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他是大明第一才子,明朝蜀中唯一状元郎,更是四川尤其是新都的一张文化名片。2023年10月15日,一个丹桂飘香的下午,“相约桂湖说杨慎”文化对谈活动在新都桂湖公园举行;知名美学家、四川文理学院范藻教授,青年作家、知名媒体人王良勇,开启一场与杨慎跨越时空的对话。
活动伊始,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文旅岛主讲人陈珊珊开启了“杨慎与桂湖”的话题,她通过朗读那首人尽皆知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揭开了杨慎淡泊超脱的襟怀,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范藻教授首先介绍道:“桂湖始建于隋唐,原名“南亭”,是当地有名的一处川西园林。杨慎在新都时,时常游憩其间,并沿湖植桂。古人言,君子爱莲,才人摘桂。杨慎为此处园林取名桂湖,这个雅号也因此沿用至今。”在对谈交流中,范教授引经据典,剖析了杨慎与桂湖的关系。
官场的不幸,终于成就文学的高峰
李贽曾在《续焚书》说:“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称呼杨慎为“戍仙”,揭示了一代才子杨慎被贬云南三十年之久的黯淡人生,让后人唏嘘不已。倘若没有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事,他也许可以做个显赫高官,一生在官场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范藻教授在对谈时却另有一番见解,他说,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杨慎被贬云南的故事。首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贬谪锤炼了他顽强的生命意志力。其次,这是一次巴蜀中原的主流文化与遥远边疆民族文化的碰撞,别样的风俗、异域的风情,奇异的风景,激发了他旺盛的生命创造力。最后,远离朝廷、接触民间的生活,使他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闲暇的时间,就能创作出更多更美的文学作品。
“杨慎官场虽然失意了,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慰藉温暖了许多人的心灵,他留下的大量作品,给我们的文学殿堂树立了一座丰碑啊。”作家王良勇对此十分赞同。
会试的落榜,依然点亮人生的高光
“您觉得杨慎高考两次考得“状元”,是凭借文章实力吗?”随着主持人陈珊珊的疑问,将杨慎参加科举考试的话题引出。作家王良勇介绍说,中国科举制定实行1300多年,文状元一共只有500多个,我认为杨慎的状元含金量非常高,通过史料我们回想一下杨慎的人生之路就知道答案。据了解,杨慎七岁时就能背诵许多唐诗绝句,十三岁的时候,写的诗便惊动了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也就是正德三年(1508年),杨慎参加会试,主考官原本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遥想他的人生,考状元对杨慎那样的天才来说没有难度,尽管他有才华却命途多舛。
许多人遭遇了意外打击,可能会一蹶不振,可是杨慎是谁?那位13岁就能写出《黄叶诗》惊动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并成为他“小友”的人,注定了杨慎不会平凡的谢幕。“四川人认为四川历史上最牛的文化人有四位,即“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杨慎在24岁再次参加会试蟾宫折桂,就用实力证明了一切,说明他没有气馁,在积蓄更多的实力惊艳出场。”范藻教授在对谈分享中表示。
家风的纯正,一直塑造品格的高远
活动现场,美学家范藻、作家王良勇、主持人陈珊珊沿着桂树小径走近升庵祠,游园、赏桂、看展厅,身临其境探寻杨慎与桂湖的情缘,探讨新都杨氏家族如何清廉传家。
“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在升庵祠堂内,大家边读边想,仔细参观新都杨氏家风家训,了解杨慎跌宕起伏的一生。范藻教授深有感触地说道:“杨慎因“大礼仪”事件被流放云南前夕,与他的妻子告别时亲笔书写了“四足”家训,这可以说是杨慎重新定义了家风家训,在今天仍然有时代意义。”
“四足家训的内容是什么?”范藻教授给大家介绍说:“简略地说就是四点: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这四点都是劝解人要知足常乐。”
作家王良勇表示,杨慎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强调人要知足,在今天看来,我想仍然直面了当下的现实问题,我想这里不仅值得学子们为求高考有个好成绩来参拜祈福沾沾“状元郎”的运气,也值得大家来学习好的家风家训。
“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传承历史文脉,讲述新都故事。最后范教授认为:新都要依托状元故里的文化高地,传承杨慎精神,打造书香之城、文艺之都、清廉之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