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也存在着就业压抑、阶级固化、人才流失等问题,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流失的问题相当严重。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辽宁省人才流失问题,先后出台了以“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为代表的科技人才政策,有关部门也在导向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政策支持。但是,人才工作的成效是见诸于未来的,为确保人才引流和培育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在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和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上,融合现在与未来、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等多个纬度,共同打造全方位人才信息网络,重塑辽宁人才培育活力。
消除人才政策信息差,多方联动保障信息渠道畅通
近年,辽宁省发布了《关于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转发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十三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等多个人才相关文件。但是,笔者针对辽宁省高校人才流失现状的调查问卷中,对“您是否了解辽宁省的相关人才引进政策?”问题的回答中,作为政策的受益者高层次人才来说仍有34%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相关人才政策。这反应了从上到下以及从下到上信息渠道的闭塞,导致人才政策制订主体、施行主体、惠及主体等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差,甚至是信息鸿沟。如何有效地宣传并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是打造全方位人才信息网络的先决条件。首先要保证事事有回馈,政策与人才之间的双向奔赴离不开渠道的畅通。从省市媒体到县级融媒体要切实地组织相应的学习、解释和宣传活动,使人才政策释放的积极信号能及时被高层次人才获知、理解并支持;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内化人才政策的要求,通过校园线下宣讲会和线上媒介传播进行就业岗位的引导工作。同时校企联合利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平台和微信群等新媒体传播矩阵在私域、公域等流量推送下扮演“传声筒”的角色,接触到不同就业需求的人才,传递政策信息。
先存量再增量,全方位打造高校人才资源库
人才的流失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先保证人才的稳定存量之后,再持续发力推进,才能保证人才增量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从高校培育开始打造人才资源库。首先,要做到人才存量要联合内外人才,存量的关键是“精准定位”+“有效扶持”。明确辽宁省不同梯队城市的发展定位,沈阳大连-营口鞍山-抚顺辽阳三大“增长极”是振兴经济的关键所在。吸引人才战略也应该针对这些城市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先留住本地人才,再吸引外来人才流入。留住人才首先从高校入手。聚焦辽宁省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需求,合理利用高校学科设置,做好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留省率。例如发挥大连海事大学人才在海洋经济的巨大优势,利用好大连交通大学高校人才在轨道交通方面的特色。增加校园招聘会的频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为特色人才提供更多的定向就业机会。今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共录取50个国家的382名留学生新生,这也为我市人才增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最后,信息网络的部署要立体,要做到诉诸于未来。健全区域行政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跨市为不同高校人才提供对应的岗位定向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企业新型学徒、退役军人等不同的重点群体针对性地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培育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利益分配、人才政策协同新机制,全方位打造高层次人才资源库。
打造人才驻留软环境,构筑辽宁人才资源信息平台
辽宁省人才“生存”在软环境方面,缺乏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高等人才工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适当拉开差距。如何帮助人才在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打造积极的就业软环境,需要从人才的衣食住行等需求出发。以毕业生最担心的住房问题为主,对引进的重点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助力人才顺利“落巢”。软环境的逐渐成熟有助于增强青年人才的归属感,加快人才融入振兴辽宁硬环境发展的步伐。同时软环境也是吸引人才驻留的有效手段,其中就需要构筑全辽绿色和谐人才就业信息网来传递信息。以沈阳、大连为代表的辽宁省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多地联动,多市共同构建人才信息平台,打破就业信息差,为人才提供软硬环境的就业信息,帮助不同人才在辽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位置。例如综合大连市、锦州市、丹东市、葫芦岛市、盘锦市和营口市政府构建一个完善的人才资源公共服务及共享平台,并且将该平台与微信公众号相关联,使经济发展信息、人才资源信息及就业创业信息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示,由工作人员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从而使优秀人才能够深入了解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强化官方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信息网的透明化展示既能督促人才环境的时刻革新,也能帮助人才实现信息共享。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