖啡于树荫下乘凉;在成串红宝石般的深圳红立方,尽情观展、看剧、参加各类活动;在历史悠久的鹤湖新居,打卡多元“鹤湖”IP,感受家风家训文化与廉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龙岗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龙岗将力争实现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明显跃升,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为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排头兵。
创新“智”造,科教兴区
除了美景,龙岗更值得一览的景色,其实深藏在一幢幢写字楼、一所所实验室里。
“毫无疑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英国摄影师Jason Illidge表示,他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见到了人形机器人、球形机器人、柔性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尤其还有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走进这所研究院,我仿佛触摸到了这座城市发展的钥匙。”
Jason Illidge参观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30年来,从引育华为、比亚迪等行业领军企业,到系统培育一大批“小巨人”,龙岗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创新龙岗”始终活力澎湃。
1997年,龙岗主动走上从代工加工到自主创新、从龙岗制造向“龙岗智造”的转变之路。近年来,龙岗区积极承接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打造“IT+BT+低碳”三大核心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创新已成为龙岗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基因。作为深圳产业大区,龙岗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岗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由2012年1881亿元到2022年4759.06亿元的跨越。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公布的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龙岗区有28家企业入选,主要来自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智能装备、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充分展现了龙岗的产业特点。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313.18亿元。其中,上半年全区工业投资表现亮眼,增长达108.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4.6%,总量为全市第一。“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龙岗区位列全国第五位,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区前十。
与此同时,龙岗还不断以高校源头创新为牵引,在一片老屋村、旧工业区上崛起了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Ugur Kayan参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
“对于热爱学术、渴求知识的人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走进深圳国际大学园的Kayan,深切感受到了龙岗这片热土的内涵与魅力。
作为大湾区吸引国际科创资源、推进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载体,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坐落于龙岗中部枢纽,核心区主要为深圳国际大学园及周边区域26.29平方公里,目前汇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等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等9个重点研究院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2家。
“繁华之处必有诱惑,读书做学问还是安静一点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表示,当初政府给了几块办学用地以供选择,最后他们把目光停留在了龙岗的一块荒地上,这块土地毗邻当时已确定的大运会主场馆,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从一片“荒芜的草地和几幢废旧厂房”,发展为如今6所学院、7所书院的壮大美丽校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海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名优秀学子来此求学,面向全球招聘引进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和各国院士在内的600余名优秀学者及研究人员。
根据《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未来将打造成大湾区综合性国际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和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未来,龙岗区将继续聚焦“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链条,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全力打造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发展示范区。
绿色转型,“碳”路未来
如何用一个词来形容龙岗?
Green——是希腊摄影师George Doupas选择的词语,他兴奋地表示,“站在双子塔塔顶、俯瞰龙岗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竟如此多绿色!”
美国摄影师Eric Garrison站在星河双子塔西塔塔顶俯瞰龙岗。
在参观深圳国际低碳城、深圳未来大厦和深圳龙岗能源生态园之后,George找到了龙岗的“绿色密码”。
位于坪地街道的深圳国际低碳城,是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已成功连续举办多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成为国家开展低碳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的示范窗口。低碳城会展中心集聚太阳能光伏、智慧直流小屋和微藻氧吧等120多项核心低碳技术,是低碳城首个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深圳未来大厦在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启动区内,其整体采用钢结构模块化的建造方式,总体定位为面向行业的开放实验室。建筑功能以研发办公为主,兼具实验检测、展示体验、生活配套等多种功能。其中,未来大厦 R3楼为科技部净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是全国首个走出实验室规模化应用全直流的建筑项目,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型直流电建筑。
深圳未来大厦蝴蝶湖。
深圳龙岗能源生态园同样坐落于坪地街道,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5000吨,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66.5万吨,年发电量12亿度,是目前国内单体建设规模最大的超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该园区项目跳出“单一垃圾焚烧发电”的传统模式,在技术最优的基础上,将厂房外观设计融于自然,实现“建一座工厂,还居民一个公园”。近年来,深圳创新“能源生态园”建设模式,以超欧盟标准建设多座能源生态园。“能源生态园”建设新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深圳46条改革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
龙岗区正走出一条传统工业大区向生态文明城区转型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蝶变之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外国摄影师走进深圳龙岗”活动合影。
高质量发展,是深圳用仅占全国0.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6%GDP的“关键之匙”。30年来,龙岗不断主动走出“舒适区”,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终于从昔日的边陲小镇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
日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对深圳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加快建设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深圳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年轻而生机勃勃的龙岗也将更加斗志昂扬,紧抓“双区”驱动、“双改”示范等重大战略机遇,坚定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奋力建设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为开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注入雄浑动力。
“我很喜欢这片土地,30年只是一个开始。”Kayan坦言自己愿意留在这里,他会继续参与深圳的发展,继续见证龙岗的未来。(李汶键 摄影:肖成、张臻斐、李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